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攀 葉鴻蔚
摘要: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由于農村宗族文化與村民現代性的發育不足,宗族集體的消極部分往往以狹隘的本族利益為歸依,宗族間的爭斗意識成為干擾和抗拒行政權力的工具。論述新時代法治思想背景下宗族在政治方面的主要問題及宗族對法制建設的影響,針對性地提出了穩定開展宗族治理的應對對策,為規范有序進行農村治理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村宗族;政府;村民;法治
中圖分類號:C912.82?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9)16-0180-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16.041?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Comprehensively administering the country according to law i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and important guarante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ue to the lack of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ity of the villagers and the rural clan culture, the negative part of the clan group is often based on the narrow interests of the family. The clan fighting consciousness becomes a tool to interfere and resist administrative power. It was discussed the main political issues of the clan in the context of the rule of law in the new era and the influence of cla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egal system.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clan governance were put forward to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standardized and orderly rural governance.
Key words: rural clan; government; villagers; rule by law
欲治中國之政治史,必先通中國之社會史。而欲通中國之社會史,必先窮中國之宗法史[1]。宗族與政治間的關系并不是一種純理論關系,而是一種可以在相關實踐調查中得到具體論證的實質性關系。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面依法治國戰略以來,中國農村治理與宗族互動也發生了新變化,農村宗族政治問題成為一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課題。
1? 新時代法治思想背景
黨的十五大報告首次明確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目標,從“法制”到“法治”的變化,歷經了中國領導人與社會各界人士近20年的討論。黨的十八大,習近平總書記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踐深度結合,詳細論述了社會主義法治思想與民主政治,提出從“依法治國”到“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念的又一次重大歷史性突破,進一步有力論證了中國執政黨的合法性,同時也是中國治國理政方式的重大突破性變革。十八屆四中全會公報提出,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2]。憲法是黨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必須加強憲法的實施。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3],即“要主動把握和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
黨的十九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新時代歷史背景下,全面依法治國已經被推向新的戰略高度。十九大報告強調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有機統一,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和道德素質[4]。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期執政黨應當更加重視運用法治理念進行治國理政,由法律體系向法治體系轉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一戰略工程,堪稱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
2? 農村宗族在政治方面的主要問題
2.1? 宗族勢力干擾農村選舉
當前宗族影響農村選舉主要在選舉前,影響方式又大致可分賄選與非賄選兩類。賄選主要是本族對血緣關系比較淡的本宗或者對其他小宗族,原志敏[5]曾提到,浙江溫州某些農村的有些宗族候選人私底下給選民送電話卡、食用油、購物卡等以獲取他們的投票支持,賄選現象嚴重。另外,農村選舉中“打親情牌”不是單純以物質利益拉票賄選,更多的是依靠血緣親情去游說,許下極具誘惑的口頭承諾。不同于送的物品有實質性證據可定性,親情游說難以監管禁止,這也是農村宗族在選舉前最常用的手段。
2.2? 宗族“惡人”治村
中國大多數農村干部都具有農民勤勞節儉的優良品質,但更應該要具有以身作則、廉潔奉公的品德。近年來一些農村干部的“變質”現象嚴重,完全違背了當初參加選舉時對村民的承諾。部分有宗族背景的農村干部常用騙、拖、蒙、恐的手法治村,還仗著宗族勢力作風強悍。這部分人常常披著“能人”的外衣,一方面他們能讓村集體經濟得到增長,使個人收入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也正是依仗其所謂的“特長”,阻擋了新農村建設的腳步。這些農村干部不僅沒有共產黨員的黨性修養還喪失了領導干部的人格,在利益分配上中飽私囊、違法違紀。如利用職務之便截留、挪用精準扶貧款、土地提留款、退耕還林款、村民社保等。宗族惡人治村的風氣也帶動了農村生育計劃中的“男孩偏好”,大多村民認為家中有男丁不受欺負[6],由此形成了惡性循環,不利于鄉村社會穩定。
2.3? 族際之間內爭外斗
族際關系大致包括族內關系、族與族間關系。族內關系錯綜復雜,雖然有不少學者提出宗族內部有團結協助、整合資源、化解沖突等優勢,但也要看到族內矛盾甚至族內斗爭,這常發生于族內大房與偏支。一是生活類矛盾,宗族同房之間的相互攀比、婚慶節日的規格待遇、家族地基風水等。二是父輩甚至祖輩間遺留的矛盾,雙方由此借助政治權力進行斗爭傾軋,形成政治性沖突。
族與族之間的斗爭往往由利益分配不均引起,因此族間關系也會隨利益的變化而改變,并且族與族之間一直存在恃強凌弱、以大欺小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修路占地,山林地界的劃分及歸屬,集資均攤等方面。更為嚴重的是,在族間這種不平等關系的潛移默化下,越是勢力強大的宗族后代就越容易表現出一種天然的優越感,反之則是深深的自卑感。
3? 新時代法治對農村宗族的影響
3.1? 明確權力關系
權力是一張關系網,隨著宗族的修復與重建形成一個個宗族組織,再加上基層組織的政治性屬性,一個復雜多元、權力交錯的組織網絡在農村社會中不斷成形、擴大。十九大以前,學界對于基層民主建設的研究中往往集中于探討農民參政議政的能力與積極性,少有涉及農村宗族組織建設及其作用。
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將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的全過程和各方面,十九大報告又強調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樹立憲法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絕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逐利違法、徇私枉法。這就明確了農村政府組織的政治領導地位,政府不能在原則性問題上與宗族進行協商。在這種大形勢下,對抗性的宗族勢力必將被削弱,而積極協助農村政府處理事務或主動出面協調族人矛盾的宗族組織則將會得到政府的支持,實現雙贏發展。
3.2? 助力民主監督與意見表達
新時代法治視角下,宗族成員的監督不同于傳統村民自治中的民主監督。傳統的民主監督存在被監督者權力過大、自身監督意識不強、監督手段單一等弊端,但新時期的民主監督更具有適宜性。首先,有宗族的支持,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村民所擔心的打擊報復行為;其次,法治視角下政府更要重視對農村文化教育的投資,不斷增強宗族村民的監督意識,使監督方式靈活化、監督手段多樣化、監督性質合法化。宗族的新定位為民主監督與民意表達提供了有效的組織渠道,使村民有了值得信賴的集體性組織,采取個人極端手段維權的現象大有減少。另外,通過宗族組織這一橋梁紐帶,村民個人的呼聲往往能被放大,其所要表達的合法訴求更容易受到政府的重視。
3.3? 協調政府、宗族和村民三者間的關系
農村宗族在政府與村民之間維持著一種相對的動態平衡,同時又發揮著自身特有的橋梁紐帶作用。費孝通[7]曾提出:“在中國鄉土社會中,凡是政治、經濟、宗教等事物都需要長期綿續性,這些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來負擔。”全面依法治國戰略提出后,用現代法治思維規范治理農村宗族的核心是理順農村政府與宗族之間的關系,劃分好權力范圍,形成有法可依、依法規范、依法治理的制度模式,進而更好地處理農村政府、宗族、村民三者之間的關系。秦暉[8]認為,“對于民主憲政國家來說,禁止宗族、教會與行會就如禁止社區、政黨、企業一樣荒唐”。宗族政治是建立在宗族血緣這種天然的生物情感之上的權利網絡,一味地遏制和打擊是不現實也是不合理的,應立足長遠,讓其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保障公平公正,運用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維發揮宗族的獨特優勢。
4? 政治學視角下的應對策略
宗族問題成因復雜,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與人為的因素都有,其中傳統宗族文化的歷史遺存與村民現代性的發育不足是最為關鍵的原因。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發展和遺留下來的宗族文化、社會觀念的軟彈性很強,其維護抱團制度具有自我修復功能。農村宗族成員受教育程度一直處于較低水平,對現代化缺乏安全感與適應性,進一步導致傳統宗族文化中的積極部分沒有被良好地繼承,且無法與新思想、新價值、新理念結合形成動力性因素,但其中的消極部分仍然在基層治理中造成干擾,需要進行積極應對。
4.1? 加強法律法規學習,完善農村選舉監督機制
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憲法法治觀,依據憲法治鄉,充分利用網絡、廣播、電視等媒體組織村干部、村民學習《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村民自治條例》,結合身邊實際案例對相關法規進行解釋、分析。如宣傳學習《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和《選舉法》中對于公民選舉權、被選舉權,選舉有效性和破壞選舉的處罰規定條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通過法律法規的宣傳講解革新新時期村民的法制觀,提高村民法治意識和民主意識,使宗族成員意識到血緣親情與法律界限,做到法不容私、私不亂法,用法治手段保障村民自治權免受宗族惡勢力的影響,維護合法權益。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應對賄選問題,還需進一步完善村委會選舉監督制度。首先是要保障多元監督舉報渠道暢通。其次要設定相應的獎懲機制,鼓勵宗族成員、村民認真監督、積極舉報,經調查核實后給予相應的獎懲措施,最后認定符合賄選拉票標準的,一律取消其候選人資格,視情節輕重依紀依法處理,對于參與幫助他人賄選拉票的依法追究其連帶責任;對于采用打感情牌、親情牌拉票但又不屬于賄選性質的,可以建立誠信選民檔案,村委會實事求是向宗族成員、選民介紹候選人情況,對投人情票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宗族對選舉結果不支持,進行造謠詆毀時,村委會一定要加強自我工作管理,進行知識理論學習、強化黨性政治修養、提高業務水平以維護自身權威。
4.2? 創新宗族分權制衡
在親緣、血緣關系無法改變的情況下,用法律法規進行農村治理需要一個過程,宗族自身的轉變就顯得格外重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統一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偉大實踐。宗族要公平公正地對待族內成員,維護其依法享有的政治權利,對宗族重大事務進行直接民主制,村民全程參與并進行現場表決。宗族內部實現分權制衡,采用集體決策方法,避免由于權力過于集中而造成的“惡人治村”現象。族內財政權建議由宗族各房、偏支中德高望重者組成宗族長老團共同掌管,若宗族多房多支可形成宗族長老小組(5~7人),按屆輪換,不在任時可參加討論、建言獻策。另外,實現宗內財政收支公開制,鼓勵宗族成員監督,對村民有疑問的財政收支宗族長老要出面進行解釋說明,讓宗族成員和村民都能按自治規則來進行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教育。對于個別縣鄉宗族勢力龐大、具有相當的壟斷性甚至形成黑社會性質的,必須采取法律手段進行嚴厲打擊。
4.3? 依法深入開展群教活動
十九大以來,中共全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題,旨在改進干部工作作風,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進一步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基層干部是黨的各項政策的具體執行者,黨的路線方針的宣傳和講解效果直接影響宗族成員的切實利益及其對黨執政能力的評價。同時,開展好群教活動也有利于農村干部及時了解、掌控和化解農村宗族矛盾和族際斗爭,基層干部也要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開展工作時要兼顧小宗族弱勢群體利益,保證在著眼大局的同時又有所側重,不斷提高宗族成員的道德文化素質,使群眾的物質與精神生活日益充實,從而減少族際斗爭和社會問題,維護社會主義和諧與穩定。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歷史條件下各民族形成的宗族關系錯綜復雜,很難有標準一致的治理政策,需要政府和社會耐心有序的引導。農村宗族發揮自身特有的橋梁紐帶作用,與政府、村民之間維持一種相對的動態平衡,才是實現現代公民社會與宗族政治完美融合的有效方式,以促進農村治理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早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百年目標。
參考文獻:
[1] 錢? 穆.現代中國學術論衡[M].北京: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2001.
[2] 新華網.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四中全會公報全文[EB/OL].http://www.js.xinhuanet.com/2014-10/24/c_1112969836_2.htm,2014-10-24.
[3] 人民日報社評論部.“四個全面”學習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 新華網.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2017-10-27.
[5] 原志敏.溫州農村宗族勢力對民主選舉的影響[D].浙江溫州:溫州大學,2012.
[6] 馬欣榮.中國近現代鄉村治理結構研究[D].陜西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
[7] 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8] 秦? 暉.農民需要怎樣的“集體主義”——民間組織資源與現代國家整合[J].東南學術,2007(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