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三十年的艱辛探索、研究與創作,以“云法造境”創作方式創構的云海山水畫,以一種新的藝術樣式、新的藝術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它與傳統山水畫不同之處在于有其獨特的審美思維、創作理念,有其新的表現內容和表現方式,形成了題材內容新、思想意境新、表現方式新、風格面貌新的繪畫新樣式,并從理論與創作兩個層面建立起了較為完整的藝術思想體系。
“云法造境”這個詞在《辭?!分袕臎]出現過,它是我為了藝術創新,從1991年起在黃山之巔的北海西海長住了九個春秋,云里來、霧里去,長年與云山為伴,面對大自然深入觀察體悟,把云彩作為藝術創作的主要元素,有意識地走與傳統山水畫不同的創作道路而提出來,并經過多年的研究、實踐后,最終創立的藝術創作新方式?!霸品ㄔ炀场保喍灾?,就是通過對大自然、社會、人生和藝術的深入觀察、思考與體悟,在前人忽視、淡化、沒有深入探索研究或難度較大、尚未創作到位的領域中,另辟蹊徑,別開生面,將以往山水畫中以留出空白或淡化處理的大自然云彩作為藝術創作的主要元素,在汲取中國山水畫傳統精髓的基礎上,建立一種新的審美思維和創作方式,著重在云彩變幻莫測的神韻中尋找題材內容,提煉多種新的表現技法、筆墨語言,提升、強化云彩的運動美感和時空神韻,賦予其更強的生命意識和人文精神,并以此作為構成作品的主旋律,力求拓展一片新的藝術表現空間、新的藝術人文境界,創作出具有新的內容意境和筆墨語言的藝術作品。
馬克思指出,在大宇宙中,潛藏著揭示人的本質力量的無限可能性,大宇宙是創造美的無限可能性的母胎。大自然的秘密很少暴露在表面,一切美的現象都潛伏于具體的事物之中。往往在最簡單、最普通、不被重視的自然形態中,也隱藏著象征人的心靈、精神靈魂的美的信息,稍不留神便一晃而過。藝術創造的題材內容,只有通過藝術家敏銳的眼睛、多情的心靈才能被發現。因而一切自然力量、生命力量、人的本質力量,生生不息的宇宙大自然,永遠是藝術家深入觀察體悟,挖掘繪畫題材、思想內容的源泉,也是陶冶美、創造美的原鄉。
構成大自然的主要物體是天空和大地。大地上的山川、大海,天空中的星辰、云彩,它們在生生不息的演化中傳遞出形態各異、內涵豐富的美的信息。它們既給人類提供了生存空間,也為人類的精神文化——藝術創造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云彩作為大自然的一種主要物體,具有生動活潑、變幻莫測、內涵豐富等特點,尤其是它吞吐天地間的氣度、容量之大,正如大海一樣,比山川、草木更能產生一種美感,也更有象征寓意,更能打動人心,激起情感的波瀾。
以黃山云海為例。黃山自古云成海,雨后初晴,從山谷升起的云霧即會鋪天蓋地,悄然遮掩群峰,淹沒一切。立身山頭,卻似在大海之濱。瞬息間,白云翻滾,浩瀚無際,大小峰尖,猶如風帆、孤島,時隱時現,茫茫云海,似海非海。秋冬時節黃山云海變幻無窮,氣流回旋,升騰跌宕,推波逐浪。風平浪靜時,一鋪萬頃,萬里似鏡,映出近處山影如畫,遠處峰頭扁舟輕搖,海闊天空。風起云涌時,如浪花飛濺,波濤滾滾,恰似千軍萬馬呼嘯而來,席卷群峰。有時云從遠處山峰間飛流直下,猶如瀑布瀉玉,道是無聲勝有聲,蔚為壯觀。風動云動,云動景移,時聚時散,濃淡相間。輕薄時如一襲輕紗,把山峰重新裝點。濃重處猶如琵琶半遮面,稍縱即逝。此情此景常令人流連忘返,終生難忘。
另一方面,觀察角度不同,云彩的形態也不一樣。當濃云密布之時,人在高山或飛機上俯瞰云彩,看到的是一望無際的云海。有詩云:“云海望無邊,浪接遙天。晴空萬里太陽偏,玉砌銀鋪新世界,處處堆棉?!倍粫r間在地面以仰視角度觀云,因為看到的是云的下部,往往得到滿天陰云籠罩的景象。“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就描寫了暴雨來臨前天空黑云翻滾,遠處山巔在翻騰的烏云中依稀可辨的景象。
審美角度的不同,帶來了題材內容、意境境界和表現形式的新變化。云彩是大自然的精靈,四季的交替,晝夜的輪回,風雨雷電一切天氣的變化,都會引發云聚云散,都會產生運動變化的美感,也都能影響人的思想情緒的變化,使人觸景生情,激起情感的波瀾。山水畫強調“天人合一”、情景交融,從對云彩運動變幻的觀察體悟中,可以挖掘開拓中國畫創作新的題材內容和意境境界。
當黎明的第一縷曙光微微灑向大地,萬簇金箭般的霞光從東方云層中迸射出來,瞬息間一輪紅日破云噴薄而出,整個天地豁然開朗。面對這種景象,內心就會升起一種希望與憧憬,云海山水畫《日出東方》《噴薄》《日破云濤萬里紅》等作品的意境就油然而生。當黃昏來臨,太陽西下的余暉渲染著周圍的云彩,變幻莫測的晚霞給天空撒上了瑰奇的神秘色彩。此情此景往往會使人聯想到時光易逝,更會思考人生的歸宿,古人就有“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感慨?!稓w宿》《晚霞歸》等題材能很好地表達這種感悟。當登臨高處俯瞰云海,萬里平鋪如鏡,海天一色,茫茫波濤蕩漾天地間的景象會讓人感到一種輕松與舒暢,作品《碧海云天》《銀白世界》《一片丹青海西邊》《獨立蒼茫云海間》等是這種感受的寫照。當風起云涌,云海像大海浪花一樣“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奔騰不息的滾滾云海不免會讓人發出“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的感慨。當云海瞬息淹沒天地,萬物瞬間化為烏有之時,更會發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感嘆。當看到黑云滾滾而來,天空陷入一片黑暗之時,就會心生恐懼,擔憂橫禍降臨……作品《云涌濤鳴山無聲》《驚雷》《嘯傲云天》《滄海橫流》《山海云濤望無垠》《天海云魂》等都在對各種云海景觀的描繪中賦予其豐富多元的情感體驗與思想體悟。所以面對千姿百態、千變萬化的云彩,面對宇宙大自然的感召,每一個人所產生的直觀感覺和內心的想象、聯想與感悟,是可以非常豐富多元而且非常個性化的。作品的題材內容、風格面貌和意境境界也應該是豐富多彩、獨具個性特色的。抄襲模仿、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根本談不上藝術創造!
其實人所生存的這個宇宙世界里,花開本無意,流水亦無情,日出日落,四時交替,更是千古如斯,本與人心無涉,但正是由于有了文學藝術的創造功能,使我們人類與這宇宙大自然發生感應,發生聯系。藝術以符合人性的方式賦予本無情無義的天地萬物以人性,使這宇宙自然成為人類情感表達與寄托的對象世界,正所謂“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藝術以自己創造的主體性審美境界,以符合人性和人的心靈結構的方式,使日月星辰、云海大海、高山流水、草木禽鳥,都帶上感情的色彩,變成一個人性化的情感世界?;ㄩ_有情,流水有意,自然中的萬物因而變為藝術的、審美的、詩意的、有生命的形象。云海山水畫正是從大自然中抓住了云彩這一普遍而又特殊的存在物,發掘其審美價值,描繪其美的形態,賦予其豐富多元的精神內涵,拓展了中國畫藝術的審美表現空間。
新的審美角度、新的題材內容,需要新形式、新技法的提煉;新形式、新技法又為新的題材內容、新的意境境界的藝術表現提供技術支撐。眾所周知,中國畫創作中實的物體好表現,虛的物象難把握。能否創立理想的藝術創作新方式,用獨特的表現方法、合適的筆墨語言來表現大自然中的虛的物象——云彩,這是一個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傳統山水畫大多不十分注重畫云,即使畫云也多是畫山為主,畫云為輔,畫一點云來增加一種靈動的畫面效果。而用“云法造境”創作云海山水畫卻與此相反,它是畫云為主,以云彩運動變化的美感神韻來統領畫面,將山川、樹木、屋宇等物象作為輔助、襯托的元素來處理。由于云海山水畫要求畫面中云彩的比例要大于任何其他物象的占有空間,傳統山水畫常用的表現圖式與技法就難以實現這一藝術目標。因此提煉云海山水畫獨有的筆墨語言,構建新的表現圖式,是實際創作中首先面對的一大難題,也是檢驗“云法造境”這條路能否走得通的關鍵。
中國畫是一門非常講究技術的藝術,張彥遠說:“骨氣形似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惫P墨中的濃淡干濕,筆觸的剛柔疏密,揮寫的頓挫轉折、輕重徐疾,包括由此產生的風骨、體勢、氣息、神韻,甚至波磔和飛白等,既是造型手段,也是畫家精神思想的外化。在堅持中國畫“骨法用筆”的基礎上,創造出一套新的筆墨技法,是云海山水畫創作的基礎與關鍵。
云彩是大自然中千變萬化的一種虛幻的、柔和的氣體。傳統山水畫多用勾線、渲染、“拖墨帶水”等方法畫云,畫出來的云彩比較逼真,與現實云霧的朦朧、柔和感比較接近,符合大眾雅俗共賞的審美趣味。但問題是這幾種方法都是在畫山為主、畫云為輔,把云彩依附于山石的情況下運用的。由于山石樹木的筆墨線條是剛性的,在畫面上形成了一定的骨力框架后,再與云彩的柔性效果相結合,有剛有柔,比較合體,不會產生大的問題。但是云海山水畫將云彩提升為構成畫面的主體并由其來造境,如果用通常的渲染等方法來表現,畫面的大部分空間將呈柔性朦朧狀,見不到筆觸,有墨無筆,有肉無骨,體現不出“骨法用筆”的筆墨精神。而且畫得與自然中的云彩太接近、太逼真,反而會缺少質感,缺乏藝術感,流于俗氣,更不能實現以云彩作為創作主要元素和造境主體的藝術目標。
一個藝術家終身追求的是創建自己獨立系統的藝術形式,具體表現就是應該強調繪畫語言主觀的、個人的創造。在前人、他人的技法無法表現自己的藝術追求與目標時,就需要發揮創造精神,由自己來發現、提煉和鍛造新的技法、筆墨語言。
肋骨骨折患者因為骨折疼痛會引起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增加,不易排出和肺部感染癥狀。如果肋骨骨折斷端指向體內,還會對胸膜、血管、肺組織造成損傷,引起血氣胸。有多根肋骨骨折時,患者呼吸反常,可能是呼吸衰竭和循環衰竭,嚴重患者還會有生命危險[4]。當發生肋骨骨折后,患者需要及時的接受處理,減輕的患者的疼痛,讓患者的呼吸道通暢,預防并發癥出現[5]。最重要的就是對胸廓進行固定,臨床中有內固定和外固定兩類,都是以限制肋骨斷端的活動,減輕患者的疼痛。
在長年置身云海間的觀察、感悟和創作實踐中,我強烈地感受到,云彩作為大自然中一種千姿百態、千變萬化的氣體,雖然它虛無縹緲、變幻莫測,但它的生發、升騰、變化都存在著一種規律性,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相生,隨著運動的向度展開。比如我們俯瞰云海,那“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景觀,跟“東臨碣石,以觀滄?!钡挠^感非常相似;云海流動奔騰的形態,也與江流、瀑布相通,只是云海在質感上比大海、江流多了柔綿的特點。
真正的繪畫創作不是把現實中的景象像拍照片一樣記錄下來就行了。僅僅描摹物象的形體,這在中國畫藝術中是不可取,也沒有什么藝術價值可言的。中國畫畫家觀照大自然的方式,本來就不是對現實世界的模仿或再現,而是借助于審美對象,通過書寫性以表現藝術主體的思想意趣與精神品位。因而中國畫藝術的特質不是畫實景,而是畫通過藝術手段提升后的一種意象,是畫感受,畫想象,畫大自然的美感、神韻與精神,是構建一個經過藝術家有意識創造出來的第三世界——藝術意境。這才是開展藝術創造真正的價值與意義之所在。
因此云海山水畫并不是為了畫云而畫云,而是用自己的思想體悟、筆墨技法去造“心中之云”,通過“師法自然”“道法自然”,摸索、領悟自然界與藝術表現中相通的規律,上升為一種法度——“畫法從于心”。通過多年的探索提煉,云海山水畫把虛無的云彩與有質感的大海、江流聯系起來,采用剛柔相濟的筆觸來刻畫云彩的形態,賦予云彩以質感,表現其虛實相生的神韻,形成了一套畫云的獨特方法。概括起來就是:化虛為實,以實寫虛,虛實相生,筆墨交融,一筆一個面,似山似海似云,三位一體。具體而言就是:先剛后柔,以剛帶柔,剛柔相濟;先濃后淡,先重后輕,濃淡互溶;先線后面,以線拓面,線面交融。在具體運用上可歸納為:大膽落筆,逐漸生發,細心收拾;先干后濕,先濃后淡,虛實相間;以云帶山,以云帶水,似山似海似云,渾然一體。在掌握了云法大的規律基礎上,再提煉出適合不同形態的諸如煙云、瀑布云、波濤云等具體的技法。
云海山水畫的云法在吸收傳統留白法、勾云法、渲染法等精髓基礎上,創造出了新的表現方法。由此塑造出的云彩意象,整體看起來是云的感覺,又能處處見筆,解決了從虛無縹緲的云彩物象到畫面藝術意象形成過程中筆墨表現的難題,既符合中國畫“骨法用筆”的要求,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現技法,豐富發展了中國畫的筆墨語言。
意境是中國畫藝術的靈魂,作品有沒有精神內涵,有沒有物我一體的神韻,是一幅作品成功與否的關鍵。意境的產生需要有恰當的題材內容、表現形式和藝術語言去營造。中國畫中的“經營位置”,西方繪畫中的“構圖”,都是指根據繪畫題材內容、精神境界表現的需要,合理安排畫面布局,如虛實黑白、疏密簡繁、張斂聚散、脈絡氣勢,包括落款印章等。它和先前談的筆墨技巧都屬于藝術創作中的一種方法和手段,是畫家必須具備的技術能力。但僅僅把“經營位置”“構圖”當作技術層面來認識和理解,因循守舊,以程式化的方式去處理畫面,是創作不出具有個性化內容意境的藝術作品的,也是不利于中國畫創新發展的。因為技術是為精神內容服務的,只有立足于個體的精神思想,去主導和統領技術方法,才是藝術創造的正確之路。所以云海山水畫以“云法造境”獨特的藝術創造觀念,以“造境”這個詞來涵括“筆墨”“構圖”“經營位置”等,也是為了與他人的創作方式做出明確的區別?!霸品ㄔ炀场敝械摹霸臁笔羌夹g性的,主要指技術上的經營位置、構圖等層面。而“境”是一種人文的精神境界、藝術作品的意境,將兩者合而為一,系統性地來談,有利于談清楚講明白,也有利于在創作實踐中加以把握。
山水畫從晉唐肇始到宋代成熟,再發展至今,在這千百年的發展過程中,通過一代代畫家的創造、提高和完善,在布局、構圖上已經形成了一套基本固定的模式。如視點上的散點透視、鳥瞰法,布局中的高遠、深遠、平遠,構圖中的S字形、Y字形、C字形等,基本上是在此基礎上再安排山川的脈絡屈伸、大小位置、呼應開合,以及其他物象的起承轉合變化等。人們在這些前人積累的模式基礎上,通過臨摹學習,稍加增添刪減,就能創作出令人喜聞樂見的山水畫作品。這種創作程式延續了千百年,很少看到有與這種法度、程式拉開較大距離的畫法。

秘境天開 70cm×70cm

天海云魂 70cm×70cm
“云法造境”創作方式與傳統程式有所不同,走的是一條屬于自己創立、自定步伐的創作道路。傳統山水畫的定名和表現重點,實際上是以大自然下半部分的山岳、江河、樹木、屋宇等景物為主體。而“云法造境”把傳統山水畫較少描繪的云彩推為藝術創作的主體,通過多種藝術表現手段加以強化、提升,注入人的思想情感,創作出以云彩神韻為主體、具有獨特人文意境的中國畫作品。要達到這種目標,就需要創建一種新的創作方式,對所有的創作元素來一個全方位的篩選、安排和構建。構建,就意味著把大自然中所有能夠進入畫面的物象、所有的創作元素,重新加以梳理取舍,包括哪些物象可以淡化削弱,哪些物象應該提升強化。也就是用“云法造境”的藝術思想、審美角度,去統領安排一切,為自己所想達到的藝術效果服務。這就像作家選取自己理想的語言文字、體裁、結構寫文章,詩人采用適合自己情感表達的語言、聲韻、格律去詠詩,音樂家選用自己喜好的音符、節奏、旋律來譜寫歌曲。云海山水畫就是在傳統山水畫創作方式的基礎上,運用“云法造境”創作新方式在題材內容選取、畫面構圖布局、人文意境營造等方面形成了新的創作樣式。
鐘章法作品

鐘章法,1948年出生。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云法造境·時空水墨畫創始人,中國云海畫院(國家民政部批準并主管)名譽院長。從1991年起立足黃山之巔觀察體悟大自然云彩達九年之久,把云彩推為藝術創作的主要元素,開創“云法造境”新課題,創作出云海山水畫和時空水墨畫兩大系列作品。數十篇論文在《美術》《美術觀察》《國畫家》《中國文化報》等報刊發表。2001年和2010年分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和中國美術家協會藝術委員會在中國美術館主辦個人畫展暨學術研討會。多幅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人民大會堂等單位收藏。出版有《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鐘章法》(大紅袍)、《中國畫名家技法叢書:云海山水技法全解》等。

亂云飛渡仍從容 140cm×70cm
云海山水畫的造境需要提升創作主體的思想境界,特別是在藝術人生中系統完善地涵養、把握“天人合一”進而達至天地境界。大自然中的云彩,雖然有著千姿百態、千變萬化的形態。但是,真正能入畫的,能與人的精神思想產生象征性、比擬性、寓意性的又很少能捕捉到。偶然有比較理想的形態出現,但又會瞬間消失,不像山川、巖石、樹木那樣,看到理想的形態,可以通過寫生記錄下來,作為創作的素材。所以創作云海山水畫需要創作者真正融入大自然,用全身心體悟云彩,體悟大自然、社會與人生。不斷思考和解決:眼前的云彩的結構形態美不美?能否成為作品的題材內容?通過怎樣的藝術處理,使其能夠比擬象征,承載人文精神?怎樣去創造既有美的形態,又有精神內涵的有價值意義的意象?等等。這些都是以“云法造境”構建云海山水畫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云海山水畫的造境還要解決云彩形態構建與人文精神融合的問題。云彩是一種自然物體,是一種沒有生命的存在物,用什么方法能將這一比較難于把握的物象,通過有意識的選擇、提煉和強化,提升為可以成為畫面主體,成為有精神內涵、有藝術創造實質意義的意象?唯一的方法就是尋找自然物體結構與人的心理結構的連接點、客觀物質與主觀精神的契合點、物象與情感的對應處,再經過聯想、想象、提煉、強化、提升、變形、重組等藝術手段,使客觀物象成為有神韻、有精神內涵、有人文價值的意象形態。云海山水畫要把大自然中的云彩提升為有情感、有人文精神的載體,最終創作出有藝術意境的作品,這個過程的難度是非常大的。僅從物象的形態上看,大自然中的山川、樹木是靜態的、凝固的,而云彩與大海一樣是千變萬化、時刻在運動的。而且云彩瞬息萬變所展示的形態美感,吞吐天地間的氣度,似有似無、似像非像、只可意會不可言表的神秘特質,需要畫家用一雙敏銳的眼睛去發現,用多情的心靈去溝通,用理想的藝術手段去表現。
真正的藝術創造都是為人的精神思想服務的,也都是從人的內心深處開始的。俗話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其實云彩和大海一樣是大自然中最活潑、最具動感、最能打動人心、最能激起情感波瀾的物體。傳統山水畫因各種因素的制約,淡化忽視了云彩的表現,使得人生之中那種驚心動魄、崇高悲壯、可感可懷、可歌可泣的最普遍、最動人心弦的人生際遇和情感體驗,在山水畫里得不到更理想的張揚。這正是傳統山水畫在人文精神境界上難以拓展、突破的難關,也是中國畫千百年來難以改變、難以發展、難以真正有別開生面作品出現的關鍵性制約因素之一。
云海山水畫秉承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天人合一”的藝術哲學思想,建立起融通自然、人生、藝術的審美思維,注重主觀之情與客觀之景的和諧對應,通過藝術的托物比興、詠物言志,來傳達主體的情感與哲思。中國藝術哲學認為,宇宙大自然是人的放大,萬物就是心的外化。正如清代廖燕所言:“萬物在天地中,天地在我意中?!彼囆g中所表現的“天意”“物意”,都通于“人生之意”。藝術家從宇宙萬物中觀察到對象的本質特征,把它同人生對應起來,從而達到“天人合一”。所以,人心中所要抒發的情感,都可以在宇宙中找到相通的對象,通過恰當的藝術表現,使萬物化為畫面的形象,并賦予其精神內涵。要說明的是,境界不同于意境。境界是一個畫家所能達到的審美體悟的層次,也是畫家思想靈魂的體現,它與畫家的精神思想、道德品格、生活閱歷、文化素養等密切相關。一個畫家如果不能提升自我的思想精神境界,也就不可能創作出“天人合一”的,有思想內涵、人文意境的藝術作品。
畫家的創作其實是把那種心靈、情感的幻象,把那種微妙的難以言表的心靈感受轉化為可見的視覺語言的過程。因而意境的營造只有提升自我的思想精神境界,通過情景交融的情感體驗,才能將自然物象轉化成審美對象;而藏于內心深處的情感體驗只有通過情景合一的意象構成,才能成為藝術作品。云海山水畫創作最關鍵的就在于把握一種藝術創造的規律,即通過深入大自然、人生的觀察體悟而達致“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落實到創作中即以融通大自然、人生、藝術的這條主線來篩選、處理云彩乃至天地萬物,以云彩的形態氣勢、生命節奏、精神神韻來統領畫面,營造意境。
比如《無盡的樂章》以黃山、廬山等地的瀑布云景觀為描繪對象?,F實中的瀑布云并不像作品中表現得那么結構復雜、層次豐富。如果僅僅實錄現實形態搬上畫面,會缺乏藝術性,更缺乏人文精神。只有把它加以提升、強化、變形,使它成為一種似云、似水、似山、似像非像的意象,給人一種想象、聯想的空間:既是無邊無際的云海飛流直瀉,又如中華民族母親河黃河壺口瀑布的奔騰不息,也像是我們內心的千言萬語向著天地傾訴,更像是天地間正在演奏的一曲無盡的樂章。作品在對大自然云彩景觀的描繪中,融入了創作者對社會人生的情感體驗和詩性哲思,表達了對中華民族源遠流長、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的禮贊。又如《秘境天開》畫面展現的是金秋時節秋山、紅樹、云天變幻的景象。這種景象在大自然中好像隨處可見卻又無具體地點可指。它既來源于客觀存在,又是創作者的主觀想象,是體察大自然各種豐富的物象和無窮無盡的變化后,主體情思與客觀自然經過一種有機的綜合與提煉而創造出的藝術形象,是藝術家創造的一種理想境界。
藝術家之所以稱為藝術家,就在于能尋找到自己的創作道路,并傾注一生的光陰與心血,創造出屬于自己的藝術世界。以“云法造境”創作的云海山水畫,從藝術觀念的構建、題材內容的挖掘,再到表現形式的更新、筆墨技巧的提煉,已經創構出了山水畫創作的一種新樣式。與傳統山水畫相比,云海山水畫更能體現大自然生動活潑的面貌,更能凸顯天地間生生不息的大演化、大節奏,更能理想地表現宇宙自然時空無盡、大象無形的宏觀整體美的藝術境界。創構云海山水畫的目的,就是希望在突破傳統山水畫的單一面貌、拓展中國畫的表現空間、提升中國畫的審美境界、推動中國畫多元化創新發展等方面,做出當代藝術家應有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