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以誠 胡吳斌 占茂林
(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安徽 合肥 230031)
神經根型頸椎病(CSR)是頸椎病的一種分型,主要以頸椎關節及相關軟組織的退行性改變為基礎,導致神經根受壓而出現上肢麻木疼痛、頭暈脹、局部肌肉酸痛等一系列功能障礙。其發病多因頸椎長期不良受力姿態引起勞損、急慢性外傷及精神情志不舒暢導致軟組織變性、頸椎骨質增生,使得頸椎關節應力平衡出現紊亂,局部肌張力失衡,神經根受壓而出現相應的癥狀[1]。其中“骨錯縫筋出槽”是頸椎病的發病關鍵病理環節之一[2]。CSR是發病率較高,約60%的頸椎病屬于CSR,并以中老年人群多見[3]。隨著信息化、智能化時代的到來,手機、電腦等數碼電子工具的大量使用,低頭族普遍化,使得頸椎病的發病率不斷升高,且發病年輕化的趨勢愈發明顯。
推拿手法用于CSR的治療有著豐富的經驗,中醫推拿以整體觀念、辨證施術為基本原則,“筋骨并重”思想為整體觀念、辨證施術在推拿手法中的具體應用,通過調筋骨、利關節糾正“骨錯縫筋出槽”的失衡狀態,起到“骨正筋柔,氣血以流”之功效。本研究以“筋骨并重”思想為指導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取得較好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1)納入標準:參照2010版《頸椎病診治與康復指南》[4]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有關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本研究經筆者所在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同意且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伴有傳染性疾病、惡性腫瘤及嚴重臟器疾病或合并癥者;研究開始前已接受其他藥物或非藥物治療,及對本研究的療效指標可能有影響的其他狀況者;有頸部骨折或手術史,神經功能缺損等者;妊娠、哺乳期女性。
1.2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4月至2018年7月期間筆者所在醫院推拿科門診接受診治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參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26~64歲,平均(47.23±10.15)歲;病程5~29個月,平均(16.00±7.38)個月。觀察組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齡22~60歲,平均(44.70±8.91)歲;病程5~30個月,平均(15.83±7.18)個月。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1.3 治療方法 1)對照組接受常規推拿治療[6-7]。操作如下:患者取坐位,先以輕柔力度按揉、拿捏患者頸肩部的肌肉,重點放松斜方肌、豎脊肌,然后運用法放松頸部兩側肌肉10 min左右;通過點揉的方式,對患者風池、風府、百會、太陽、肩中俞、肩外俞、手三里、外關、天宗、阿是穴等穴位進行刺激,以穴位局部產生酸、麻、脹、重或熱感為度,每穴刺激1~2 min;繼而一只手以肘臂內側輕輕托起患者下頜部,固定患者頭部,一手以拇指點壓同側風池穴并緩緩向上牽拉提升,逐漸施加力度,如此左右交替操作1~2次,最后再次拿揉放松頸肩部肌肉即可。每周6次,2周為1個療程。2)觀察組接受“筋骨并重”思想為指導的推拿手法。具體如下:在治療前先“筋骨辨證”,結合現代影像學檢查及醫生觸診進行綜合評判。若影像學僅見骨質增生,醫師觸診未發現頸椎關節紊亂但可觸及肌肉痙攣或條索狀物,屬中醫學“筋出槽”,推拿以理筋手法為主,理筋主要采用一指禪推法、彈撥、點按等手法,重點治療頸肩部條索狀物即“筋結”以及枕后肌群和患側上肢,操作約15 min;若影像學可見關節失穩、突出、椎間孔變窄等形態學改變,或醫師觸診發現頸椎關節紊亂,屬中醫學“骨錯縫”,推拿以整復手法為主,先以松解類手法放松頸部肌肉5 min,再施以整復手法,整復主要采用頸部旋轉定位扳法、頸椎微調手法[8]、拔伸法等選擇應用;若筋骨同病則理筋與整復手法并重。每周6次,2周為1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觀察并對比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疼痛程度、《田中靖久癥狀量表》評分[9-10]的變化。1)臨床療效評判標準[11]:治愈為臨床癥狀消失,功能活動基本恢復正常,肌力恢復正常,改善率≥95%;顯效為主要臨床癥狀基本消除,功能活動基本恢復,可以參加工作和勞動,但勞累后頸部有不適感,改善率≥70%;有效為主要臨床癥狀減輕,輕微疼痛,但改善不明顯,只能參加普通的工作和勞動,改善率≥30%;無效為原有的癥狀和體征無緩解,改善率不足30%。2)《田中靖久癥狀量表》評分:根據日本學者田中靖久神經根型頸椎病的20分法癥狀量表,從臨床癥狀(頸肩疼痛、上肢、手指疼痛與麻木),工作和生活能力,臨床體征(椎間孔擠壓試驗、感覺、肌力、腱反射)及手的功能來評判病情程度。總分為20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疾病嚴重程度越低。4)疼痛程度: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疼痛程度進行評估[12],總分0~10分,0分代表無疼痛感,10分代表患者存在劇烈疼痛、無法忍受,即評分越高代表患者的疼痛程度越嚴重。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計算構成比及率,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田中靖久癥狀量表》評分比較見表2。兩組治療后《田中靖久癥狀量表》評分均高于治療前(均P<0.05),且觀察組治療后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田中靖久癥狀量表》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田中靖久癥狀量表》評分比較(分,±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下同
治療后17.87±1.58*△14.54±1.95*組別觀察組對照組n 30 30治療前8.93±2.33 9.17±2.45
2.3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程度比較 見表3。兩組治療后評分均低于治療前(均P<0.05),且觀察組治療后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VAS疼痛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VAS疼痛評分比較(分,±s)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n 30 30治療前7.59±1.65 7.47±1.74治療后2.06±0.83*△3.56±1.02*
“頸椎病”可歸中醫學“痹癥”“項強”“項痹”等范疇[13]。中醫學認為本病為本虛標實之證,病因病機主要為體質虛弱、跌撲勞損、外邪侵襲,導致筋骨失養或勞損,導致頸項、肢體疼痛麻木、疼痛、僵硬甚至活動不利[14-15]。中醫文獻中可見一些與本病相關癥狀的描述,如《靈樞·經筋》曰“足太陽之筋……其病……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傷寒論》云“太陽病,項背強
”,《醫宗金鑒》有“面仰頭不能重,或筋長骨錯”之描述,頸椎病的發生與筋骨失衡相關,《黃帝內經》云“骨為干,筋為剛”“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充分描述了筋與骨的關系,頸椎的筋骨平衡可以維持頸椎的健康生理狀態。現代醫學認為,CSR是由于頸椎的結構失穩和退行性改變導致其繼發性病理改變從而引起神經根受壓,導致相應神經分布區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其中退行性改變的病理特征主要為頸椎間盤退變突出、頸椎鉤椎關節或關節突關節的增生、肥大的骨刺向側方突出[16]。因此,治療CSR需以改善僵硬、疼痛、關節活動受限等臨床癥狀為前提,并在此基礎上治病求本,注重調整筋骨平衡,緩解局部神經根受壓狀態,以提高臨床療效,降低復發率。推拿手法治療CSR,可理筋整復、松解組織粘連和緩解神經根壓迫癥狀[17]。“筋骨并重”思想指導下的推拿首先明確神經根型頸椎病發展過程中筋傷與骨傷主次,辨證施術,遵循“輕-重-輕”操作順序,合理使用理筋與整復類手法,改變關節、椎間孔、突出與受壓神經根之間位置關系,恢復椎體穩定,從而達到“骨正筋柔”的平衡狀態[18]。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疼痛程度、癥狀體征改善效果和總有效率均優于對照組,表明“筋骨并重”思想為指導的推拿手法治療CSR能有效減輕疼痛,改善患者癥狀,因此在頸椎病治療過程中應樹立“筋骨并重”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