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寧
南京某中學的一位老師講述了一個真實故事。他們學校初一年級某班的音樂課上,老師問學生:“知道屈原的請舉手。”在全班30個同學中,只有3個人舉手。第一位同學回答說,屈原是個歌手,他唱過《離騷》;第二位同學回答說,屈原是個廚師,他發明了粽子;第三位同學說,屈原是個醫生,大家都管他叫大夫。
端午節過得熱熱鬧鬧,吃粽子吃得甜甜蜜蜜,但卻有那么多人不知道屈原是誰,這也確實有些煞風景。
其實這并不新鮮,不要說這個已死了兩千多年的倔老頭,就是近年來去世的一些科技文化名流也常受到這樣的“待遇”——著名數學家蘇步青去世時,就有不少人問蘇步青是誰。著名科學家袁家騮去世,也有些人曾提出“袁家騮是誰”的疑問。當報紙介紹說他是“袁世凱的孫子”,眾人這才“哦”的一聲,進而“久仰、久仰”。就是一些健在的科技文化名人,也照樣有人問他是誰,譬如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幾年前,就曾在長春機場發生過一些歌迷詢問“楊振寧是唱什么歌的”鬧劇;水稻專家袁隆平,盡管還在不斷推出新品種,還在造福社會,并且聲望日隆,大名遠播,可還是有人問:“袁隆平是誰?”
寬容一點說,一個中國人,只要你愛國,不知道屈原是愛國志士無關緊要。只要你知道中國農業的年年豐收“一靠政策,二靠科學”,不知道袁隆平是誰也不要緊。只要你能夠為“兩彈一星”的成功發射而大聲喝彩,不知道錢學森是何許人也可以原諒。只要你還記得“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不知道蘇步青、袁家騮是干什么的,也不那么重要。這些被淡忘的志士仁人們更不會介意,因為他們本就是一些淡泊名利的人。歷史不會苛求太多。歷史自會十分公正地記下他們的功績成就。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在一個立志要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國家,對一個急切渴望科教興國的民族來說,如果數典忘祖,連屈原這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都被誤當作歌手、醫生、廚師,最出色的科學家還不如二三流歌星、影星出名,這絕對應該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如果媒體輿論的關注點都放在明星軼事、演藝趣聞上,造成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愛國精神、科學素養普遍淡薄,說起文體明星頭頭是道、無所不知,提起歷史名人、科學巨匠卻茫然無知,一頭霧水,我們就必須及時糾正這樣的輿論導向。愛國志士、科技名流們固可以不爭個人名頭,畢竟那是身外之物;但無數事實也早已證明,一個健忘歷史的民族是決計走不遠的。加強對青少年的歷史文化教育,責任重大,刻不容緩。
責任編輯 / 金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