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埃及、美國、德國特派特約記者 黃培昭 溫燕 青木 ●陳欣 柳直
在宣稱對14日無人機襲擊沙特國家石油公司(阿美石油公司)兩處設施負責之后,也門胡塞武裝16日威脅稱,隨時可能對阿美石油公司進行下一輪襲擊。盡管如此,美國仍堅持將矛頭指向伊朗。伊朗則再次駁斥,稱這是美國的欺騙手段。美國總統特朗普15日有關“炮彈已經上膛”的說法,給已經處于劇烈震動中的國際原油市場帶來新的刺激因素。“這一事件的潛在重要性不亞于珍珠港事件。”曾在美軍國家戰爭學院擔任教授的蘭迪·拉森這樣告訴美國彭博社。16日,中國、俄羅斯、德國等國呼吁各方保持克制,對任何擴大和激化沖突的做法
表示反對。
“魔鬼已經鉆出瓶子”
14日的襲擊不是世界最大原油凈化廠——沙特布蓋格石油加工廠第一次遇襲。2006年,恐怖分子曾試圖用裝有爆炸物的車輛襲擊布蓋格,沒有成功,但油價每桶仍因此上漲超過2美元。美國《華爾街日報》16日稱,自上世紀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爆發以來,能源安全官員一直擔心能源生產和運輸的關鍵節點之一遭遇蓄意攻擊。霍爾木茲海峽等海上航線常被認為是這類攻擊的目標,但此次遇襲的布蓋格石油設施可能更為關鍵,同時也更脆弱。
16日,在襲擊發生后的交易開始數分鐘內,國際油價即迅速飆升。倫敦布倫特原油一度上漲近20%至72美元/桶,創下1991年海灣戰爭以來最大日內漲幅。16日亞洲市場早盤,紐交所WTI原油期價也高開約10%。英國路透社援引分析師的話說,受襲擊影響,沙特石油產量減少570萬桶/日,相當于全球供應量的5%左右。如果沙特無法迅速恢復供應,油價每桶100美元的夢魘或重現。
有消息人士16日告訴路透社,沙特恢復全部產能可能需要“數周時間,而非幾天”。15日傍晚,特朗普在推特上表示,如有需要,他將授權從戰略石油儲備中釋放原油。《華爾街日報》稱,歷史上此類儲備很少釋放,不到萬不得已不會使用。美國目前的戰略石油儲備超過6億桶。16日,特朗普又發推特說,美國現在是世界頭號能源生產國,不需要中東油氣,而且還將幫助美國的盟友。
有分析認為,在目前全球原油供應充足的情況下,沙特石油設施遭襲對油價的影響是暫時性的。更大的擔心源自石油設施被襲擊本身。“魔鬼已經鉆出瓶子”,倫敦RS能源集團負責人比爾·法倫-普萊斯說,現在很明顯,沙特和其他海灣石油設施非常容易遭到這種攻擊,這意味著石油的地緣政治風險溢價需求增加。
據伊朗“PressTV”報道,也門胡塞武裝發言人薩利16日在推特上說,沙特阿美公司依然是該組織的目標,下一輪襲擊“隨時”都會發生,警告外籍人員遠離相關區域。他要求沙特停止“對也門的封鎖和侵略”,否則將對沙特隨時隨地發起攻擊。
美伊博弈進入深水區
“有理由相信,我們知道罪魁禍首是誰”,特朗普15日晚在推特上說,根據查證結果,美國“炮彈已經上膛”。雖然也門胡塞武裝宣布對襲擊負責,但美國國務卿蓬佩奧14日將矛頭指向伊朗。15日,特朗普沒有提伊朗的名字,稱他正等待沙特認定誰是這次襲擊的元兇。美國《華盛頓郵報》稱,盡管五角大樓有人呼吁保持克制,但特朗普政府據稱正考慮采取嚴厲的軍事行動。一個跡象是,特朗普15日下午會見了國防部長埃斯珀。
彭博社評論說,在上個周末之前,主導原油市場的政治新聞是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博爾頓突然離職,這讓市場燃起一些希望。然而,蓬佩奧似乎已經披上博爾頓“白宮極端鷹派”的斗篷,令特朗普放松對伊朗石油出口制裁的可能性降為零。薩達姆擁有“并不存在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證據”記憶還未遠去,蓬佩奧就又在沒有提供任何證據的情況下指責德黑蘭。俄羅斯《觀點報》稱,對于特朗普來說,油價大漲將威脅他在經濟政策方面的雄心。但美國對伊朗的進一步威脅,只會惡化石油市場。
有美國官員16日向媒體提供衛星圖片稱,沙特兩處遇襲的石油設施至少有19處彈著點,受損區域顯示襲擊來自伊朗或伊拉克方向,而非來自也門。但CNN援引3名圖像情報專家的分析說,這些圖片無法支持美國政府的指控。
伊朗外交部發言人穆薩維16日再次駁斥華盛頓的指責說,對伊朗采取這種行動,符合美方在失敗后慣常使用的最大欺騙手段。當天,他還排除了伊朗總統魯哈尼在下周聯大期間與特朗普會晤的可能性。“我們沒有這樣的計劃,也不會讓其發生。”15日,特朗普也淡化與魯哈尼會面的可能性稱,“假消息說我愿意與伊朗方面會面,‘沒有條件,這是錯誤的說法”。
另據法新社16日報道,伊朗當天宣稱在霍爾木茲海峽扣押一艘船只及11名船員。伊朗方面稱,這艘船涉嫌“走私燃油”,但沒有說明船員國籍。
美國能源部長佩里16日在接受CNBC專訪時說,現在是時候將各國團結起來,組成一個聯盟來阻止伊朗的“惡意”活動了。同一天,伊朗原子能組織負責人薩利希呼吁國際社會必須一致譴責美國的“破壞性行為”和對其他國家的“經濟恐怖主義”。“中東在線”網站評論說,美伊危機進一步升級,雙方博弈進入“深水區”。
《華盛頓郵報》評論說,不管襲擊沙特油田的幕后主使是誰,此次事件更加證實美國政府的中東政策已經失敗。德國《世界報》稱,怎么解決海灣危機,不僅關系到中東,也關系到世界經濟和政治,更將是特朗普連任的一個大話題。這已成為特朗普日益棘手的問題。
目前最不需要的就是沖突
沙特領導的聯軍發言人馬利基16日稱,根據初步調查結果,襲擊沙特石油設施的是伊朗武器,并非來自也門。他們正試圖確定武器發射地點。
這一事件引發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俄羅斯外交部16日說,莫斯科強烈譴責無人機襲擊沙特的石油設施,但建議不要急于推斷這一襲擊事件背后是誰,并表示令人無法接受的是提出武力報復的選項。德國外長馬斯當天也“嚴厲譴責”襲擊行動,稱“局勢極其令人擔憂,目前最不需要的就是沖突”。
16日,在被問到“美國官員稱伊朗應對沙特石油設施遭遇襲擊負責,中方認為是否有這種可能”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說,在沒有調查得出確鑿結論的情況下就斷定誰應負責任,這可能不太負責任。中方的立場是,我們反對任何擴大和激化沖突的做法,呼吁有關方面避免采取導致地區緊張局勢升級的行動。希望各方保持克制,共同維護好中東地區的和平穩定。
有中東媒體警告說,此次事件開創用無人機打擊敵方能源產地的先例,凸顯出石油設施在防御方面的脆弱性、中東局勢的錯綜復雜性以及地緣政治沖突不斷上升的殘酷現實。如果這一模式被復制,海灣和中東地區將難有寧日。德國《萊茵郵報》稱,石油價格是測量世界經濟是否發燒的溫度計,但市場經常會在最初對沖擊的強烈反應后平靜下來。歸根結底,政治因素和反應決定了海灣地區的局勢和石油市場如何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