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國杰 田寧宇
近代中國,清政府腐敗無能、國弱民疲,列強瓜分豪奪攫取權益,中國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和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能夠四十年如一日,始終挺立于時代前列,畢其一生而致力于探索中華民族發展進步的道路,1894年他在《興中會章程》里率先發出了“振興中華”的偉大號召,領導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1918年5月,護法戰爭失敗后,孫中山避居上海法租界寓所,終日“閉門著書,不理外事”,“檢討革命失敗之教訓,規劃未來建設之宏圖”[1],歷時近兩年,于1920年前后撰寫完成《實業計劃》一書,詳細闡述了他“實業救國”的偉大建設構想。
洛陽民俗博物館收藏一張民國時期武昌亞新地學社印制發行的《中山建設地圖》輿圖,是孫中山先生實業計劃建國方略思想的具體體現和真實反映。
《中山建設地圖》長106厘米,寬79厘米,彩色印刷,該地圖采用六百萬分之一的比例尺,由武昌亞新地學社印制發行,定價1元,印章戳記河南省立第三職業學校收藏。該地圖在民國時期的中國行政版圖上,對孫中山先生《實業計劃》中的建國方略主要構想予以了重點標注和說明,內容主要包括:(一)全國海港第次圖;(二)全國鐵路系統表;(三)改良大港附圖;(四)計劃市鎮;(五)計劃運河。
《中山建設地圖》還蘊含有諸多的歷史、政治、行政區劃等歷史印跡和地理信息。該地圖的印刷發行機構武昌亞新地圖社是中國近代最早的地圖出版社,由湖南新化人鄒永宣于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在武昌創辦,是中國第一家采用彩色石印技術出版小比例尺地圖的專業出版社,曾印制《大中華京省道縣詳圖》(1915年)、《表解說明中華拆類分省圖》《世界列國圖集》等300多種重要地圖學著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公私合營時(1953年)并入中國地圖出版社。在當下的收藏市場上,亞新印制的地圖也很受收藏者歡迎。
河南省立第三職業學校校址在今洛陽市老城區南察院街附近,前身為清代河南府中等蠶桑學堂,1914年改為河南省立洛陽甲種農業學校,1923年改為省立第三農業學校,1927年改為省立第三職業學校,1932年年底改為省立洛陽初級農蠶職業學校。
《中山建設地圖》在左、下和右行政圖邊緣部分對擬改良的大港進行了專題標注和附圖說明,計有:(一)改良廣州為南方大港計劃圖;(二)改良廣州河汊計劃圖;(三)改良上海為東方大港計劃圖;(四)建筑乍浦為東方大港計劃圖(在乍浦、澉浦及杭州灣北側建筑東方大港,并標注分為五段,并標注三十尺水深線);(五)整治揚子江水路計劃圖;(六)建筑清河口為北方大港計劃圖。
在《中山建設地圖》上,關于孫中山先生海港建設思想方面明確標注了興建北方大港、東方大港和改良廣州港為南方大港(中國世界商港)三個一等海港建設計劃。
北方大港建設構想見于孫中山先生《建國方略》的“第一計劃第一部,其文曰:“茲擬建筑不封凍之深水大港于直隸灣中……茲所計劃之港,為大沽口、秦皇島兩地之中途,青河、灤河兩口之間,沿大沾口、秦皇島間海岸岬角上”,此為“北方大港”。[2]
東方大港建設構想見于孫中山先生《建國方略》第二計劃第一部,其文曰:“上?,F在雖已成為全中國最大之商港,而茍長此不變,則無以適合于將來為世界商港之需用與要求。故今日在華外國商人有一運動,欲于上海建一世界商港?!奔唇ㄉ虾8蹫椤皷|方大港”[3]
南方大港(改良廣州為一世界港)建設構想見于《建國方略》“第三計劃第一部,其構想為“以世界海港論,廣州實居于最利便之地位。既已位于此可容航行之三江(珠江之東江、西江、北江)會流一點,又在海洋航運之起點,所以既為中國南方內河水運之中軸,又為海洋交通之樞紐也。如使西南鐵路系統完成,則以其運輸便利論,廣州之重要將與中國北方、東方兩大港相侔矣?!奔锤牧紡V州港為中國“世界商港”。[4]
孫中山先生《中山建設地圖》中關于建設北方、東方和南方三大港口的規劃是其《建國方略》中“實業計劃”的重要建設思想之一,建設理念既立足于推進實業計劃的總體布局,又兼顧發展區域經濟的統籌規劃,以引進外資、以民為本、擇優而用、減少阻力四原則為基礎,堅持了著力利用外資的開放態度,為整個中國的港口建設全局描繪出一幅理想的藍圖,表現了其宏大的氣魄、驚人的膽略和超前的意識。

《中山建設地圖》東部標注的南方大港、東方大港和鐵路系統

《中山建設地圖》北部標注的北方大港和西北鐵路系統
在《中山建設地圖》左上方對全國鐵路系統表進行了標注說明,按照七個系統規劃建設,具體為:(一)西北系統。西北系統以北方大港至多倫多為總線(主干鐵路線),以多倫為起點,衍射至漠河、克魯倫、迪化、伊犁、恰克圖、烏梁海和阿爾泰八條支線,總長6250英里;(二)西南系統,總長7670英里,按照甲乙丙丁等天干順序予以標注主要規劃鐵路:一是以廣州為中心,規劃建設廣州至重慶、騰越、思茅的主干鐵路和廣州至成都、欽州的次干線,衍射到達寧遠、鎮南關、海安等支線,二是建設梧州至重慶和廣州的鐵路;(三)中央系統。該系統按照天地玄黃等《千字文》文字排序以黃色圖線標識,建設24條鐵路,總長18610英里,以東方大港、北方大港、南京、西安為中心,衍射至洛陽、漢口、濟南等軍事要地以及庫爾勒、于闐、哈密、蘭州等西北邊陲要地;(四)東南系統,按照天地玄黃等《千字文》文字排序以綠色圖線標識,建設13條鐵路,總長9300英里,以東方大港至重慶、廣州為主干線,同時建設福州至武昌、鎮江、桂林的鐵路,廈門至廣州、建昌,南京至韶州、嘉應的鐵路;(五)東北系統。按照天地玄黃等《千字文》文字排序以藍色圖線標識,建設20條鐵路,總長9800英里,以東鎮(今松原市)為中心,建設至葫蘆島、北方大港、多倫、克魯倫、漠河、科爾芬、饒河、延吉、長白9條主干鐵路,同時建設葫蘆島至熱河北京、克魯倫、呼倫、安東4條次干鐵路,并建設通達海防、東北邊防的鐵路;(六)擴張西北系統。該系統建設20條鐵路,總長17450英里,建設多倫至恰克圖、張家口至庫倫烏梁海、綏遠至烏里雅蘇臺科布多和焉耆至伊犁以及鎮西至喀什葛爾主干鐵路,同時建設靖邊至烏梁海五原至洮南、伊犁至和田、烏里雅蘇臺至恰克圖等支線;(七)高原系統。該系統以拉薩為中心,建設拉薩至成都、蘭州、大理東里、提郎宗、亞東、吉雅令、諾和、于闐主干鐵路,同時建設蘭州至若羌、寧遠至車城、敘府至大理、成都至元江等支線,共建設17條鐵路,總長12000英里。
1.輿圖反映的清末民國初期中國鐵路建設情況
孫中山先生《中山建設地圖》的鐵路建設計劃表是清末民國初期中國國弱民疲國情的真實反映和歷史寫照。
在《中山建設地圖》上標識的已建成鐵路計有:沙俄修建的“中東鐵路”;日本修建的南滿鐵路;盧漢鐵路(盧溝橋至武漢);關外鐵路,京張鐵路,淞滬鐵路,正太鐵路,膠濟(青島至濟南)鐵路,粵漢鐵路(漢陽經長沙、株洲至潭鄉段和曲江至廣州段),南昌至九江鐵路,津浦鐵路,隴海鐵路(海州經徐州、洛陽至靈寶段)廣州至九龍和臺灣島的基隆經臺北—臺中—臺南—恒春(墾丁)鐵路,鐵路線長度總計12000千米。這對于幅員遼闊的中國來說,鐵路長度和線路數量無疑是微不足道,遠遠不能滿足經濟發展、軍事安全的需要。而令人屈辱的是在這其中,有80%的鐵路都是西方殖民主義國家投資修建的。
甲午戰爭以中國失敗告終,風雨飄搖中的滿清政府國勢危殆,西方列強預謀共同瓜分中國,掀起了搶占殖民地的高潮,出于擴張權益和鞏固在華勢力的需要,法、俄、英、日等列強紛紛攫取在華鐵路權益,至1911年清廷滅亡,各國列強投資建成的鐵路有京奉、中東、京漢、膠濟等14條鐵路,總長度為8282千米,同時也興建了有第一條中國人自主設計建設的京張鐵路(詹天佑設計主持建設)。各國列強在中國攫取鐵路特權,大大刺激了中國鐵路的發展和路權的保護,在一定程度上對推動中國近代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積極的意義,如被稱為武昌革命導火索的四川“保路運動”就是近代中國人民反抗西方列強強取豪奪中國路權的典型事件。
辛亥革命后,袁世凱政府為了抵借外債,在1912年宣布“統一路政”,解散各省商辦鐵路公司,把各省已經建成和正在興建的鐵路全部收歸國有 ,因而形成了帝國主義掠奪中國路權的第二次高潮。從1912年到1916年西方列強各國在中國奪得的路權13000多千米。北洋政府時期,僅僅在關內修了約2100千米鐵路。
2.《中山建設地圖》與孫中山先生鐵路建設思想和建設計劃
在中國鐵路的發展方面,孫中山先生一直是積極的倡導者和踐行者。孫中山先生早年在國外從事革命活動期間,就“留心比較世界之鐵道,實偏有所嗜”,早在1891年他撰寫的《農功》一文中就提出了修建鐵路以利屯田戍邊的主張,1894年6月,他在《上李鴻章書》中直言“地球各邦今視鐵路為命脈矣”,大聲疾呼中國修建鐵路,以圖實現商興民富國強。1912年2月,孫中山先生辭去臨時大總統一職后,受臨時政府委托擔任全國鐵路督辦,組建中國鐵路總公司,多方奔走籌辦全國鐵路修建事宜。
孫中山先生1918年前后撰寫完成的《建國方略》之《實業計劃》(物質建設)篇中,提出“民欲興其國,必先修其路”、“交通為實業之母,鐵道又為交通之母”、“今日之鐵路問題,實為中國生死存亡之問題?!保?]提出規劃建設111條線路、總長達10萬英里以上的宏偉鐵路建設藍圖,鐵路建設計劃是《實業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孫中山先生 “鐵道立國”堅定信念和遠大理想的反映和體現。同時他還提出了規劃建設以新建北方大港(位于渤海灣)、東方大港(位于杭州灣)、南方大港(廣州灣)三大海港為鐵路中樞,建成“六大鐵路系統”(中央鐵路系統、東南鐵路系統、東北鐵路系統、西南鐵路系統、西北鐵路系統和高原鐵路系統)。其提出了鐵路合理選線的原則:一是“必選最有利之途以吸外資”[6],借助國際力量共同開發;二是“必應國民之所最需要”[7],急需先修;三是“必期抵抗之至少”[8],認為先在社會條件好的地方修路;四是“必擇地位之適宜”[9],有利于通道建設和聯接成網。
孫中山先生關于鐵路系統建設的設想為:由六大鐵路系統構成一個完整、發達的鐵路網絡,其要義為:一是連接政治經濟中心和沿海沿江口岸,便于對內對外開放;二是溝通鐵路與水路的銜接,利于相濟互動;三是建設環繞陸疆和海岸鐵路,利于加強國防;四是突出西北鐵路系統,利于西北部遼闊國土的開發,“可以將中國東南部過密之人民逐漸遷移”[10],孫中山先生認為,西北鐵路系統“實居支配世界的重要位置”[11],“蓋將為歐亞鐵路系統之主干,而中、歐兩陸人口之中心,因以聯結。”[12]“由政治上經濟上言之,皆于中國今日為必要而刻不容緩者也。”[13]
針對當時中國鐵路建設面臨著技術、人才、資金等重重困難。在《建國方略》中,孫中山先生大膽提出了融資引才、開放辦鐵路的方針,鐵路民辦國有,實行對內、對外開放的營建策略。
在《中山建設地圖》的全國海港第次圖中,將海港建設按海港類別、港名、隸屬省份和海域進行了分類標注,具體為:(一)頭等港3個:北方大港(位于渤海海域直隸省清河口和灤河口之間)、東方大港(位于東海海域浙江省的乍浦、澉浦之間)、南方大港(位于南海海域廣東省廣州、佛山黃浦之間);(二)二等港4個,包括渤海海域奉天?。ń襁|寧?。┑臓I口、黃海海域的海州(今江蘇省連云港市)、東海海域福建省的福州和南海海域廣東省的欽州;(三)三等港9個,包括渤海海域奉天省的葫蘆島和山東的黃河港(今山東省東營)、黃海海域山東省的芝罘(今山東省煙臺)、東海海域浙江省的寧波和福建省的溫州(今屬浙江省)和廈門、南海海域廣東省的汕頭、電白(今茂名)和???;(四)漁業港15個,依次為黃海海域奉天省的安東(今遼寧省東港市)和海洋島(今遼寧省大連附近),渤海海域直隸省(今河北?。┑那鼗蕧u和山東省的龍口,黃海海域山東省的石島灣(今威海衛市榮城附近)、江蘇省的新洋港(今鹽城市)和呂四港(今啟東市),東海海域浙江省的長涂港(今舟山市轄)和石浦(今寧波市轄)、福建省的福寧(今寧德市)和湄洲港(今泉州),南海海域廣東省的汕尾、西江口(今珠海市)、海安(今湛江市徐聞縣)和榆林港(今海南省三亞市內)。
在《中山建設地圖》輿圖中,計劃運河和計劃市鎮也是其重要內容之一,在該輿圖上標注有計劃運河和計劃市鎮建設規劃,計劃運河建設內容包括:整理黃河及其支流、陜西之渭河、山西之汾河和連接舊的隋唐大運河,修浚粵桂之西江;同時計劃修筑一新運河,該運河由北方大港直達天津,作為內地諸河及北方大港的連鎖紐帶,其開浚運河的目的為聯絡中國北部、中部通渠及北方大港。關于計劃市鎮建設方面,從輿圖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其計劃市鎮密集分布于東北三省和東部的內河沿岸及鐵路線兩側,計劃市鎮周邊或有豐富的礦藏,或為魚米之鄉區域,旨在最終利用便利的鐵路和內河航運交通,達到促進經濟發展、堅固國防的最終目的。
孫中山先生《建國方略》之《實業計劃》中關于鐵路、海港、運河和市鎮建設的宏偉藍圖和偉大構想最終因民國時期中國國內政局動蕩、戰亂頻仍,內戰連連,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華戰爭,加之缺乏巨額的建設資金和更為詳實周密的計劃規劃而最終未能施行。
《中山建設地圖》上未標注地圖印制出版時間。從地圖上的“孫中山先生遺像”(孫中山先生1925年3月12日于北京逝世),該地圖中省級行政區劃中寧夏、河北兩省尚未建?。?928年國民政府北伐勝利后,寧夏、河北兩省建?。?,京兆地方、直隸兩個行政區劃依然保留,同時地圖圖例中北京為“舊日國都”、南京為“擬定國都”,綜上地理和歷史信息推斷,該地圖繪制時間應為國民革命軍北伐勝利之后、國民政府成立初期,即1928年前后。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這是孫中山先生以世界眼光審視中國,對近代中國積貧積弱任人欺凌的悲慘現實所發出的泣血吶喊,更是激勵中華兒女砥礪奮進的警世名言。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舉世矚目、高度發展的歷史性建設成就。孫中山先生《建國方略》中的偉大構想才得以逐步實現和施行。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孫中山誕辰15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這樣評價,“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稱頌其“一生以革命為己任,立志救國救民,為中華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今天,中華民族行進在偉大復興的征途之中,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之《實業計劃》中提出的對中國建設的計劃和構想對當今中國的發展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參考的作用,這份蘊含中山先生建設思想的《中山建設地圖》的珍貴性和重要文物價值不言而喻。
[1]陳細祺主編:《孫中山年譜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82;
[2][3][4][5][6][7][8][9][10][11][12][13]《建國方略之二 實業計劃》,《孫中山選集》,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