5月28日晚9時09分,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有關負責人就稀土產業發展相關問題答記者問的報道剛一發出,就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一周之前的5月2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江西贛州考察時實地調研相關稀土企業,并就推動稀土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做出重要指示。習主席的重要講話引發社會各界對中國稀土行業發展的熱議及國際社會諸多猜測。《紐約時報》擔憂,“稀土可能成為中國貿易戰反擊王牌”。在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談話的末尾,有一句話尤其受到關注:“稀土是否會成為中國反制美方無端打壓的反制武器,我可以告訴你的是,如果有誰想利用我們出口稀土所制造的產品,反用于遏制打壓中國的發展,那么我想贛南原中央蘇區人民、中國人民都會不高興的”。
稀土是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
稀土屬于不可再生資源,總共包括17種元素,通常可分為輕稀土和重稀土兩類,重稀土更具價值,無論軍用民用都離不開稀土。稀土元素擁有優良的光電磁等物理特性,微量的稀土元素加入其他材料后,可以大幅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性能,起到“點石成金”的作用,被譽為現代工業的“維生素”。稀土元素在冶金、光學、激光、儲氫、顯示面板、磁性材料等現代工業領域均有廣泛應用。特別是隨著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不斷進步,稀土元素的應用范圍正在進一步拓展,其戰略價值和重要意義將更加凸顯。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稀土生產國,每年的產量占全球80%以上,是美國等西方主要國家最大的稀土進口來源,美國從中國進口的稀土約占該國總需求的80%。稀土被廣泛用于民用及軍事領域,從手機、電動車電機到軍用噴氣式飛機引擎、衛星和激光設備都離不開它。美國生產的電子產品、軍事裝備和其他許多產品,都高度依賴中國稀土。它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
美國無力應對中國的這一反制措施
自美國宣布將華為列入“實體名單”后,對中國可能會限制甚至停止對美國出口稀土的猜測就不脛而走。如果美國不斷加碼對中國的打壓,中國拿起稀土這個武器應當是遲早的事。
美國《外交政策》雜志稱,中國對稀土加工的控制,以及其在鈷(用于鋰電池)等其他關鍵礦物中的主導地位,使其具有比過去那些國家具有更大的杠桿作用。美國政府問責局曾發表了題為《稀土材料:制定綜合性手段有助于國防部更好管控供應鏈中的國家安全風險》的報告。據報告估算,美國可能需要15年才能重建國內稀土供應鏈,而美方現在儲存的稀土只能使用幾個月。
為緩解美國國內的擔憂,澳大利亞礦業公司萊納斯5月20日宣稱與美國藍線公司簽署了諒解備忘錄,將在美國建立稀土分離廠,試圖“填補美國稀土供應鏈的關鍵空白”。但澳方的稀土產量及品種齊全度無法與中國相比。
《紐約時報》日前在題為“稀土,中國的貿易戰反擊王牌”的文章中稱,雖然美國、澳大利亞及別處都在開采稀土礦,但中國卻主導著將其提取、轉化為珍貴礦物質、磁粉及其他高價值產品的生產活動。報道引述美國稀土咨詢公司“船錨之家”總裁克林特的話稱,“中國發出的信號是,稀土產業是一條供應鏈,中國控制這條供應鏈。”
報道稱,在稀土問題上,美國將很難迎頭趕上。即使美國重新開采稀土礦產,但中國已經在稀土產品制造過程的一個關鍵階段——將氧化物轉化為金屬——完全占據主導地位。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5月27日稱,澳大利亞稀土企業的稀土大多來源于馬來西亞,而馬來西亞的環保主義者和公眾最近對稀土開采污染環境的抗議聲越來越大,馬方已經威脅要吊銷澳大利亞萊納斯礦業公司的經營許可證。美國不管想什么辦法都無力應對中國這一反制措施。
美若一意孤行將自食其果
中國并不想升級貿易戰,但美方一再采取極端行動,特別是無任何正當理由通過行政干預切斷美國企業對華為等中國公司的供應關系,這種情況下中國任其胡作非為而不采取報復行動,顯然既不符合國際關系的基本邏輯,也不是人們對局勢的期待。美方想利用中國出土的稀土所制造的產品,反用于遏制打壓中國的發展,中國人民決不會答應。
中國外交學院教授李海東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稀土是中國的重要戰略資源,它也是中美之間貿易往來的非常重要的構成部分。在對外貿易中,我們一方面應遵守國際貿易規則,但另一方面我們要在既有規則的前提基礎上堅定捍衛自身的利益。當美方利用芯片等企圖扼殺我們的高科技企業,他們認為沒有美國的技術支持,中國高科技企業就會倒臺的時候,也應該認識到,中方利用稀土這種具有戰略價值的資源對美方進行回應,這種做法也是合理的。
(綜合《人民日報》5.29、《環球時報》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