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邢曉婧
中國商務部17日宣布,應美方邀請,中央財辦副主任、財政部副部長廖岷擬于本周三率團訪美,與美方就中美經貿問題進行磋商,為10月份在華盛頓舉行的第13輪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做準備。輿論認為,此前長期陷入僵局的中美貿易或將出現積極變化。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18日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當地時間17日乘坐“空軍一號”從新墨西哥州前往加州的途中對記者表示,他認為美中“或將很快達成協議,也許是在(2020年11月)大選前,也許是之后的一天。”他同時說,中國已開始購買美國農產品。《華爾街日報》稱,這顯示出總統對達成協議感到樂觀。
美媒稱,美中兩國近幾周均釋放出和解信號。上周,特朗普宣布將原定于10月1日開始實施的對價值25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征關稅的計劃推遲兩周,此前中國也推遲了對部分美國抗癌藥物、飼料原料和潤滑劑征收關稅的計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9月12日在會見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董事會主席格林伯格時表示,“全世界期盼中美磋商取得進展,雙方工作層將圍繞貿易平衡、市場準入、投資者保護等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認真交流。”
不過,在雙方努力化解貿易爭端之際,也傳出美政府擬加強監管外國投資的消息。據美國《紐約時報》17日報道,美政府當天提出了新的監管規則方案,將擴大政府阻止科技和房地產交易的權力,從而允許美國對外國投資施加更大控制。報道稱,盡管該規定將適用于所有外國投資,但主要目標是阻止中國獲得美國的敏感技術及其他有價值的資產。
美國商會會長托馬斯·多諾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他對美中新一輪磋商持樂觀態度,但達成協議并非簡單的問題。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前中國事務專家斯蒂芬·寇認為,經濟因素對美中雙方都造成了壓力。
另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18日報道,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當地時間周二表示,特朗普對中國發起貿易戰的策略損害了美國農戶與消費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