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 兩位國際空間站的俄羅斯航天員出艙干了些“雜活”—擦窗。除了擦窗,他們還在國際空間站外側裝了1套腳手架,方便以后航天員進行出艙活動。有意思的是,這兩位航天員在出艙執行任務的時候,還成功找到了失散多年的“朋友” —一條毛巾。
這條毛巾可不簡單,它已經在太空流浪很久了。原來,這條毛巾本來是航天員在外太空時拿來擦航天服用的,但被當時同樣來自俄羅斯的航天員前輩手滑弄跑了,這一飄就是10年。
這條流浪多年的毛巾現在已經被航天員收在一個實驗專用盒里,等待日后帶回地球做研究。對于科學家來說, 這條毛巾是個“寶貝”。 因為科學家會從這條毛巾上觀察殘留了數十年的菌落,并依此來測試生物在極端環境下的狀態。
編后語:如果你想向科學家提問,就快快給我們投稿吧!
投稿郵箱:jswzkxsn2011@126.com
(本文摘編自《中國航天報》飛天科普周刊,本欄目合作單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http://www.cmse.gov.cn/)
塑料垃圾是我們生活中的“敵人”,污染破壞了環境,還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為了消滅這些壞家伙,科學家們費盡心思,可還是沒有找到好辦法,真讓人頭疼啊。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有個新發現:一種細菌竟然能夠吃掉塑料垃圾!
在自然界中,聚酯塑料要經過幾個世紀才能完成降解,但這種細菌里的酶卻可以在數周或數月內降解塑料,讓人大開眼界。
希望這些能吃掉塑料垃圾的細菌怪物能夠消滅“白色污染”,讓世界重新變得干凈和美麗。


今年全球很多地方都出現了罕見的高溫,沒有空調的幫助還真熱得人受不了。可是,畢竟不能時時刻刻把空調帶在身上哦,沒有空調的時候怎么辦呢?
最近,浙江嘉興一個叫陳克定的小伙子,就發明了一款可穿戴式空調衣,能在室外44℃的氣溫中,幾秒內降到16℃。
據悉,這款穿戴式空調衣安裝了6個可調控溫度的黑科技小裝置,使用手機APP通過藍牙控制溫度,采用鋰電池供電,可以持續使用3~5小時。
交警體驗過這種空調衣后贊不絕口:“我們夏天在路上執勤的時候非常熱,一個小時下來全身衣服都會濕透,現在我穿上以后,覺得全身都是很清涼的。”
目前,這款自主研發的空調衣不但實現量產,被日本、幾內亞等國家采購,還應用到公安、環衛等一線領域。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得越來越廣泛,刷臉購物、刷臉吃飯漸漸變成了常事兒。可你知道嗎?現在魚臉識別技術也來了,挪威一家公司通過3D掃描鮭魚的眼睛、嘴巴和鰓周圍的斑點特征,來區分鮭魚,即利用面部識別技術為數百萬條魚建立醫療記錄。
通過這些數據,鮭魚養殖場借此來對抗致命的寄生性海虱,并識別那些對它們的海洋環境構成威脅的疾病,從而降低損失。

“手術臺”能夠進入身體里?是的,這種可以修復神經,用可降解生物材料制作的小型裝置在進入人體,發揮功效后會被人體吸收降解,排出體外。這也是目前世界上第一款“生物電子”藥物。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用制作的第一款裝置成功修復了老鼠的損壞神經,將來這款小型電子治療設備會在維持心率方面起到作用。


據報道, 一位意大利科學家用3D打印機制作的“素食牛排”和雞肉出現在了巴塞羅那的菜單上。那么,這種牛排的味道怎么樣呢?要知道,它們可是用豌豆和海帶做的呢,要讓它們像真的牛肉那樣美味,還需要好好加工呢!



偏見是可怕的,甚至讓人做出愚蠢的事情來。那么智能機器人會有偏見嗎?
通過計算機科學和心理學專家的研究發現,自主機器人可以通過識別、復制、學習其他機器人的行為產生偏見,某些種類的算法已經產生性別歧視和種族歧視。
在一項關于性別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微軟、IBM和Facebook等的人臉識別服務中存在性別歧視和種族歧視。這些服務對于男性白人更加友好,而對于男性黑人和女性黑人錯誤率最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