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牛翹楚

出生于張廣才嶺腳下方正縣農村的張芳,僅僅用了14年的時間,就從一名輟學的大學生蛻變成為一名優秀的企業帶頭人、高級經濟師。
有人說她是神奇的女強人,有人說她是幸運的80后,可是只有張芳自己知道,如今的成功多么來之不易,她的青春歲月里飽含著奮斗的辛勤、不屈和抗爭。
作為為數不多的引領型女企業家,她的身上并沒有太多女強人的特質,她體型嬌小,容顏靚麗,臉上始終有著溫柔的淺笑。
張芳說,她從小就渴望到城里上大學,所以一直特別努力學習。收到廈門大學的入取通知書那一天,她興奮得半夜睡不著覺。可是入學沒多久,父親突患重病,她得休學照顧,家中的另一場變故,讓她徹底輟學回鄉。
從做接線員到賣手機電話卡,張芳打過很多工,也吃了很多苦。2008年的時候,她突然有了個想法——創業賣糧食。
從事農村糧食貿易的父母卻堅決反對,他們認為這是一條難走的路。但張芳覺得民以食為天,人人都要吃飯,13億的中國人每天都要吃飯,一人吃一粒米也是個大數量,糧食市場前景廣大,黑龍江又是中國“大糧倉”,既然有這個先天便利條件就應該去試一試。
出于對糧食、對農作物特殊的鄉情,張芳開始了自己的創業路。都說“創業”二字講起來簡單,做起來卻著實不易。因為當時年齡又小,經驗不足,張芳的創業歷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叵雱摌I初期時,望著一車車糧食無處銷售的窘境至今讓她記憶猶新。每天頂風冒雨、起早貪黑地收糧、賣糧,一年四季都奔波在城鄉路上。受過傷,遭過騙,丟過錢也遇過險。有喜悅,有淚水,有成功也有失敗。
十年耕耘結碩果,青春磨礪綻芳華。憑借著黑龍江農業大省的資源優勢和黑土、凈土、寒土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又趕上黨中央支持“三農”的好時機和我省建設中國“綠色糧倉、綠色菜園、綠色廚房”的好政策,張芳以“讓百姓吃出健康,生產綠色、安全、有機,可做專供的放心食糧”為目標,一路披荊斬棘,成立了黑龍江省和,帶領企業從糧食貿易小作坊,發展到集種植、生產、銷售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資產總額增長206倍,去年企業產值就超過8億元。
目前,和糧農業有限公司有固定職工6000余人,季節性用工2萬多人。有專業加工大米、雜糧、雜糧代餐粉、油、蜂蜜、堅果炒貨自動流水化生產線23條,年設計加工能力27萬噸,日加工量約800噸。擁有1.5萬噸原糧儲備糧倉,3萬噸成品儲備庫,可滿足全天候發運作業。企業在黑龍江省內建立種植基地25處,種植面積達17.3萬畝。有機種植基地5000畝,有機認證產品22個;綠色種植基地6.7萬畝,綠色食品認證24個。通過了ISO9001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ISO22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HACCP關鍵控制點體系認證。同時,引入歐盟、USDA、俄羅斯等國際有機認證,擴大了境外高端市場的銷售競爭力。
張芳不僅實現了和糧300余種東北農特產品暢銷國內各大城市的目標,還走出國門,走到了美國、澳大利亞、韓國、吉爾吉斯斯坦等13個國家和地區。2018年11月,和糧稻花香大米走倒“外交部——黑龍江全球推介活動”現場,并作為伴手禮,送給200多個國家的海外朋友。
國人每吃10碗米飯,其中就有一碗來自黑龍江。為讓全國人民真正“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吃得滿意”,張芳堅持稻米種植均采用人工插秧、人工施肥、人工除草,以保護植物不受一分污染。生產的有機大米,一年只收一季,產量僅3000噸,稻谷采取-15℃低溫冷藏,從脫殼加工到餐桌只需15天,保持了大米最初的鮮度和最真的品質。而且每塊基地、每袋大米,都有唯一可溯源的識別碼,每個商品都有獨一無二的“身份ID”,實現了質量可控、問題可究、責任可追。
為了拉長糧食加工食品產業鏈,張芳牽頭與清華大學、黑龍江農科院及東北農業大學聯合,建立起1500平方米的雜糧種植資源研發及深加工實驗室,由20余名碩士研究生組成的專業團隊,專門研究膳食營養及粗糧飲食文化等。如今,和糧16種“藥食同源”的雜糧膳食代餐粉全面推出,獲得食品和營養專家的好評與市場認可。
渡過最艱難的歲月,張芳的創業之路又翻開了嶄新的一頁。她積極開辟市場營銷新模式,發展省市、國內、國際傳統店鋪和現代電商。一方面,通過運用新媒體,火爆網上銷售。2018年在天貓糧油類排名前五,京東旗艦店排名第二,多家第三方平臺排名第一。另一方面,通過大型連鎖商超KA渠道、和糧好客全國連鎖加盟系統、大客戶團購OEM代工渠道等打造六大傳統線下銷售。2017年實現網上銷售額 1.42億元,2018年1.9億元。建設線下體驗店“和糧好客”全國321家,計劃3年內完成半加盟3000家,實現線上線下齊頭并進,多點開花。
10余年來,張芳一直奮戰在農業生產銷售最前沿,帶領著全體職工創業創新。在她的引領下,企業先后獲得了一系列榮譽:全國放心糧油示范加工企業、中國大米加工企業50強、黑龍江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榮譽,在多次國際食品博覽會上獲得金獎等200多項榮譽。她本人也獲得了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全國五一巾幗獎章、全國巾幗建功標兵、黑龍江省五四青年獎章、黑龍江省好人、哈爾濱市五一巾幗標兵、哈爾濱市最美時代女性、哈爾濱市道德模范等多個榮譽稱號。
時至今日,回看一路走來的風雨征程,這些記憶成為了張芳人生路上寶貴的經驗財富。能有今天的一切,張芳非常感恩養育她的這片黑土地。所以,在發展企業的同時,不忘帶領家鄉的父老鄉親脫貧致富奔小康,更不忘回饋社會做公益。她牽頭,先后拿出了200余萬元的資金用于家鄉修路、建橋、扶貧、助學、慰問福利院和支持農村衛生、水利等事業。為了讓合作社里上不起學的農工的孩子們都能夠受到更好教育,又捐資60余萬元,在哈爾濱市雙城區萬龍鄉中心校建了一所希望小學,至今仍扶持學校建設發展。
都說時代的腳步匆匆,可時代哪有腳步,真正走路的是人。張芳說,成績代表過去,奮斗創造未來??倳浽小爸袊说娘埻胍嗽谧约菏掷?,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的殷殷囑托,張芳牢牢地記住,她說,別人能做到,我們一定能做到,別人做不到,我們也要盡全力去做到,把更好、更安全的中國糧食回饋給家鄉的父老鄉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