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蓓蓓
摘 要 數學是幼兒園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引導幼兒的成長具有關鍵作用。在教育體制改革背景下,幼兒園數學教育也應該實現不斷創新,在幫助幼兒掌握基本算數知識的同時,促進其全面發展。由于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與邏輯性,很多幼兒在學習中會遇到較大困難,這也成了教師開展教學工作面臨的主要阻礙。而鄉土資源的有效運用,可以消除幼兒對數學知識的陌生感,促進其學習效率的提升。本文將對鄉土資源在幼兒園數學教育中的重要性進行分析,探索鄉土資源在幼兒園數學教育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 鄉土資源;幼兒園;數學教育;應用
中圖分類號:G616,B0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15-0067-01
鄉土資源包含了本地的文化與物質資源,將其應用于幼兒園數學教育當中,能夠提升教育教學工作效率的同時,發揮其育人功能,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尤其是數學課程在幼兒成長發展中的作用不可忽視,能夠對幼兒的觀察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加以有效提升,使其更好地融入到社會生活當中。而鄉土資源在數學教育中的有效融合,還能夠拉近幼兒與家鄉風土人情之間的距離,使其在成長中產生歸屬感。但是,受到傳統教育教學理念的影響,在當前幼兒園數學教育中鄉土資源的應用效果不明顯,限制了幼兒綜合素養的提升。因此,幼兒園數學教師應該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下,對數學教學內容進行分析與整合,并實現多種鄉土資源的有效融入,滿足幼兒的學習與成長需求。
一、鄉土資源在幼兒園數學教育中的重要性
首先,鄉土資源有助于課程的開發。在教育體制改革當中,越來越重視特色課程的設置,而鄉土資源在幼兒園數學教育中的有效運用,可以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下單一化的弊端,以多樣性和豐富性的教育資源引導幼兒的數學學習過程。其次,鄉土資源可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通過自然環境與人文知識的結合,能夠使幼兒在數學學習中感受到快樂。尤其是鄉土資源在游戲化課程中的運用,能夠提升幼兒的課堂參與度,在學習中積極回答教師的問題。最后,鄉土資源有助于文化的傳承。鄉土文化依附于鄉土資源而存在,在數學教育中融合鄉土資源,可以向幼兒展示當地風俗特色和文化知識等,對于幼兒思維的發展與視野的開闊具有重要意義。
二、鄉土資源在幼兒園數學教育中的應用策略
(一)挖掘鄉土資源。首先,教師應該增強自身的觀察能力與資源整合能力,挖掘適合幼兒園數學課程的鄉土資源,增強數學教學內容的豐富性與多樣性。鄉土資源的獲取與應用成本較低,這也是其應用于數學教育中的一大優勢,便于幼兒的實際操作。由于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很多幼兒對其缺乏興趣,在學習中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為此,教師應該對鄉土資源中的麥秸稈、落葉、農作物種子等加以充分運用。在對鄉土資源進行挖掘時,應該重視其安全性,通過消毒處理降低對幼兒健康造成的危害。尤其是在幼兒園數學中長度、高度和數量等概念的教學中,運用幼兒熟悉的鄉土資源,可以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讓幼兒在真實情景當中獲得豐富的生活與學習體驗,學到基本的數學知識。
(二)巧用鄉土資源。由于幼兒的年齡段不同,教師在數學教育中運用鄉土資源時應該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通過分年齡段教學,提升幼兒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豆子是一種最為常見的鄉土資源,在數學知識教學中應該加以合理運用。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制作三角形和圓形等形狀的橡皮泥餅,并對其進行等分處理,將豆子均勻的撒在每一等份當中,這是實現數量等分與面積等分相關內容教學的有效方法。通過這種實踐操作的方式,也能夠增強幼兒的動手能力,使其在制作的過程中獲得新的生活體驗。即使是在同一年齡段當中,由于幼兒個體差異性的存在,也會導致其接受能力和認知能力出現較大的差別。
(三)共享鄉土資源。游戲化教學是幼兒非常喜愛的一種課堂形式,尤其是在數學教育當中,豐富有趣的小游戲能夠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使其在歡樂的氛圍當中學到科學文化知識。因此,應該對鄉土資源中的游戲資源進行開發與運用,同時通過資源交換的方式實現共享。這種方式能夠對教學成本加以控制,教師也能夠對不同班級的數學教學情況進行全面掌握,以便提升數學教育中的鄉土資源利用率,促進教師區域游戲管理與指導能力的提升。在數學游戲當中,應該充分融合傳統民俗游戲,比如捉迷藏、跳房子和丟手絹等,在實現民俗文化傳承的同時,幫助幼兒在豐富的情境當中學習數學知識。教師之間應該加強溝通與交流,通過經驗交流會和研討會等形式,及時總結鄉土資源在共享中的實際阻礙與困難,并結合幼兒的學習情況對教育教學策略加以優化和調整。
三、結語
在幼兒園數學教學當中融入鄉土資源,是促進幼兒教育創新與改革的重要渠道,能夠有效應對數學課程抽想象與邏輯性給幼兒學習造成的困難,促進教育教學工作水平的提升,增強幼兒的認知能力。教師應該重視結合當地實際情況與幼兒心理與學習需求,加強對鄉土資源的開發、應用和共享,以切實發揮鄉土資源的育人功能與價值。
參考文獻:
[1]李蘭.鄉土教育資源在幼兒園教育中的應用[J].文教資料,2018(28):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