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勇 周大勇
(1.安徽中醫藥大學,安徽 合肥 230031;2.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安徽 合肥230031)
重癥肺炎作為ICU的危殆病癥之一,病死率常年穩定在高水平。近些年,抗菌藥物在臨床上的不合理使用,導致多重耐藥菌的出現越發嚴重,這不僅影響了臨床抗感染療效,也導致重癥肺炎的病死率年年攀升[1]。即便新一代的抗菌藥不斷被開發出來,但重癥肺炎依然是醫療治愈上的難題并且預后不佳。血毒清是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藥復方制劑,本方具有清熱解毒、益氣活血之效。本研究為觀察血毒清在重癥肺炎患者改善病情方面的治療效果,對60例重癥肺炎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歸納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診斷標準:重癥肺炎采用2007年美國IDSA/ATS制訂的標準[2]。納入標準:20歲≤年齡≤80歲者;醫患(或患者家屬)雙方簽署相關文件同意參加此次研究;患者可鼻飼并耐受本研究相關藥物;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既往有嚴重消化道潰瘍史或胃腸穿孔、消化道梗阻等鼻飼不能者;對所用藥物產生過敏反應及其他不適者;未能按時按量服藥、療效不明確或資料丟失等。
1.2 臨床資料 選擇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綜合ICU收治的60例重癥肺炎病患進行臨床隨機對照研究,分別標記60例病案號,隨機抽簽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齡50~80歲,平均(64.20±5.10)歲;病程3~10 d,平均(7.20±1.10)d。對照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55~80歲,平均(65.10±3.90)歲;病程4~9 d,平均病程(7.80±0.90)d。兩組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依據2016年“中國醫師協會急診醫師分會”發布的《中國急診重癥肺炎臨床實踐專家共識》[3]推薦的治療原則進行治療: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營養支持,氧療或輔助呼吸、穩定內環境等。治療組在基礎治療上予以院內制劑血毒清,方藥:生大黃10 g(后下),太子參30 g,生地黃10 g,牡丹皮30 g,麥冬10 g,五味子10 g,水蛭6 g,生甘草10 g。此方由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煎藥室代煎,每次1袋,每袋100 mL,每日早晚各1次,鼻飼,治療1個療程,共7 d。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治療前后的白細胞計數(WBC)、降鈣素原(PCT)、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6(IL-6)等。WBC采用XFA6100A型血液細胞分析儀測定;CRP采用IMMAGE 800特定蛋白儀(BECKMAN公司)及配套試劑檢測;IL-6和PCT均采用ELISA法檢測,試劑盒購于美國Rapidbio Lab公司。統計機械通氣時間及入住ICU時間。評價治療前后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Ⅱ(APACHEⅡ)評分及中醫證候積分[4-5]。
1.5 療效標準 運用尼莫地平法進行療效評價:療效積分=(治療前積分-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治愈:肺炎癥狀、陽性體征大體消失,積分減少值≥95%。顯效:肺炎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積分減少值≥70%,且<95%。有效:肺炎癥狀、體征有所好轉,積分減少值≥30%,且<70%。無效:肺炎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或加重,積分減少值≤29%。
1.6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1.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指標比較 見表1。治療后,兩組的WBC、PCT、CRP、IL-6較治療前均下降(P<0.05),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指標比較(±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下同
組別治療組(n=30)對照組(n=3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WBC(×109/L)14.48±2.26 10.81±2.15*△14.48±2.26 13.07±1.74*PCT(ng/mL)6.73±1.14 1.66±0.33*△6.73±1.14 2.67±0.35*CRP(mmol/L)42.34±4.30 20.95±1.65*△42.34±4.30 25.58±0.85*IL-6(pg/mL)155.32±11.01 128.67±8.45*△155.32±11.01 139.85±6.58*
2.2 兩組APACHEⅡ評分、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見表2。治療后,兩組的APACHEⅡ評分、中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均下降(P<0.05),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APACHEⅡ評分、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APACHEⅡ評分、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s)
組別治療組(n=30)對照組(n=3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APACHEⅡ評分值21.03±2.28 12.97±3.10*△19.83±3.08 16.70±2.77*中醫證候積分9.00±1.34 5.73±1.57**△8.57±1.41 6.93±1.26*
2.3 兩組機械通氣時間、住ICU時間比較 見表3。治療后,治療組患者機械通氣時間、住ICU時間均低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機械通氣時間、住ICU時間比較(±s)

表3 兩組機械通氣時間、住ICU時間比較(±s)
與對照組比較,△P<0.05。下同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n 30 30機械通氣時間(h)176.53±17.79△210.63±11.27住ICU時間(d)13.03±2.28△15.63±3.64
2.4 兩組中醫療效比較 見表4。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表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重癥肺炎是由各種致病因素導致的炎性肺實變,可出現高熱、咳喘、痰液黏黃等癥狀,甚至呼吸困難、意識障礙等,常合并呼吸衰竭或其他系統受累[6]。其發病機制復雜,累及多個器官、系統,而炎性機制是重癥肺炎發病的重要因素。CRP是肝臟早期合成的急性時相蛋白,目前普遍認為,CRP作為臨床上常用的炎癥感染檢測指標,可以很好地反應對肺部感染的治療效果和預后評估,同時對重癥肺炎也具有參考價值[7-8]。PCT是無激素活性的降鈣素前肽物質,PCT會隨感染而迅速升高,并與感染的輕重呈正相關,其水平不受機體自身免疫及激素分泌影響,有研究表明PCT較WBC、CRP等常見炎性指標更具特異性[9-10]。大量研究結果也表明,PCT在患者細菌和真菌感染的血清中顯著增高,在嚴重感染中的診斷及預后、治療指導中有較高的指導意義[11-12]。雖然近些年重癥肺炎的救治率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而不斷提升,但傳統的西醫治療也在不斷暴露弊端:如抗生素的濫用、耐藥菌的泛濫;患者免疫、凝血功能的不斷下降;治療資源的高消耗等。
肺炎類屬中醫學“肺炎喘嗽”范疇,肺為“嬌臟”,易感外邪而致肺氣不暢、肺失清肅則郁熱成痰,以致久咳、痰黏且黃[13]。早期對肺炎的記載來自《素問》“肺熱病者,先漸然厥,起毫毛惡風寒,舌上黃,身熱,熱爭則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頭痛不堪,汗出而寒”。張仲景在《傷寒論》中也有所闡述“太陽病,外邪侵襲,正邪交爭于表……若身灼熱,伴發汗,則為風溫”。當代醫家認為肺炎發病多因正虛體弱,肺衛失固,或感受熱、寒邪,起居紊亂以致肺衛受損,外邪乘虛入侵而發病,若見邪熱壅盛,甚至陰竭陽脫,則發為肺炎重癥,如劉清海認為重癥肺炎可大致分為風寒襲肺證、痰熱郁肺證、痰濁壅肺證、肺腎俱虛證4個證型[14]。本觀察所采用的血毒清組成:生大黃、太子參、生地黃、牡丹皮、麥冬、五味子、水蛭、生甘草。生大黃清熱涼血解毒,泄熱通腸逐瘀。太子參益氣補脾,與大黃共為君藥,增強清熱滋陰之效。生地黃、牡丹皮性涼而潤,可清熱生津、養陰涼血,為臣藥;麥冬、五味子保肺生津;水蛭加強破瘀、養陰之效;佐以甘草調和諸藥。八味相輔相成,具有清熱解毒、益氣活血之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大黃可抑制重癥肺炎患者腸道的菌群異位,起到保護作用,同時拮抗患者的炎癥應答,如降低患者血清中IL-6等炎性因子水平,最終促進病情轉歸[15-16]。
結果可見,在予以重癥肺炎患者血毒清后,能更有效地降低相關炎性指標的數值,并顯著降低APACHEII評分及中醫證候積分,減少機械通氣時間及入住ICU時間、降低因重癥肺炎導致的死亡率。血毒清可能正是抑制機體炎癥因子、對抗內毒素,減輕變態反應,從而控制重癥肺炎患者臨床癥狀、降低炎癥指標、提高療效、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