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子龍
摘要:城市標準化建設的重要衡量標準之一為生態宜居性。生態宜居不僅僅對城市基本空間環境有較高的要求,也對城市內的人文、自然及生態環境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這些環境元素都能夠保證平衡性,確保城市居民能夠擁有舒適的居住生活環境。
關鍵詞:生態宜居城市;規劃設計;措施
前言
國家城市化進程發展速度的加快給城市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在這種環境下,城市規劃人員需要將生態平衡原則與城市規劃進行結合,促成一套合理并適宜的規劃辦法,讓其能夠在城市發展中被充分利用。城市發展過程中需要借助政府力量,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利用相關法規標準進行約束。城市規劃過程中可以利用專業能力較強的工作人員進行合作,將生態保護為第一考慮因素,并利用整個系統加強評估。
1生態宜居城市規劃基本概念分析
生態城市建設的目標為生態城市規劃,將社會經濟及自然發展進行結合,為現代城市生態系統規劃對象。生態城市建設是將生態學原理及方法等進行結合,利用科學并系統的手段對人工生態系統內的各種關系進行辨識及設計,并進行模擬,將最佳生態位進行確定,在此基礎上,將城市復合生態系統及人類協調的優化方法進行規劃。生態城市規劃的基礎為城市、環境、生態規劃,在此基礎上,根據我國城市建設方針、規劃及政策,從城市建設自然條件出發,利用生態學、社會學、經濟學及環境學等為原理進行指導,對社會經濟發展及城市生態建設目標及方向等進行建設,并對生態城市建設體系進行布置,加強對城區社會經濟及環境發展進行強調。生態城市規劃需要對城市人口問題、經濟問題、資源問題及環境問題等進行解決,促進現代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城市生態規劃主要加強對區域內的大氣、土壤、水等生態環境的保護,并對環境進行修復及重建,主要會涉及區域內環境污染、土壤流失、城市綠化等方面,規劃過程中非常重視可持續發展,將城市經濟建設及資源開發利用等進行整體結合,發展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協調城市發展建設,促進環境保護。
2城市宜居城市規劃
2.1合理利用土地
土地是人們重要并有限的資源利用,目前的土地開發模式為不可持續性開發,例如北京市土地開發,核心區域功能布置較為密集,城市基本設施及環境不能達到世界城市基本建設標準,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和社會經濟建設的不斷增長使得城市土地占用逐漸擴張,所以,城市發展中需加強對土地的合理利用,保證綜合性及平衡性,對生態綠地進行保護,實施城市內水源及生態敏感區的保護,對淡水及農田等地亦實施保護,加強生態平衡建設。土地有效利用的途徑主要有兩種,第一種為舊城區改造,將舊城區內的綠地利用率提高,保證舊城區更加安全,更加適合人們居住;第二種為農業用地、公共區域、生態居住區域等的保留,形成可持續發展。土地利用中,不僅僅需要關注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更要尊重土地本身價值所在,重新重視人類與所居住地的土地關系。
2.2重視地域文化的保留
城市發展過程中很大程度上會依賴城市傳統文化、人與人之間、人與土地之間的關系,對地域文脈進行充分利用,讓人們的居住環境充滿活力,能夠讓人們愿意居住,將地域文化及歷史的持續性增強,能夠對地域文化中的精華進行保護。當地政府可以利用地區內的傳統手工業、語言、文化、建筑等進行保護,將農田資源進行儲備。
2.3將自然系統恢復
城市建設過程中很多原始生態因素都可以被挖掘出來,這些因素能夠促進宜居性城市建設,促進城市生態健康發展。在美國,大壩拆除之后,溪流恢復原始狀態,也出現了野生動物,人和自然達到了和諧共處模式。德國布隆市在磚瓦廠上建設公園,生態系統恢復,蟲鳥回歸自然,設計師能夠將原址面貌進行保留,不破壞湖泊及植物,讓現代城市成為市民公園,生活在自然景觀內。
2.4城市建設中需要營造宜人的人文環境
城市生態環境在實際建設中,需要對歷史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將自然因素與現代城市建設理念結合,展現自然與城市和諧發展的城市建設面貌,將城市豐厚的文化底蘊及人文文明展現在城市建設中,讓人為建設環境更加獨特,將城市中的山水因素及歷史文化充分挖掘,將這些元素與城市建設中的小區及街道進行結合,充分展示城市的獨特個性及魅力,讓城市生活及文化發展充分結合,提升城市建設內涵,打造城市亮點內容,以此提升城市基本建設水平,打造宜人的城市人文環境風貌。
2.5充分利用資源,降低環境污染
能源節約及材料的重復利用是城市市民都可進行的一項公共活動,例如,使用節能燈管,日常生活中節約用水,當然,建筑節能也是對能源節約的一部分內容。將一次性消費減少,利用相關措施促進社會資源的節約及再循環利用。
3結語
生態宜居城市建設過程中應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不對子孫后代資源利用造成威脅,不影響周邊城市發展,建設中需要充分滿足人民基本生活需求,促進生態城市建設,利用科學合理的規劃讓城市生態環境建設更加穩定,更加和諧,讓生態宜居性城市發展逐漸走向動態發展階段,促進城市發展建設的統一性,讓城市發展更加系統化。隨著現代社會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城市建設需將區域內的政治現狀及經濟發展現狀充分結合,在實際規劃中,不影響城市經濟發展,將城市規劃發展中的社會效益擴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