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魯晶

池塘工程化內循環流水養殖模式(又稱跑道式池塘養殖模式)是一種新型的水產養殖模式,其原理是在室外池塘設置一定數量長方形養殖水槽,面積占池塘的3%~5%,將養殖品種集中野“圈養”。水槽前端安裝增氧推水裝置,水槽末端安裝集污設施。加裝在線監測設備。配套多項先進技術,形成一套完整的、科技含量高的池塘循環水生態健康養殖系統。
養殖區(水槽內)大宗養殖品種產量100千克/立方米以上、名優特色品種產量50千克/立方米以上;凈化區(水槽外)經濟效益占總效益的20%左右。整體設置循環水養殖系統池塘的效益可達5000元/667平方米以上。
選擇面積1.3~2公頃的池塘作為一個標準池,塘口東西向,長方形,長寬比接近2∶1,平均水深2.5米左右,水源穩定、水質好,符合漁業水質標準,有獨立的進、排水渠道,交通相對便利,池塘周邊無工業污染源等。
(1)攔水壩的建設。在池塘縱向中部建設一條擋水墻(土壩或磚墻),在擋水墻兩端,一端留有寬15米左右過水口,另一端建設養殖槽。
(2)養殖槽(流水池)與外塘的建設。一口大塘可建3~4個養殖槽,養殖槽總面積占大塘面積的1.5%~2%。養殖槽墻體與水平面為90°,墻體底部圈梁要穩固,墻體要有構造柱,要選用優質鋼筋、水泥等建材,確保墻體堅固,墻體及底面需光滑平整。流水池中的池壁預留3道溝槽,便于插放攔魚網。流水池的規格為長22米×寬5米×高2米。在流水池的上游安裝氣提式增氧推水設備,下游建魚類排泄物沉淀收集池并安裝吸污設備。
(3)設備安裝。應由專業人員進行安裝。提水增氧推水機由鼓風機、曝氣盤等設備組成,是整個系統的心臟部分。糞便收集裝置糞便收集裝置由吸糞嘴、吸污泵、移動軌道、排污槽、自動控制裝置及電路系統等組成。應急用底層增氧裝置由微孔增氧管、輸氧管和鼓風機組成,生產中也有用氧氣瓶代替。微孔增氧設備安裝在每個流水池的兩側底部,每隔2米安裝一個長約2米的“T”形微孔增氧管,于池底預留的溝槽內。攔魚柵建議用不銹鋼材質的網片,網目大小依據養殖品種規格而定,流水池需安裝3道攔魚柵。發電機(備用電源)為三相四線20千瓦發電機,由專業人員指導選擇,備用電源最好設計為自動啟動。流水池進出口防護網建議安裝于推水池前5~10米處。物聯網設備包括傳感設備、傳輸設備、智能處理設備??筛鶕唧w情況選擇安裝與否,但至少預留傳輸管線。以上設施設備安裝均需在干塘的情況下進行。
(1)苗種投放。投放前的準備基建和設備全部完工后,667平方米用生石灰按50千克全塘消毒,魚種投放前1天要檢查各設備是否正常。按照循環水體及該養殖技術特點選擇適宜品種,如草魚、鯽魚、斑點叉尾鮰及加州鱸等。魚種要求:魚體健康、體質健壯、規格整齊、游動活潑。適時投放時間為每年3~4月,魚種下塘前,要用漂白粉或高錳酸鉀等浸洗消毒。
(2)科學飼養。建議使用膨化浮性飼料且符合國家衛生安全標準的無公害飼料。魚種下池后進行為期7天的投餌馴化,每天定時定點敲聲音刺激魚攝食。馴化后,堅持“四定”投餌法,即定時、定質、定量、定位,控制魚兒吃“八成飽”,這樣既降低成本,又利于魚的健康生長。
(3)日常管理。水質調節30天進行1次,主要在外塘區每667平方米用20千克生石灰采取“十字消毒法”潑灑來調節水質酸堿度,殺菌消毒。遇夏季高溫,觀察到池水深度下降,要及時加注新水,保證穩定的池塘水位線。推水增氧保證全天候開啟氣提式推水增氧機,養殖槽要確保全天24小時水處于增氧和循環流動狀態,流速以槽內4~6米換水1次為宜。每天收集2~4次糞便,每次在吃食后3小時左右收集,收集糞便的同時觀察外塘的水質,若水質過肥或成魚規格漸大,應縮短收集時間,增加收集次數。收集的魚糞及廢棄物可作為農作物或果蔬的有機肥。
此養殖技術水環境較好,溶氧量較高,較一般養殖模式魚病相對減少,魚病以防為主。平時做好以上3項日常管理,每月定期對外塘進行消毒,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或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變)的魚藥。此外,還應做好秋季魚病預防工作,使用殺蟲藥給魚殺蟲一次,再用消毒藥物給水體及魚體消毒1次,使冬季魚種順利過冬。需注意,拉網起捕前要停食3天。
4.注意事項
(1)要密切關注推水增氧系統的正常運行,由于養殖槽內魚類高度密集,一旦停機缺氧,后果十分嚴重。
(2)集污區內不能有任何魚的活動,否則集污能力下降。
(3)大塘內除投放濾食性魚類外,不要養殖吃食魚類。
(4)在大塘四邊應定向安裝推水增氧設備,保證池塘水質穩定和溶氧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