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紅
摘 要 高中數學作業個性化設計實施有利于促進學生個性和全面、協調發展,發揮作業的積極作用。本文主要從分析高中數學作業個性化設計應該遵循的原則入手,論述了高中數學作業設計的個性化策略。
關鍵詞 數學作業;設計;個性化
中圖分類號:[F21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15-0167-01
個性化作業,就是一種打破傳統重復、枯燥和杜絕無效的作業模式,高中數學個性化作業能讓學生鞏固、深化、活化數學概念和規律,提高運用知識、技能、方法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學生順利接納新知識,構建認知結構,促進思維發展。
一、高中數學個性化作業應該遵循的原則
(一)注重作業設計的鞏固性與延展性。個性化作業要注重鞏固性和延展性,要突出學生解題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的訓練,加強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這是高中階段基于數學課程學習對于學生提出的基本訓練要求。個性化作業一般在形式和考查內容上比較新穎有趣,因此這樣的作業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在設計作業時,首先要充分保障作業鞏固學生知識吸收效果的發揮,作業的設計可以以不同層面展開,其中基礎層面要保障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有效理解吸收。在這個背景下可以相應融入延展性訓練,鍛煉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發散性,讓學生解題的技能更多樣。這樣才能夠發揮作業習題的訓練效果,也可以透過個性化作業來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科能力。
(二)注重作業設計的合理性與多樣性。個性化作業雖說會很大程度區分于常規的問題考查形式,但是,個性化作業還是應當具備良好的合理性,并且要盡可能體現出習練的多樣性。學生只有在平時的練習中接觸到更多不同形式的問題類型,才會慢慢豐富自己的解題經驗和技能積累。因此,教師在設計個性化作業時要充分遵循合理性與多樣性原則。可以從一個母題出發,設計各種延伸問題;也可以是一個常規問題,然后鼓勵大家盡可能多地找到不一樣的解題方案,這些都可以成為個性化作業設計的命題方向。
(三)作業講評要注重思維素質培養。個性化作業通常發散性更強,考查方式更加靈活,更能夠起到思維鍛煉的效果。因此,教師在講評時也要從作業習題的基本特點出發,并且將學生思維素質的培養作為作業評講的一個核心。教師可以首先相應的觀察留意學生的作業完成狀況,這可以給教師提供一些很好的教學參考意見。如果是大家普遍沒有太大難度的作業問題,教師可以簡單講解,重心要放在那些學生普遍有障礙的作業習題上,這反應出學生在這個知識點的掌握上不夠理想,也是后續教學中要彌補強化的方面。
二、高中數學作業設計個性化的策略
(一)根據學生層次不同,設計標準不同的個性化作業。作為教師,我們要針對不同的學生個性、潛能等設置不同標準的作業,激發他們對數學的興趣,使他們感受到數學的魅力。例如,我在為學生布置作業的時候,把作業分成了兩個層次,一種是基礎性的題,是必做題,主要讓學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知識點。一個是自主題,自主題是源于教材,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拓展,目的在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拓學生的思維,為后繼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這樣就能滿足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對知識的不同需求,使后進生有了繼續學習的信心,中等生的學習潛能得到了挖掘,優秀的學生能向著更深層次的知識去探索。
(二)新課標要求不同,設計形式不同的個性化作業。高中數學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應只限于接受、記憶、模仿和練習,高中數學課程還應倡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學習數學的方式。”課程標中所提出的這些要求體現了現代教育的精神,能夠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出來,使學生由原來被動、機械地接受教師信息的“容器”變為主動、有選擇性的,能夠對知識進行再加工、再創造的人。這就要求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要設置各種形式的作業,不僅要學生動腦、動口、動手,還要學生之間進行合作交流,讓學生自己的作業自己做主。
(三)根據教學任務不同,設計不同目的的個性化作業。高中數學是基礎性的,它是高中其他理科如物理、化學等的基礎。但是由于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愛好并不相同,知識能力也不一樣,因此,他們對數學的需求也是不同的。為此,我針對這樣的具體情況設置了幾個活動小組,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開闊他們的視野,增強他們的應用意識。能把學生的愛好與數學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不僅學到了數學知識,而且興趣得到了更好的發展,使學生體驗數學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數學與日常生活及其他學科的聯系,促進學生逐步形成和發展數學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
總之,學好數學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至關重要,所以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積極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渴求,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在布置作業時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個性化作業,讓作業成為課堂教學的無限延伸,讓學生在充滿樂趣中去感受數學,學習數學,熱愛數學。
參考文獻:
[1]陶來舟.淺述高中數學作業個性化的設置[J].學周刊,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