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摘要:筆者以李奎安故居修繕保護全過程為例,以保護和延續歷史建筑為目標,用“參與式過程設計”策略解決故居修繕全過程中面臨的問題。
關鍵詞:歷史建筑;修繕保護;過程設計;參與式設計
引言
伴隨我國經濟全球化和城市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許多優秀的歷史建筑在城市變遷過程中遭到了破壞,近年來隨著西方歷史遺產保護理論的引入和人們歷史文化保護思想的提高,掀起保護歷史建筑的高潮。歷史建筑的修繕保護是個技術含量高、工藝復雜的系統工程,設計師在歷史建筑修繕保護過程中因此承擔著更多的責任,設計師應該采取怎樣的態度和策略,怎樣保護歷史建筑的原真性和整體性,怎樣讓歷史建筑適應現代生活,怎樣最大程度的體現歷史建筑的價值,是設計師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本文以李奎安故居修繕保護為例,探討設計師在歷史建筑修繕保護全過程中應該發揮的作用。
1項目概括
李奎安故居位于“千年黃桷埡,一道通古今”的千年老街黃桷埡老街街道上,實踐與民國時期,為巴渝地區典型的磚木混合穿斗式民居建筑,是巴渝地區名氣頗大的“吳老四學士”的五老之一——李奎安的故居,建筑由兩個小青瓦懸山屋頂的院落式建筑過程,建筑整體風格古樸典雅。建筑占地面積約1200m2,建筑約為800平方米,共有20個房間,建筑為“軸線漸進,前廳后堂”的布局,院落以廳、堂、廂房、天井及其建筑后面的小花園組成,建筑材料以木柱木梁、磚木混搭、木門木窗、地板閣樓為主,很能代表上世紀巴渝地區傳統民居的特色,同時李奎安故居也是黃桷埡老街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穿斗式磚木結構建筑建筑,這為我們了解黃桷古道、黃桷埡老街的歷史提供了最直觀的再聊,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經濟價值和文化旅游價值。但故居經久未修,昔日氣勢宏偉的故居變得雜亂無章,面目全非,2016年南岸區房管所啟動對李奎安故居的修繕保護工作。
2故居修繕保護策略
考慮到李奎安故居的性質、施工環境、修繕技術等復雜因素,在修繕前期設計方和施工方、甲方進行多次溝通,對多種修繕方案進行比較后,最后達成共識:堅持以不改變故居外觀特征,以原真性保護、安全為主的原則為前提,對故居做落架大修,采用故居修建時期所用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藝,恢復故居原來的建筑外觀;從整體性保護角度出發,將故居和整條歷史老街形成一個整體進行修繕,通過李奎安故居的改造設計,梳理黃桷埡老街的街巷關系,增強李奎安故居的主體地位,連接黃桷埡老街和李奎安故居,同時故居修繕中使用的材料、體量、色彩和老街街道上的建筑產生一些關聯,使周邊環境和李奎安故居形成一個整體;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延續故居的歷史價值、建筑價值、經濟價值最好方式就是對故居進行合理的再利用,同周邊區位因素結合增加相應的配套設施,對故居內部空間做適應性改造,對故居提出保護和再利用策略。
3保護修繕設計、修繕策略與分析
首先對故居周邊的空間環境進行整理,拆除周邊影響故居空間格局的搭建棚屋,還原故居原來的建筑布局,為后期故居修繕和做展覽館的規劃提供條件。修繕設計中以原真性、整體性和保護再利用原則和安全為主進行考慮,修繕設計內容為以下幾個方面:
3.1對建筑外觀的修繕保護
對建筑人口做了調整,為符合李奎安的學者和商界精英的身份,將現狀狹窄隱蔽的人口,改建成氣勢宏偉的石頭朝門,人口二樓的陽臺改成小望臺,增加人口形象的美觀性,同時也打開入戶空間,滿足后期參觀使用功能;改建封火山墻,將現狀低矮已不能滿足阻礙火災的封火山墻升高,對原有的墻垛樣式做了調整;建筑立面原貌恢復成木板夾墻、木欄桿、木門、木窗,原磚墻保留,做清理工作后重新砌墻。由于故居現狀二樓局部有低于2.2米的灰空間,將建筑二樓整體空間向上抬升了0.3米,擴大建筑使用空間。
3.2對故居內部的整飭
根據故居內部空間的組成要素,對故居的內部空間從功能布局、空間形態、交通流線三個方面進行修繕設計。故居整體的功能布局做了調整,取締了之前的居住功能,以博物館性質的展陳空間設置為主,將內部空間設置為展示、情景體驗空間同時增加輔助現代功能的空間;修繕時對李奎安故居的內部空間做了改動,將之前分隔瑣碎的空間進行合并,擴大內部使用空間;通過內廊連接庭院內部交通,增設副院二樓內廊,增加副院一樓到二樓樓梯,改善了水平和垂直流向交通,使兩個庭院的整體性加強。
3.3對故居周邊環境的整治
故居周邊環境也是修繕保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體量、色彩、尺度、樣式都需要和故居和歷史老街風貌統一,現狀后院地形有高差,利用后面的土坡做修建故居圍墻,圍合成一個小庭院,院內放置小品、板凳供游人在院內小坐休憩,體驗重慶民間小院的樸實生活。同時后院可以直接走到建筑后院出口,前往旁邊水景廣場。
4總結
李奎安故居的修繕工作從設計到施工,歷時一年多,從修繕完成到近半年的使用情況來看,超過了設計之初的預定目標。從李奎安故居的修繕全過程實踐,筆者親身體會到,歷史建筑修繕保護的復雜性和特殊性,歷史建筑的修繕工作不適合設計院那種從項目策劃-方案設計-施工圖設計的的靜態保護方式,修繕工作光靠一套設計施工圖紙是完成不了的,有很多實際問題需要在施工過程中解決,對施工工藝和施工過程的把控對故居修繕質量和修繕完整度有較大的影響。為保證歷史建筑修繕工作高質量完成,在修繕保護全過程中,設計師對對歷史建筑的認識和理解、對修繕策略的把控和落實,是修繕成功的關鍵。設計師需要參與到項目策劃-評估-設計-施工-再設計-再施工-使用-評價的動態過程中去,伴隨著我國對歷史建筑修繕保護意識加深,對傳統工藝和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視,李奎安故居作為一個具有經濟文化影響力的歷史建筑修繕成功案例,設計師介入修繕保護全過程的設計方法和經驗是值得借鑒和參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