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術運用于幼兒的語言教學,使教師多了一個快捷獲取優質資源的途徑,讓抽象具體化、讓枯燥趣味化、讓靜止動態化、讓復雜簡單化,從而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充分集中幼兒注意力,從而優化了教學結構,有利于突破教育活動的重、難點,使幼兒在可視的、直覺的和愉悅的環境中獲取知識,在活躍的氣氛中發展思維,在積極主動的狀態中提高多種能力。本文針對如何促進信息技術與幼兒語言活動的融合,提出“誰做指導、為誰服務、什么內容、什么地方、什么時候、怎么用、為什么用”7個對策,以此提升教學效果。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言活動;深度融合;語言能力
中圖分類號:R85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15-0039-02
語言是人的重要能力之一,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兒期語言尚未發展成熟,是語言學習的關鍵期,需要在這個時期大力發展語言能力。而現在是二十一世紀的信息時代,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是一種新型的語言教學模式,它以現代教育理論為指導,充分考慮幼兒、教師、媒體三者互動,并力求使每個幼兒始終處于探索發現的主動活動過程中為目標。在幼兒語言活動中運用信息技術,不僅能使教學過程充滿童心、童趣,更能營造動態情境,激發幼兒語言表達的積極性,充分活躍幼兒思維,激發其表達欲望,對幼兒語言能力的提高有著深刻的影響。
一、Who——誰做指導
信息技術有利于語言活動目標的落實。如《大自然的語言》活動目標是:1.對“大自然的語言”感興趣,能發現其有趣的地方。2.理解詩歌,樂意說出自己的發現,嘗試仿編詩歌。
大自然的語言存在于大千世界中,于幼兒來說需要觀察到具體的事物,而課堂上通過教師的講述無法達到由抽象到具體的目的,因此,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很好地達成這個目標。教師通過讓幼兒觀看視頻《春天來了》,讓幼兒尋找出春天的變化,引出“大自然的語言”,為后面的詩歌做鋪墊。教師有感情的朗讀詩歌并提問,引導幼兒理解詩歌的內容,結合PPT圖片讓幼兒發現詩歌中大自然有哪些語言,用圖片形象地展現出來。通過PPT具體、直觀的畫面幫助幼兒理解詩歌的內容,再通過一個個具有引導性的提問幫助幼兒理解詩歌表達的意境,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而視頻《尋找大自然的語言》則是將隱藏著一些變化信息的大自然的景象的圖片通過視頻的手段傳遞給幼兒,讓幼兒發現、尋找大自然的語言,繼而進行仿編,效果好。
二、Whom——為誰服務
信息技術是為提高幼兒能力服務。大班幼兒愛學、好問,有極強的求知欲望,能生動、有表情地描述事物,語言表達能力明顯提高,他們不但能系統地敘述生活中的見聞,而且能生動有感情地描述事物。在與成人和同伴的交談中,以自我為中心的表達逐步減少,能依據別人的言語調整談話內容。看圖講述能力也明顯提高,在講述時根據圖片內容想象角色的心理活動。語言表達靈活多樣,并力求與別人不同。但是這一階段的幼兒在語言的概括能力、語言表達的邏輯性方面還存在個體差異。而通過信息技術能較好地解決這些個體差異,提高幼兒語言能力。
如在《大自然的語言》活動中,以動態的畫面較好地幫助幼兒理解自然現象和人類的關系,提高幼兒邏輯思維能力。而用PPT課件以音、形、色吸引幼兒愛看,愛說,幫助幼兒理解詩歌內容,則較大激發幼兒學習興趣,提高幼兒語言概括、表達能力。教師在為幼兒提供體現和想象空間的同時,為其創設更為廣闊的自由表現和表達的空間,讓其運用多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對自然現象的認識。
三、What——什么內容
信息技術運用到語言活動中的價值和意義在于它的直觀性,解決了平常教學所無法達到的視覺直觀效果。
如《大自然的語言》要讓幼兒了解春天來了,大自然的變化,單憑圖片以及教師和幼兒的口述是無法直觀地表達,而通過視頻為幼兒再現大自然在春天里萬物生長的畫面,用短短1分鐘的時間集成了小草、樹藤、花朵幾天甚至幾周的成長情況,調動幼兒眼、耳、口等多通道參與學習的行為,具有較強的直觀性,解決了教學的難點。
四、Where——什么地方
信息技術在語言活動的最佳切入點在于能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發揮其集音、形、色為一體的特性,讓幼兒較持久地保持興趣。
如《大自然的語言》活動中,教師為了讓幼兒能理解詩歌內容,通過課件《大自然的語言》以音、形、色吸引幼兒愛看、愛說,從而讓孩子了解這些自然現象和人類的關系,傾聽大自然的語言,分享大自然的美妙,體驗大自然的美麗,激發他們熱愛和探索大自然的興趣,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埋下智慧的種子。
五、When——什么時候
信息技術具有充分的交互性,這是其他教學工具所無可比擬的。它可以讓幼兒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實現個別化教學,同時又能及時產生刺激和反饋、鞏固知識,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
如在《大自然的語言》活動中,為了讓幼兒進行詩歌創編,教師在課件中設計了多個隱含大自然語言的圖片視頻讓幼兒觀看,同時設計電子白板操作,讓幼兒在白板上進行交互活動,當幼兒發現了大自然的語言通過白板操作點擊并大膽說出,如果答案正確,界面中就會傳出小兔子對他們的表揚——你說得真棒;當幼兒沒有找到正確答案時,會得到小兔子的鼓勵——再想想吧。這個信息技術的運用得到幼兒的喜愛,許多幼兒都樂意來操作,當聽到“你說的真棒”時,他們的臉上露出了自信、愉悅的笑容,并迫不及待地進行下一個操作,從而使創編詩歌中的對話學習在人機交互的游戲中得到強化與練習,輕松的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難點。
六、How——怎么用
信息技術固然有它的優勢,但絕非在一堂活動中處處都用,而是要根據教學的實際,充分發揮其與其他常規教學手段的優勢互補、有機結合,達到促進幼兒更好地學習的目的。
如《大自然的語言》活動,欣賞詩歌《大自然的語言》,在平常進行欣賞教學時,整堂課比較枯燥、乏味,幼兒的學習興趣和觀察興趣都不高,無法讓幼兒深入地理解詩歌,融入到詩歌的情感中去,而教師在運用信息技術后,將靜態的、平面的畫面變成動態、生動形象的情景,再加上背景音樂輕輕地響起,大自然的變化栩栩如生,這一幅幅形象、生動、美麗的畫面配以優美的配樂詩朗誦,立刻將詩歌的整體意境呈現在幼兒的面前,給了他們極美的視、聽享受。孩子們的贊嘆聲沸騰了,不停地在驚嘆畫面的美妙,不由自主地進入到學習的最佳狀態,優美的畫面深深地印在了他們的腦海中。為了讓幼兒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容,感受詩歌的美好意境,教師將一幅幅畫面展現、定格,幼兒用好聽的詞匯描述著自己所看到的一切。幼兒在美的感染下理解,又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習、記憶,再學習、記憶的過程中,用語言、動作去表現自己對詩歌美好意境、美好情感的感受,這種教學效果是其他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
七、Why——為什么用
目前信息技術的運用,很多教師存在著誤區,很多時候是為了使用信息技術而使用信息技術,忽略了信息技術作為教學手段、教學資源的本性作用。教師在運用信息技術的時候,要考慮是否這個環節是否真的必須用到信息技術作為資源或手段,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
信息技術具有靈活的信息處理能力,它不光可以用于展示式教學模擬各種現實情境;同時還可以用于拓展式教學,由一個問題點輻射到各層面,幫助幼兒主動探索學習,以利于創造才能的發揮。
如《大自然的語言》活動中,為了幫助幼兒創編詩歌,課件開頭設置出一個問題場景“你還知道大自然的哪些語言”引發幼兒就這個問題展開思考。在教學活動中幼兒當場就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有的說“蜻蜓低飛了,代表要下雨了”;有的說“桃花開了,告訴我們春天來了”。教師隨即操作計算機將幼兒創編的內容調出來,即時制成新課件并加以演示,從而豐富了詩歌創編的內容,也提高幼兒創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實踐證明,將信息技術與語言活動相融合對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是非常有效的。因此,我們將繼續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拓寬幼兒的感知渠道,調動幼兒學習語言的積極性,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開發多媒體軟件,創新教學方式,進一步優化活動結構,促進信息技術手段在幼兒園各領域的廣泛運用,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顯現方式、幼兒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
參考文獻: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作者簡介:黃詩亮(1980-),女,漢族,福建廈門人,本科,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