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創新決定著雄安新區的前途和命運,建設創新型城市是雄安新區的內在要求和最終歸屬。雄安新區要從外引和內生兩種途徑來培育發展創新基因,集聚京津冀乃至全國的國際創新要素和資源。要優化人才、資本、技術、知識及信息等創新要素在空間分布及空間組合狀態,構建以“一核、三城、三帶”為基本框架的京津雄創新三角區,推動形成京津冀區域發展空間新格局。
[關鍵詞] 雄安新區;? 創新型城市;? 創新要素;? 空間治理
[中圖分類號] D616?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0529-1445(2019)09-0062-03
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復的《河北雄安新區總體規劃(2018—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其目標之一是建設國際一流的創新型城市。準確提煉雄安新區創新演化的內在歷史邏輯,是解決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現實問題的實踐訴求。雄安新區是當前國家規劃最好的創新“試驗田”,將北京輸入性創新基因與原生創新、綠色發展和產業生態結合,目標是建設全國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創業的策源地。創新型城市建設有利于促進雄安新區為全國創新發展提供經驗和示范,促進雄安新區成為新的區域增長極和世界級城市群的重要一極。
雄安新區創新基因的來源與構建時序
良好的創新型城市是在一定的前提條件下,由內生動力與外生動力協同作用的結果。從實踐看,雄安新區創新基因來源于兩個方面。建構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基礎之上的“輸入性”創新基因,與北京特別是中關村形成合理的創新分工。培育和發展重大原始創新能力,形成原生性創新,逐步形成引領世界的科技創新能力,奠定其在全國乃至世界科技創新中心的地位。
當前最急需完成任務的時序安排。首先,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和優質公共服務體系。其次,積極匯聚創新資源,優先發展應用型創新和產業技術創新,重點培育基礎創新資源,大力吸引創新人才。再次,著力發展創新型產業,發展科技研發類產業,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金融服務業,發展商務服務業。
把輸入性創新基因深耕于雄安,培植其原生創新。對其承接的路徑時序為:行政性、事業性服務機構和企業總部,教育、醫療、培訓等社會公共服務機構,金融服務業、科技服務業等在內的高端生產性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要研究北京人口、企業和機構的遷入機制,確保增強遷入動機,提高遷入的可能性。要引進、壯大創新生態系統的“核”。這個“核”是具有競爭優勢轉型能力的企業,打造全國創新驅動經濟增長新引擎和世界創新創業的策源地。
構建良好的產業創新生態系統,打造高端高新產業發展的“棲息地”。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圍繞“大智移云”(大數據、智能化、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腦科學、基因工程、生物醫學材料等技術領域打造一批具有競爭力的創新群落。以“缺鏈補鏈、短鏈拉鏈、弱鏈強鏈、同鏈錯鏈”為思路,打造若干條高端高新產業鏈,圍繞主導產業的產業鏈關鍵環節和共性技術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金融鏈,最終提升價值鏈,促進創新生態系統構建與成長。
從創新地理角度推進雄安新區創新型城市建設
從創新地理角度來看,強調創新發生在一定的空間,具有特定的時間且呈現規律性,包括人才、資本、技術、知識及信息等創新要素的空間分布及空間組合狀態。
集聚創新要素與資源,優化空間分布及空間組合狀態。雄安新區建設一流的創新之城,就需要一流的創新要素與資源。要大力引進諾獎級的國際創新資源,吸引國內高端創新資源。要充分發揮北京的科研、人才優勢,與中關村“三城一區”(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形成聯動機制和效應,集聚與吸引北京的創新資源。
建設一批高端高新產業集群,促進城市創新空間與物質空間融合。雄安新區建設創新型城市的核心,是探索建立新型的、非營利型的高新產業集群網絡化發展促進機構,作為連接企業和市場的“第三只手”,推動形成組織共治、利益共享、合作共贏的集群發展模式。雄安新區應圍繞主導產業,重點引入和建設一批高端高新產業集群,通過高效的信息傳遞渠道和廣泛的知識共享機制,推動產業邁向更高級的形態。
建設可持續創新之城的原動力,暢通城市知識通道及傳播。雄安新區要成為創新型城市,需要有源源不斷的技術、人才支持。雄安新區建設初期,原動力主要來自于創新要素與資源的集合與裂變,但要實現持續長久的發展必須形成持續的原動力。建議在雄安新區建設高水平開放式的研究型大學,建設新型的瞄準科技發展前沿的產業研究院。研究設立全球研發中心,力爭在世界科技前沿領域取得領導地位。
深化雄安體制與機制改革,理順城市內部空間的創新聯系。雄安新區的建設發展離不開體制機制改革。通過改革行政體制,創新人才人口管理,推進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積極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改革創新住房制度,激發創新活力,促進科技成果轉換;建設一流的基礎設施,形成綠色、智慧、宜居宜人的良好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吸引高端人才集聚,形成世界一流的創新創業環境,將雄安新區建設成創新型城市。
從戰略轉型角度推進雄安新區充分發揮集成科技與創新資源的強大政策紅利,建立協同合作機制,大幅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形成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帶動地方、行業創新基地發展和全社會科技創新。發現、提出和承擔國家戰略性的重大科技創新任務,逐步形成引領世界的科技創新能力。就事關京津冀區域經濟未來走向的先導性技術、產業關鍵技術、共性技術等重大基礎性技術,進行聯合攻關,力求取得突破,發展高端高新產業,培育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新引擎。
從區域層面推進雄安新區的創新樞紐建設。通過機制建設,吸引大量經濟發展與科技創新的要素來此集聚,建設與創新目標相適應的多種類型的創新平臺。組織(企業家、行業、機構)多層次、多領域、多范疇的彼此相互鏈接的創新空間,即各種功能平臺和群體決策與運作空間。要使各種平臺與空間成為彼此互動與交流的網絡型(多重空間)組織結構,在雄安新區一地或幾個地點(區域)形成空間(創新空間)的接觸樞紐。
從流空間角度開展雄安新區創新空間治理
當前置身于世界經濟的深度復雜調整期,京津冀要在未來的區域競爭中贏得先手,根本出路在于雄安新區聯手京津,共同建設創新三角區,貫穿落實《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和《規劃》中的北京“新兩翼”與河北“新兩翼”空間格局,領航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
京津雄創新三角區的發展思路。啟動京津雄創新三角區建設,可以進一步打破“雙重三元結構”經濟社會格局。京津冀區域差距還在逐漸拉大,在經濟社會上表現為“雙重三元結構”經濟社會格局(“雙重”是指發達的中心城市、落后的周邊及鄉村革命老區,包括“環京津貧困帶”;“三元”是指城市居民、鄉村農民和外來移民)。這種狀況將嚴重影響雄安新區建設的進度和質量,必須盡快找到撬動整個區域全面協同發展的杠桿支點。由京津雄構成的三角形城市區域就是必然選擇,要以創新發展為根本動力,打破區域協同發展困境,推動京津冀三地進入良性循環發展軌道。
以“一核、三城、三帶”為基本架構,推動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從空間布局看,京津冀協同發展應側重中部核心功能區的京津廊保建設,重中之重是加快京津雄創新三角區建設。要立足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天津產業創新中心、雄安全球創新高地的戰略目標,著眼于解決京津雄城市空間布局和創新分工中的實際問題,強化協同創新支撐,破除制約創新三角區建設的行政壁壘和制度藩籬。要搭平臺、建機制、促保障,打造“一核、三城、三帶”的京津雄創新三角區基本骨架,推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構建以核心城市為支點、交通干線為紐帶、人才流動為重點、平臺合作為載體、制度創新為突破的區域發展空間新格局。
推進京津雄創新三角區發展的切入點。以雄安新區作為世界級城市群的重要支點,優化城市群空間布局,提高城市承載能力。重構城市群空間布局。依據《綱要》精神,將雄安新區建設成為科技創新新城。要建設集企業孵化、創業培育、創新研發、成果轉化、生活服務、人才集聚、融資服務等多功能于一體的良好的“雙創”生態系統,吸納和集聚京津及國內外更多的創新要素資源。落實區域規劃頂層設計。要在《綱要》提出的“一主、五輔、多節點”新區城鄉空間布局基礎上,構建功能分散化、多中心且有機聯系的區域空間格局。按照(北京主城區)中心區—(通州、雄安)副中心—周邊新城—臨縣中心的城市群組團結構,實現“大分散、小集中”——在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間形成一種功能分工、空間分散、有機聯動的空間格局。創新城市管理體制。可持續的城市區域需要建設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這既要求城市管理有前瞻性的城市空間規劃、軌道交通規劃等,又要創新規劃落實的機制保障,避免任期制帶來的短期化行為。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 “雄安新區創新生態系統構建機制與路徑研究”〈項目批準號: 18ZD044〉的資助項目)
[參考文獻]
[1]Adner R., Kapoor R. Innovation ecosystems and the pace of substitution: Re‐examining technologyScurv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6,37(4):625-648.
[2]陳勁,吳航,劉文瀾.中關村:未來全球第一的創新集群[J].科學學研究,2014(1).
[3]李國平,宋昌耀.雄安新區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J].改革,2018(04).
[4]孫久文.雄安新區的意義、價值與規劃思路[J].經濟學動態,2017(7).
[5]楊開忠.雄安新區規劃建設要處理好的幾個重要關系[J].經濟學動態,2017(7):8-10.
(作者簡介:張貴,河北工業大學京津冀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教授)
責任編輯 / 沈? ?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