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霆 郭春媛
鄭州博物館館藏精品專題

圖一 上世紀50年代鄭州博物館的前身——鄭州市文物陳列館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鄭州博物館自1957年7月創立(圖一),沐浴著陽光,承載著夢想,一路走來,歷經了62個春秋。作為新中國成立后河南省最早建立的一家地市級博物館,鄭州博物館從一個面積幾百平方米的陳列館逐步發展為具有區域文化特色的綜合性博物館,被列入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圖二)、“河南省文明單位”和“河南省優秀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成為鄭州集中展示古都歷史、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的重要窗口。

圖二 2008年鄭州博物館被評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鄭州博物館初名為鄭州市文物陳列館,位于碧沙崗公園內的民國時期仿古建筑——“三民主義烈士祠堂”。當時館里的全部家當就是這不大的空間里的三名員工、四間展室和千余件文物。但是,鄭州市文物陳列館不僅舉辦了“鄭州歷史文物展”和“信陽楚墓展”等頗受歡迎的展覽,還肩負著全市文物勘探考古發掘和古文化遺址保護的工作。1965年,經鄭州市人民委員會批準,鄭州市文物陳列館更名為鄭州市博物館(圖三),郭沫若先生親筆題寫館名。上世紀60年代推出了“商代歷史陳列”“館藏書畫展”“館藏瓷器展”等展覽,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為博物館事業的發展夯實了基礎。
文化大革命期間,博物館雖然受到沖擊,但博物館干部職工堅持工作,在保證正常開放的情況下,積極開展配合基本建設考古發掘,對鄭州新通橋漢代畫像磚墓、董砦更新世化石點、大河村仰韶文化遺址、古滎漢代冶鐵遺址及滎陽大海寺遺址等進行了搶救性發掘,保護了大批珍貴文物。1973年,在中國科學院古脊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幫助下成功舉辦了“古象化石陳列”專題展,在社會上引起了較大的反響,成為博物館的一個展覽品牌。

圖三 上世紀60年代以后的鄭州市博物館

圖四 古代石刻藝術陳列

圖五 1999年開放的鄭州博物館嵩山路館

圖六 “古都鄭州”陳列

圖七 長渠綴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文物保護成果展

圖八 天工追夢——鄭州古代科技文物展
1976年以后,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鄭州博物館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期,先后推出了“鄭州文物普查成果展”“新石器時代出土文物展”“大河村遺址基本陳列”“古滎漢代冶鐵遺址基本陳列”“北伐——光輝的革命歷程展”等60多個展覽。特別是突破傳統歷史陳列模式,以美學視角推出“古代珍寶陳列”“古代石刻藝術陳列”(圖四)等展覽,強調展覽的形式美,引起了國家文物局的關注,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張德勤參觀后給予了高度評價,1987年在全省博物館系統首次檢查評比中,榮獲地市級博物館第一名。
“九五”期間,中央下發全國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指示精神,掀起了全國的博物館建設的熱潮,為鄭州的博物館事業帶來發展機遇,建設一座新的現代化博物館提上政府議事日程。1997年12月18日,位于嵩山南路的博物館主展館工程啟動。1999年12月28日新的鄭州博物館落成并對外開放(圖五)。這是一座占地面積14.8畝、建筑面積8337平方米、陳展面積3000平米,總投資近4000萬元的現代化博物館。博物館造型設計取自鄭州出土的商代青銅方鼎,建筑外立面以乳丁銅掛板裝飾,上部配以銀灰色圓形碟狀屋頂,取“天圓地方,鼎立中原”之寓意,建筑粗獷厚重,獨具特色,成為鄭州市標志性文化建筑之一。博物館以嶄新的面貌迎來了跨越式發展的新時期,在陳列展覽、社教服務、文物保護、科研創新、交流合作、宣傳推廣各領域齊頭并進,快速發展。
陳列展覽特色鮮明。以基本陳列講述鄭州故事,以專題陳列展示文物之美,以臨時展覽傳遞時代聲音,三類展覽互為補充,構建起鄭州博物館別具特色的展覽體系。多個展覽榮獲全國十大精品陳列獎或單項獎,連續多年被評為省級優秀陳列展覽。新建博物館的基本陳列“古都鄭州”(圖六)由“鄭州文明曙光”“鄭州古都風采”和“古代文化神韻”三部分八個展覽組成,成為展示鄭州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窗口,受到社會各界廣泛好評,獲評全國博物館十大精品陳列展覽精品。2017年推出的“長渠綴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文物保護成果展”(圖七)以南水北調干渠流經河南的八個地市為線,串起沿線出土的數百處遺址、數萬件文物,獲評2018年度河南省優秀陳列展覽。專題陳列“古代石刻藝術”共展出鄭州地區歷代佛教造像和書法碑刻等50件(套),青藍色背景,用白描藝術手法勾勒出造龕、造臺、造柜,表現出佛教和碑刻藝術的獨特風韻。該陳列獲“第三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提名獎。臨時展覽以靈活多樣的內容及形式,關注時代背景,關注公眾心聲,先后推出“我們的生活”“君子四藝——琴棋書畫藝術展”“勞動的故事”“天工追夢——鄭州古代科技文物展”(圖八)、“鄭州市繼往開來·百年文物征集成果展”“鄭州改革開放以來配合基本建設考古成果展”“中國古琴藝術展”“偉大的愛國主義藝術家 中國畫壇巨匠——徐悲鴻作品展”“國禮中原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珍貴禮品展”“紅旗渠精神巡回展”“非洲文物藝術展”“上海舊校場木版年畫展”“民國政要——海南石刻遺墨展”“姿凝風華——洛陽出土陶俑精品展”等一批在社會上產生較大影響的優秀展覽,其中“鄭州改革開放以來配合基本建設考古成果展”榮獲第五屆“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最佳綜合效益獎。落實“三貼近”,組織“為了明天——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展”“少年英雄贊——20世紀中國少年英烈事跡展”“為了明天——中小學生自我防護展”“崇尚科學·反對邪教”“珍惜生命·拒絕毒品”“中華傳統美德展”“預防青少年網絡犯罪展”“孔子故事展”“中國夢——中國科技成就展”“重讀鄭州——中華民族最早文明之地”“英雄不老——李文祥先進事跡展”“楷模——優秀中原人物先進事跡展”等一系列思想性、趣味性或科普性強的展覽進廠礦、進社區、進校園(圖九),用流動的展覽傳播正能量,弘揚時代新風。開館至今,鄭州博物館舉辦臨時展覽和流動展覽近200個,接待國內外觀眾達1000余萬人次,社會效益顯著。
社教活動豐富多彩。鄭州博物館有一支優秀的社教隊伍。我館講解員在“臥龍杯”“商都杯”“嵩山杯”“大別山杯”等河南省講解員大賽,以及“延安杯”和“雷鋒杯”全國講解員大賽中,多次榮獲團體第一名、優秀組織獎和個人一等獎的優秀成績,并有多人被河南省總工會和省文物管理局聯合授予“河南省十佳講解員”榮譽稱號。秉持服務公眾的理念,常年開展義務講解活動,并聯合部隊院校、地方大中專院校及中小學校,面向全社會培養志愿者數百名。以寓教與樂的活動實現傳承歷史文明、弘揚社會風氣的使命,館內社教團隊組織了“鄭州市少兒文化周”“鄭州文明之旅”“優秀展覽進校園進社區”“迎新春展廳探寶”“國寶進校園”“多彩暑假 快樂成長”“傳統道德教育展”“走進博物館”有獎征文、“學歷史、愛鄭州”主題參觀、“暑假鄭博 快樂成長”“鄭州博物館‘文博視窗’”等活動,受到廣大學生和市民的熱烈歡迎。鄭博小劇場“鼎鼎奇遇記”成為青少年教育的品牌演出。每逢佳節,鄭博更是充分發揮宣傳傳統文化主陣地功能,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2018年春節鄭博的春節傳統民俗活動兩次登上央視“新聞聯播”,引起強烈反響。
藏品管理科學規范。經過多年的考古發掘和文物征集,館內藏品數量逐年增加,管理人員由少增多,管理職能由單純看護文物到專項技術監測保護管理,管理制度不斷完善,文物藏品得到了科學保管。目前庫房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館藏文物5萬余件,20余個門類,按質地分有金、銀、銅、鐵、石、陶、瓷、骨、蚌、木、紙等,在每類中分為不同的小類,如銅類分為青銅器、兵器、銅鏡、銅貨幣等,紙類分書法、繪畫、古籍、契約、紙幣等等。上世紀80年代對文物進行了全面清理核查,重建和新建了總賬、分類賬、發掘品賬、近現代文物賬及藏品輔助賬。進入21世紀,按照國家文物局要求和一級博物館運營標準,館藏上級文物實現數字化賬目管理,藏品管理水平全面提高。
文物保護成果豐碩。結合館藏特色在紙質文物、青銅器和陶器修復領域不斷探索,獲得紙質、青銅器、陶瓷器、鐵器、壁畫、石刻、織繡等多項文物保護修復資質,修復陶瓷器、青銅器和紙質文物1000余件,被命名為“鄭州市紙質文物修復重點實驗室”“紙質文物保護河南省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與鄭州高校合作聯合開展多項文物保護研究,建設“鄭州大學研究生創新實踐基地”。

圖九 巡展進校園活動

圖一〇 鄭州博物館近年出版物

圖一一 2013年館藏文物赴瑞典參加“黃河流域的王室與諸侯——河南青銅文明展”
科研水平顯著提高。成立鄭州博物館學術委員會,建立健全業務科研制度,不斷營造學術研究氛圍,提升科研水平。全館職工在《文物》《考古》《中國博物館》《中原文物》《華夏考古》《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中國文物科學研究》《中國文物報》等十余家報刊雜志上發表文章200余篇,內容涉及博物館學研究、館藏文物研究、文物鑒賞、文物保護、考古研究及博物館社會教育、志愿者工作、公共服務、對外宣傳、安全保衛等多個方面。先后編輯出版了《鄭州覽勝》《鄭州青銅器》《鄭州陶瓷器》《徐悲鴻作品鄭州展畫冊》《輝煌的歷史記憶——鄭州配合基本建設考古成果展精品圖錄》《鄭州博物館館藏書畫選集》《鄭州古代石刻藝術》《鄭州商城研究》《鄭州滎陽大海寺石刻造像》《鄭州新通橋漢畫像藝術》《鄭州博物館文物精華》《鄭州開元寺北宋石刻藝術》《蘇軾書歐陽永叔醉翁亭記》《紙質文物保護材料和技術》等專著及圖錄20余部(圖一〇)。組織參與河南省文物系統紙質文物調研、省市社科聯、嵩山文明與中華之源研究會以及省市科技攻關項目等十多個研究課題,并多次獲獎。承擔的河南省科技攻關項目《新型機用書畫黏合劑的研究》被評為河南省優秀科技成果,河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與科技推廣項目《青銅文物保護的應用研究》榮獲河南省科技成果一等獎,河南省文物局課題《河南省文物系統紙質文物保護調研》獲得鄭州市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紙質文物保護材料與技術》一書獲得河南省重點科技資助。在紙質文物保護、青銅器保護等領域獲得多項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
交流合作日益頻繁。鄭州博物館藏品數十次參加國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文物局組織的境外文物交流展,對促進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積極作用。瑞典、日本、意大利等國家和澳門等地區舉辦的“黃河流域的王室與諸侯——河南青銅文明展”(圖一一)、“中華大文明展”“華夏文明之源展”“中國國寶展”“中國:從漢風到唐韻”“絲路遺寶展”“鋼鐵文明——東亞兵器大展”等展覽中,都有鄭博藏品的身影。國內博物館間的交流互動更加頻繁,先后與湖南省博物館、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青島市博物館、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上海歷史博物館、哈密博物館、洛陽博物館等國內十幾家博物館開展交流合作,引進展覽數十個,鄭州市民在家門口就可以欣賞其他博物館的珍藏,而我館的“吉金輝耀——中原青銅之光展”“漢畫印象——鄭州漢代畫像磚拓片藝術展”“梵相清影——鄭州滎陽大海寺石刻造像精拓展”等展覽也到全國各城市博物館亮相展出,讓當地市民領略中原厚重文明的魅力。2018年鄭州博物館獨立引進的“阿富汗國家寶藏展”,45天展期,600平方米展廳,接待觀眾37.6萬人次,單日觀眾人數最高破萬人,創下鄭州博物館建館以來單個展覽及單日接待量兩項新高。
信息技術助推宣傳。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提升了傳播速度,更新了傳播方式,拓展了傳播空間。網站、微信、微博等現代媒介和廣播、電視、報紙、櫥窗等傳統媒體共同發力,形成立體宣傳服務體系。鄭博官方微博為河南省內博物館中較早開通并得到新浪官方認證的單位;“掃掃二維碼,暢游博物館”,鄭州博物館微信公眾平臺的開通讓參觀者可以把博物館里的“講解員”隨時“帶”在身邊;鄭州博物館百科數字博物館借助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實現了博物館建筑空間最大突破;為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設備的觀眾量身打造的“掌上移動博物館”成為可以帶走的博物館;網站上相關文物藏品3D展示及陳列展覽虛擬漫游為鄭博圈得“網粉”無數。

圖一二 鄭州博物館新館鳥瞰圖
62年的辛勤付出為鄭州博物館開創了良好的局面,也贏得了更大的機遇。伴隨城市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公眾需求的增長,建設一座更具規模、能提供更充分的服務功能、與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和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的核心區地位相一致的現代化博物館的目標再次列入鄭州的發展藍圖。
在鄭州西區一個占地面積1.53平方千米的“鄭州市市民公共文化服務區”的核心區,鄭州博物館有了屬于自己的“新家”。鄭州博物館新館(圖一二)位于公共文化服務區主軸線上,占地面積112畝,建筑面積14.7萬平方米,建筑高度62米。建筑外觀整體呈橢圓形,南高北低,外立面由玻璃幕墻與石材共同構成,北立面為上大下小的弧形,形似寶盆,取“黃龍聚寶,物博盛天”之意。建筑內部分為陳列展示、公共服務、科技保護、信息資料、配套商業多個功能區,4D影院、小劇場、青少年教育、文創產品等功能齊備。除文物庫房、保護研究和必要的辦公場所外,新館將絕大部分區域都開放給公眾。這里不只是展覽展示空間,更是市民學習、休閑、享受生活樂趣的文化場所,是一個城市的會客廳。
新館共規劃20個展覽,4個基本陳列展廳依托館藏文物,展示古都鄭州數千年文脈延續的歷史。鄭州作為夏、商都城,創世王都,中國城市文明最早走向繁盛的核心地區,在城市發展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講述好城市故事,解讀好歷史文化,展示好珍寶文物,是這次新館開放的亮點。13個專題展覽分為兩類:一是按照館藏文物不同類別進行專題性展示,盡顯文物藝術之美、工藝之精;二是挖掘區域文化內涵,多視角、多維度展示城市文明和傳統文化,引發公眾共鳴。一層3個臨展廳的設施設備具備接待國內外高水平展覽的能力,屆時將引進國內外大展和精品展,推動鄭州向國際化城市邁進發展。
這座超大規模博物館的誕生是鄭州向全國人民遞交的一份承諾,傳遞著我們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信心和決心,是鄭州博物館發展征途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是鄭博邁向新時代的新起點。
如今新館建設已近尾聲,陳列展覽正精雕細琢,全體人員整裝以待,期待著2019年底的精彩亮相。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鄭博人將以百倍的熱情積極工作,開拓創新,努力打造一個充滿活力的現代城市博物館,與城市同行。我們誠摯歡迎同道者共同見證鄭博的成長,見證“鄭博夢”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