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北京老年醫學研究所原所長 高方堃
“唱歌是有助健康的一劑良方,尤其對老人。”芬蘭赫爾辛基大學一項針對89名輕度至中度老年認知障礙患者的研究發現,僅10周唱歌練習后,參與者的記憶力和思維力就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研究還發現,唱歌有助于改善病人抑郁情況。專家呼吁,老人唱歌是一種正能量的活動,需要社會的支持和鼓勵。

說起唱歌的好處,團結湖的王阿姨說得滔滔不絕,提高肺活量、促進血液流通、對身體和心情都好……今年70歲出頭的張爺爺說,唱歌就像大家的心情“調節劑”,有些老人因為老伴離世、生活不如意而情緒低落,甚至患上抑郁,通過唱歌,慢慢都開朗了起來。高方堃說,上了年紀,身體各個器官都不可避免地衰老,經常唱歌對老人身心有很多好處。
老人們記歌詞和音調的過程中,口耳相傳、互相教學能讓大腦充分運動,增強思維力和記憶力。
唱歌需要準確地咬字發音,以及眼、耳的配合,讓面部器官得到鍛煉。很多歌唱家年老時仍口齒清晰、耳聰目明,和此相關。
唱歌相當于有氧鍛煉,需要大量氣息,能增加血液中氧氣含量。唱歌時,肺部與氣管、口腔、喉頭、鼻共同合作,經常練習不但可以控制好氣息,還能增強肺活量和胸部肌肉力量,使肺部機能得到提升。
合唱時,老人們相互溝通、協作、認同,能迅速增加交流,增進友誼,提高老人社交能力。團隊活動還有助于老人找到自我價值,避免孤獨。
唱歌能宣泄負面情緒,排解壓力,有效調節心情。有些老歌承載著老人的青春回憶,給生活帶來正能量。
學習簡譜、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都是知識的積累,慢慢熏陶,能提升文化造詣。
美國一項針對65歲以上老人的研究發現,每周堅持唱歌的老人,比那些不愛唱歌,但參加其他活動的老人更健康。堅持唱歌的老人看病和吃藥次數更少,更不容易摔倒。
“老人愛唱歌,是一種正能量的活動,需要全社會的支持和鼓勵。”高方堃呼吁,家庭成員可以多組織唱歌活動,既滿足老人與家人團聚的愿望,又能給他們展示的舞臺;生活中,子女多留心老人的歌曲喜好,隨時推薦好的歌曲,并為他們提供一些設備支持;單位還要經常組織退休職工活動,通過集體授課、活動演出等方式號召老人們合唱;社會機構組織也應多給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比如提供場地、邀請演出等。
高方堃指出,老人唱歌應順其自然,舒暢自身,恰到好處,最好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唱歌時盡量選擇公園等環境好、植物多、噪音小的地段。
老人唱歌要以適應自己體能為主。有些老人為盡快提高演唱水平,長時間練唱,反而傷身。每天練習時間應掌握在1~2小時,并保證中間充足的休息。
學唱歌不能盲目,要跟著老師做好發聲練習,不能用蠻力,也不要挑戰難度太大的歌曲,以免損傷聲帶,造成聲音嘶啞。日常生活中,多飲溫開水和蜂蜜水有助護嗓。一旦出現感冒、嗓子沙啞等,最好停止練唱,好好休息。
唱歌能量消耗大,有些老人團體活動時間早,顧不上吃早飯,很容易出現低血糖等問題。因此,唱歌的前提是,規律飲食和堅持鍛煉,以便增強體質。
霧霾天對老人呼吸系統不利,戶外唱歌可能誘發哮喘,加重老慢支、肺氣腫等慢性呼吸疾病。因此,霧霾天里老人最好不要戶外合唱。另外,雨雪天氣,路面狀況復雜,老人平衡能力和肌肉強度變差,容易摔倒,可能造成骨折,建議天氣惡劣時老人減少外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