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鄉村治理起步于20世紀初期,其中村莊更新是政府改善農村社會的主要方式。1936年,政府實施《帝國土地改革法》,由此開始了對鄉村農地建設、生產用地及荒廢地的合理規劃。1954年,村莊更新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土地整理法》將鄉村建設和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完善作為村莊更新的重要任務。此后,巴登威滕堡州、巴伐利亞州陸續出臺了村莊更新的發展計劃。1976年,德國首次將村莊更新寫入《土地整理法》,并試圖對村莊的地方特色和獨具優勢進行保持。到了20世紀90年代,村莊更新融入了更多的科學生態發展元素,鄉村的文化價值、休閑價值和生態價值被提升到和經濟價值同等的重要地位,實現了村莊的可持續發展。德國村莊更新的周期雖然漫長,但是所發揮的價值和起到的影響都是深遠的,也更能使農村保持活力和特色。
隨著社會化和城市化的發展,瑞士的農村和農民不斷減少,但是瑞士政府依舊將鄉村發展作為推動國家前進的重要組成部分,努力實現鄉村社會的繁榮。瑞士政府十分重視自然環境的美化和鄉村基礎設施的完善,通過制定相關激勵政策,對農業發放資金補助,向農民提供商業貸款,幫助其改善農村環境。通過國家財政撥款和民間自籌資金的方式,政府為鄉村增加學校、醫院、活動場所、天然氣管道、鄉村交通等基礎設施,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縮小城鄉差距。對鄉村的持續性改造使得村莊風景優美、生機盎然、環境舒適、設施完善、交通便利。現階段,農村與周邊自然環境的協調使瑞士鄉村具有了獨具特色的田野風光,成了人們休閑娛樂和戶外旅行的好去處。
法國作為經濟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既是工業強國,又是農業富國。法國只用了二十多年時間就完成了農村現代化建設,主要是緣于其適宜的發展策略。法國農村改革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其一是發展一體化農業。“一體化農業”即在生產專業化和協調基礎上,由工商業資本家與農場主通過控股或締結合同,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企業方式,將農業與同農業相關的工業、商業、運輸、信貸等部門結合起來,組成利益共同體;繼而通過其他部門和機構提供資金和技術指導帶動農業建設,實現對農業的支持和反哺。其二是開展領土整治,通過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支持經濟欠發達地區鄉村,實現農村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
在農業一體化改革和領土整治工作中,法國政府非常強調應用財政扶持、技術保障以及教育培訓等綜合的方式來支持鄉村建設,助推鄉村社會的善治。這些措施加快了鄉村地區的發展,使得城鄉發展速度、經濟水平和預期目標趨于平衡。
20世紀初,美國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城市中心過度擁擠,導致許多中產階級向城市郊區遷移,極大地推動了小城鎮的成長。汽車等交通工具的普及、小城鎮功能設施的齊全及自然環境的優越,進一步助推了小城鎮的發展。
美國小城鎮的發展與政府推行的小城鎮建設政策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1960年,美國“示范城市”試驗計劃的實質即通過對大城市人口的分流來推進中小城鎮的發展。在小城鎮的建設上,美國政府非常強調個性化功能的打造,結合區位優勢和地區特色,注重生活環境和休閑旅游等多重目標。小城鎮擁有良好的管理體制和規章制度,可保證小城鎮的有序發展。由于美國城鄉一體化已經基本形成,因此,小城鎮建設能夠很好地帶動鄉村發展。
加拿大政府于1998年頒布實施了《加拿大農村協作伙伴計劃》,加強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公共事務治理及村民就業教育問題的解決力度。第一,建立跨部門的農村工作小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解決鄉村問題;第二,建立農村對話機制,定期舉辦農村會議、交流學習、在線討論等活動,及時掌握社情民意,為民眾排憂解難;第三,構建農村透鏡機制;第四,推動和組織不同主題的農村項目,激發企業和個人到農村創業的激情;第五,在欠發達的農村地區建立信息服務系統和電子政務網站,為村民提供信息咨詢服務和專家指導建議。通過農村協作計劃的實行,政府成為維護村民利益、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好伙伴,極大地推動了鄉村地區的發展和社會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