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進權
摘 要 《醉翁亭記》現為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里的一篇文言文,雖為古典名篇,廣為傳誦,但鄙人仍想為該篇名作做些“老調重彈”(其實是近三十載的一線教學中的一些膚淺的看法),并以此為契機“拋磚引玉”,讓廣大師生“重溫經典,再現輝煌”,也是經典國學在當前時期我國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訴求。
關鍵詞 醉;樂;也
中圖分類號:G613.5,K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15-0183-01
“醉”“樂”“也”是《醉翁亭記》中的三個關鍵字。文章正是以“醉”為中心、以“樂”為線索、以“也”層層迭進,來布局謀篇,結構全文的。
先說“醉”。此字在文中出現過六次。作者所寫的中心人物是太守“醉翁”,即作者自己,這個人物游樂的中心場所是醉翁亭(首段明寫,其余各段暗寫)。為什么說“醉”字是文章的中心呢?這還得從歐陽修當時的政治遭遇說起。
公元1045年,即慶歷五年,當范仲淹、富弼、杜衍等由于保守派的誣告、陷害而革職時,歐陽修曾因上疏力爭,被保守派橫加罪名,貶為滁州太守。第二年,即慶歷六年,便作《醉翁亭記》,并寫了五言古詩《題滁州醉翁亭》
四十未為老,醉翁偶題篇。
醉中遺萬物,豈復記吾年。
但愛亭下水,來從亂峰間。
聲如自空落,瀉向雨檐前。
流入巖下溪,幽泉助涓涓。
響不亂人語,其清非管弦。
豈不美絲竹,絲竹不勝繁。
所以屢攜酒,遠步就潺湲。
野鳥窺我醉,溪云留我眠。
山花徒能笑,不解與我言。
惟有巖風來,吹我還醒然。
這首詩向我們透露,他明知“四十未為老”,卻偏要自號“醉翁”。后來,歐陽修在給朋友的一首詩中也曾說道“我昔被謫居滁山,名雖為翁實少年。”想當初“我”被貶到滁州的時候,雖然自稱是醉翁,實際不過是個少年郎啊!
《醉翁亭記》這篇文章一開始,就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醉”,一個是“樂”。他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作者說自己來這亭子與朋友們飲酒,喝一點點酒醉了,難道是心里貪杯,卻沒有貪杯的本事?不是,作者告訴我們,他是被滁州美麗的風景醉倒了。我飲酒的本意并不是貪杯,我貧戀的是眼前的美景,這喜悅藏在心里,這醉意浮現在酒中,酒不過是為我欣賞美景而助興的啊。
所以,作者是因為美景而醉倒而喜悅。可是,醉則醉矣,作者為什么要稱自己為“醉翁”呢?要知道宋仁宗慶歷六年(1046年)的歐陽修才不過剛剛四十歲,不惑之年,稱翁,稱老頭子實在是太早。有人可能會說,這也不奇怪,蘇軾就曾寫下“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的詞句,當時的蘇軾四十歲任密州知州不也是自稱老夫嗎?
“醉中遺萬物,豈復記吾年”,他希望自己一醉方休,忘記一切,包括自己的年齡。“飲少輒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醉能同其樂”,以及太守自謂“醉翁”也好,太守命名此亭為“醉翁亭”也好,其“醉”字都有隱含陶醉山水的深情,即寓政治上的失意之心情于山水,從而忘記仕途的曲折與艱險。看來,歐陽修這個醉翁并沒有完全醉倒,他的頭腦非常清醒,只不過他自己不愿意醒來罷了!他之所以喝酒之所以要醉倒,只不過是為了忘記世間萬物,忘記所有的煩惱,甚至不愿意記得自己的年齡,因為不僅是山間的花朵。就連人世間也未必都能夠理解自己的心情!這個“醉”字,真是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作者抑郁的情懷,蘊含著文章的主題。
再說“樂”。秦牧在《散文創作談》(1979年6期《作品》)中說:“散文雖‘散而不亂,全靠思想把那一切材料統一起來,用一根思想的線串起生活的珍珠,珍珠才不會遍地亂滾,這才成其為整齊的珠串。”《醉翁亭記》雖然時而描繪山色,時而摹擬水聲,時而披露人情,但因有思想感情(即“樂”,醉中之樂)的紅線貫穿始終,那一顆顆“散珠”便組成了真正有藝術價值的“項鏈”。文中用了十個“樂”字:第一段寫山水,是抒發“得之心”之樂;第二段寫“四時之景”,是表現欣賞之樂;第三段寫游人,是顯示“宴飲之樂”;第四段的“達到”了高潮,既有禽鳥之樂,游人之樂,更有太守之樂。文章樂因景生,因樂而抒情,即用自然和生活的七色彩錦織成絢麗斑斕的畫卷,用思想感情的紅線串連起珍珠碎玉,構成形散神聚、中心明確的妙文。這個“樂”字,集中表現了作者所謂“與民同樂”的情趣,反映了封建士大夫官場失意,寄情山水,借以排遣愁懷的生活態度。
后說“也”。《醉翁亭記》用了二十一個“也”,但讀起來絲毫不感到平板單調,反而像問答唱和一樣,“前者呼,后者應”,高下抑揚,極富于抒情意味。每一個“也”字,自成一個層次,表明一個意思,使文章脈絡分明、條理清楚。“也”字回環反復,語氣舒緩,加強了音樂性和抒情氣氛,使文章具有一唱三嘆的風韻。第一個“也”字與后面的“也”字比,用法不盡相同。前人說:“此‘也字與下若干‘也字不類,乃半句歇后語氣。”文章是用第一個“也”字來呼起下文的。這樣前呼后應,一貫到底,蘇詢贊美歐陽修的散文:“條達疏暢”和“容與閑易,無艱難勞苦之態。”(意思是歐文寫得明晰流暢,輕快從容,顯得毫不費力的樣子。)融抒情、寫景和敘事于一體,文筆非常簡潔,善于概括,而不失之籠統,只須一二字,便可以取得形神兼備的效果,大大加強了文章的氣勢。總之,這個“也”字的運用,既使文章妙趣橫生,又使文章層層推進,其作用不可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