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萍 鄭萬明 劉輝
摘 要:大學書法工作室是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材的平臺。以工作室為實踐空間有利于摒棄傳統教學的種種不足,借鑒傳統,攜手科技,以學生為中心、項目為導向,采用靈活多變的授課方式,使教、學、研有機統一,不斷實驗、探究培養應用型復合人才的創新模式。文章對此展開研究。
關鍵詞:書法工作室;實踐性教學;應用型創新人才
基金項目:本文系黑龍江工程學院2018年度教育教學改革研究一般項目“基于書法工作室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在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的研究與實踐”(JG201845)階段研究成果。
書法藝術工作室教學作為藝術基礎課教學的一部分,具有實踐性強的特點。如何將傳統的課堂教學轉換為工作室教學模式,把握理論知識要點,強化教學實踐,面對面,手把手,心口相傳,是對傳統“作坊制”教學的改革和擴大、應用與創新。隨著幾年來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中小學對書法專業高素質人才需求量逐漸擴大,因此對高校書法專業工作室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模式進行探討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工作室”教育模式淵源
最早的工作室教育模式可追溯到1919年的德國魏瑪成立的包豪斯學院,該學院主要采用了師徒制的教學方法,學生通過技師的身手相傳,來掌握了這一門的技藝。包豪斯學院強調了院校教學與社會實際生產緊密結合,這種藝術與技能的有機結合思想對當代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而這種教育方法及理念在20世紀80年代,被中國逐步推廣應用到眾多高校的藝術類專業教學中,包括書法藝術的教學的實踐中,成為“工作室”教育模式。工作室與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是幫助學生踏進社會的橋梁,并且承擔著教、學、研等責任,是專業人才培養的又一場地。這種小班模式的針對性教學,更能鍛煉學生的動手、動腦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專業技法,培養出應用型創新人才而與社會接軌。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其本質就是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二、高校書法藝術課現狀
教學方法單一。書法藝術的教育過程區別于純理論專業的教育,有著實踐性的特點,需要考察學生臨、摹、創作等動手實踐能力。教師在操作示范中進行教學,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完成各項書法作業,學生作業多以書法作品臨、摹、創的形式呈現。而大學采取普通大班大教室上課的形式,滿足不了不同個性學生的需求,由于其教學環境單一,教學方法單一,學生眾多,因此,書法教學尋求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成為必然。
教學時間短。學生掌握書法這門技法要有一定時間的積淀。但在一般綜合性大學,書法課除書法專業屬必修課外,絕大多數被設置為每學期30學時的通識選修課而非必修課。而且,一些院校開設的選修課的時間也相對較晚,在大二或大三才開設該課程。因書法藝術的教與學有一個時間的磨合性,學生要有讀帖、臨貼、出帖的時間,而且藝術技能和技巧的擁有及掌握也要通過長時間的積累、訓練才能實現,因此學生30節結課后大多難以創作,基本功不扎實,大小比賽不能參加。
教學效果差。書法藝術的教學還采用大課堂、公共教室授課的方式授課,教學效果相對較差,達不到小班工作室那種面對面、心手相傳的教學效果,學生進步緩慢,一種書體的掌握在課內時間段難以完成。
三、書法工作室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構想
(一)教學形式多樣化
借鑒包豪斯的作坊制,書法藝術采取工作室制,特點更加突出,更能根據學生個性掌握靈活多變教學。在學生臨、摹、創的過程中,可根據學生喜好選帖,且對于臨摹,可根據學生領悟進度反復演練,實驗,直到學生掌握。把書法藝術工作室變成學生學習基地,這種師徒關系的實驗練習學生更容易喜歡和接受,寬松活潑的氛圍更容易使師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從而產生賦有創意的作品。
(二)教學時間延長化
工作室最大好處是可不受課時的限制,無限延長,學生在大學四年每周與導師實踐與理論切磋,會很快入帖出帖。臨帖是為了出帖、創作,技能的訓練激發了學生們動手動腦的積極性,在教與學過程中,互動式的教育模式會使有藝術天分的學生脫穎而出,技術與手法日臻成熟,為其將來就業打下了基礎。
(三)人才培養專業化
來到書法工作室的同學,都是對書法有著濃厚興趣和基礎的同學,悟性好,因此臨帖摹帖的枯燥、創作時的苦累都能克服,并能以苦為樂。這樣就培養了一批能吃苦、肯鉆研、技術硬的應用型人才。
(四)教學與社會一體化
工作室制教學更能與社會接軌。工作室開放式教學,主要是環境的變化,改變了老師前面教、學生下面學的傳統模式,變成全方位的教學模式方法,教師關注每個學生每個階段的成長作品,及時給予肯定指導,這種交流互動式的工作室教育模式和開放的教育教學環境,更有利于應用型人才成長。
(五)教學與大賽統一化
為了檢驗教學成果,教師積極鼓勵學生參賽,并結合各種書法大賽實踐進行教學,從而使學生參與社會,融入社會,了解市場,提高水平,最后走入社會,以此縮短了校園與社會的距離。同時學生參賽的準備過程,也是在不斷調整計劃、調整學習、步入正軌的過程,還是對自己平時臨帖學習的檢驗。
(六)技能技法專業化,促進就業率
在目前就業壓力持續增加的情況下,學生掌握一門書法技法并達到行業的專業水準,關系到學生的未來就業發展。近幾年,畢業生就業壓力很大,但我們也欣喜地看到,國內近幾年重視傳統文化發展,上海已首先把中小學書法定為考試課,不及格要補考,而且,全國中小學書法專業教師需求量嚴重不足。所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應用型復合書法專業人才,可以補充中小學專業教師的不足,提高學生就業率。同時,這也促進了社會傳統文化的回歸。書法人才專業化符合整個社會的需要。
(七)網絡媒體世界化
互聯網把世界縮小,橫向、縱向對比學習開拓了學生的視野,突破了單一的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書法專業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參加書法大賽的競爭能力、和社會接軌能力,也使我們對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模式又有了新的嘗試和創新。
(八)以成果為依據,教學評價績效化
為能夠使書法工作室教學實踐活動順利展開,提高教師、學生雙方參與的積極性,工作室應該實行績效考評。首先,學校應把工作室教學寫進人才培養方案,并把它作為教學實踐活動的一部分,給予學生一定學分,工作室導師按一定的課時計入工作量。其次,書法工作室學生的成績評定以作業的形式、以參賽的形式及取得大賽名次的形式進行考核,并給學生不同的學分,還可根據學生在大賽成績給予指導教師物質與精神獎勵,這樣就促使更多的學生與教師積極參與到工作室項目實踐中來。
四、結語
大學利用書法工作室模式,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以工作室為平臺,鼓勵學生學習更多技能,依托教師專業底蘊和指導力量,鼓勵學生多多加入工作室并深入各項項目大賽之中,培養了學生的專業實踐動手能力和就業能力。同時,工作室也為教師研究教學及實踐提供了更寬廣的實驗空間,對鞭策教師深入探究,把理論教學與應用型技能的培養作為首要任務,培養訓練出“雙師型”教師很有幫助。雖然工作室模式已使很多的大學生受益,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為大學生進一步深造、培養復合型人才創造了必要的保證,但工作室的建設完善仍需一個不斷實踐、探索的長期發展過程,需要更多人給予關注與支持。
參考文獻:
[1]孫麗.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教學模式研究[J].藝術與設計(理論版),2010(12X).
[2]宗彥.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制實踐教學模式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2(30).
[3]李芷萱.基于工作室制的藝術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探索[J].大眾文藝雜志,2017(21).
[4]程巍.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教學模式研究[J].科教導刊(下旬),2016(4).
作者簡介:
楊曉萍,黑龍江工程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書法與設計。
鄭萬明,黑龍江工程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書法與繪畫。
劉輝,黑龍江工程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