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璐 王璋璋

2019年8月24日,孟曉蘇在北京中奧馬哥孛羅酒店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本刊記者 侯欣穎 / 攝)
孟曉蘇曾不止一次說到,他最喜歡的電影是《阿甘正傳》。《阿甘正傳》上映的時間是1994年,上映沒多久,孟曉蘇來到美國學習考察房地產行業,并且看了這部電影。孟曉蘇說:“我一下就喜歡上了阿甘。我跟美國朋友說‘Just is me(我就這樣)。”當《環球人物》記者問他為何喜歡這部影片時,孟曉蘇說:“《阿甘正傳》很有趣。一方面用一個人的發展史折射了美國的歷史;另一方面,阿甘如此傻乎乎,但他因為執著最終取得了成功。”
現實生活中的孟曉蘇恰如電影里的阿甘一樣,有著傳奇般的人生經歷。他和新中國同齡,當過工人,當過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萬里的秘書,曾掌舵中房集團,親身設計參與“98房改”……他見證了新中國70年房地產行業的發展,參與了40年的改革開放歷程。
如果阿甘到70歲了,會停止跑步嗎?應該不會,孟曉蘇也是如此。不久前,他前去海南參加博鰲房地產論壇,仍時時關注著中國的房地產行業。
孟曉蘇和房地產結緣,始于1992年,他從國家進出口商品檢驗局被調往中國房地產開發總公司擔任總經理。這一年,鄧小平南方談話為我國新時期改革開放指明了方向。孟曉蘇意識到,房地產改革的時機到了。
當時,中國實行的是“福利分配”住房制度,由公家(含政府和單位)建設(或購買)公房,通過行政方法分配給職工居住,收取很低的租金。“對于那時候的人來說,有個房子租就很不錯了。但即便是這樣,也要抽簽、排隊、評比。當時的年輕人認為福利分配是個好制度,但其實是不好的。福利分配時期是全民蝸居的時期,是很多人沒有住房的時期。”孟曉蘇說,“上世紀80年代末,住房建設部進行了一次調查,全國人均住房面積在1985年已經降到了4.6平方米,比1956年還低。也就是說我們經過這么多年的建設,先生產后生活,老百姓的住房面積反而倒退了。”解決群眾住房問題,提高人均住房面積和質量,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時代難題。
1994年,國家第一次嘗試推動房改,但遭遇了不少阻力。經過深思熟慮后,1995年,孟曉蘇以訪問學者名義前往美國,學習考察國外的住房制度設計,希望通過國外的先進經驗來推動中國房改。“那次去美國的契機,從工作上來說,我希望中國企業能夠繼續在這個行業里更進一步;從個人來說,我當時的博士論文正在撰寫過程中,厲以寧和董輔礽教授給我出的論文題目就是《現代化進程中房地產理論與實踐的比較研究》,我要看看中國和發達國家在房地產行業方面的差距。”
在美國,孟曉蘇接觸了全美房地產協會會長和紐約房地產協會會長,參加他們組織的房地產座談會。他發現,在美國這樣一個充分飽和的市場上,是以二手房屋交易為主;而中國則是以新房建設為主,這是兩個不同的建設時代。他敏銳地意識到,雖然當時中國還是以一個增量房供應為主的市場,但需要提前學習國外的經驗,以應對將來市場的發展。從美國的西海岸到東海岸,從洛杉磯到波士頓,從印第安納大學城到麻省理工學院,孟曉蘇的足跡遍及全美各地,“我感覺一下子就走到了中國的未來”。
訪美考察結束后,孟曉蘇的博士論文也完成了。他在論文里對國外住房制度進行了比較研究,提出未來中國住房改革的建議和方向——要建立和完善住房供應體系,既要有商品房,也要有保障房;全面發展住房金融,讓人民群眾通過金融杠桿支持,輕松買上住房;提出減免稅費,減輕普通人群購房壓力;此外還要有鼓勵二手房交易的制度。“我是把個人論文和當時的工作目的完美結合了起來。我的論文很快就轉化成了房改方案。”
1996年10月,由原國家體制改革委員會、原國家建設部、原國家計劃委員會、原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等部委成立住房制度改革課題組,孟曉蘇擔任房改課題組的組長。“這次房改機構陣容可謂‘豪華,是中國的頂級智庫。具體寫作執筆則由中房集團研究所來完成。”
時間很快來到了1998年。這時,由于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內經濟十分低迷。為了保持經濟平穩增長,國務院啟動“三萬億投資”拉動經濟,并通過住房制度改革啟動國內需求。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房地產業正式登上歷史舞臺,被確定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1998年7月3日,國務院下發國發[1998]23號文,正式啟動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即“98房改”,孟曉蘇與房改課題組的政策建議全部被接受。
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對房改非常支持,增加了一些政策助力:通過提薪來使人有錢買房;通過提租使得租房性價比變低;通過七次降息使得存錢不合算等。
如同任何改革一樣,“98房改”在實施時也遇到了阻力。“我們當時提出的建議基本都實現了,唯獨有一個沒有實現,就是建立住宅銀行。”提及它,孟曉蘇仍耿耿于懷。“住宅銀行可以解決在住房保障體系中建立金融體系的問題,許多國家有這種機構,在我國也需要設立。”孟曉蘇如是呼吁道。
“98房改”打破了住房不是商品和“住房姓公”的神話,停止了住房分配制度,推動了商品房的極大發展,緩解了住房緊張和供應僵化的問題,居民居住水平得以提高。1997年,中國人均居住面積達到了8.8平方米。同時,房地產行業拉動了鋼鐵、建材、化工等100多個產業的發展。一時間,住房和汽車、基礎設施取代了舊“三大件”(手表、自行車、縫紉機),成為當時的“最新三大件”,推動了中國經濟的成功轉型。全國房地產企業也在時代的浪潮中大量涌現,中房集團公司實現了“一花引來萬花開”。
如今,距離上次房改已過去了21年。憶及當年潮頭弄帆,孟曉蘇仍滿腔自豪:“如果把房改方案讓我重新寫一遍,我可以告訴你,一個字都不用改,因為這完全符合國際經驗和中國實際,已為21年的發展所驗證。”
和新中國同齡的孟曉蘇,見證了70年住房變遷。孟曉蘇出生在蘇州,童年時和母親住在蘇州大太平巷38號,那是一處普通的民房。4歲時,孟曉蘇被在總政文工團工作的父親接到北京,住進西城區陽泉胡同。孟曉蘇與父母以及弟弟妹妹一直生活在這里,直到1984年33歲的孟曉蘇進入中南海工作兩年后,才有了自己的住房。“那時候我家兩居室的住房條件還算不錯的。”大部分北京老百姓住在擁擠的大雜院里。
1967年,18歲的孟曉蘇從北京八中畢業后,進入北京汽車制造廠當工人。他和師傅、工友的關系非常好,時常互相串門。孟曉蘇記得,那時候工人的居住條件比較差。他的師傅當時住的是筒子樓,全家幾口人擠在小小的一間房里。有時孟曉蘇拎著二鍋頭去找師傅聊天,只能和師傅坐在走廊過道上喝酒。“住房制度改革后,師傅和工友們陸續都住上了100平方米的大房子,我現在去看他們,很多人跟我說:‘我們現在也算是百萬富翁了。為什么呢?因為房子增值了!這就是我們的住房制度改革帶來的效益,讓這些普普通通的工人師傅都成了百萬富翁。”
孟曉蘇在工廠一干就是10年。“文革”結束后,他的人生迎來了數次轉軌。第一次是在1977年,國家重新恢復高考制度,求學若渴的孟曉蘇考入了北京大學中文系。在北大讀書的孟曉蘇注意到,當時北大教職工的住宿條件也非常差,頗具名望的教授們住在局促狹小的房子里,而大部分年輕教師根本沒有房子,很多教師結婚多年都沒有分到住房。“那會兒,有相當一部分大學老師一有機會就出國了,包括學生也是。有的班級被我們戲稱為‘出國培訓班,因為全班師生都出國了,他們看到在國外可以有房有車,留在國內就沒有。”
北大教職工的住房困難此后一直在孟曉蘇心頭縈繞。1995年春節,已是中房集團總經理的孟曉蘇去中南海探望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李嵐清問,你現在搞房地產了,我管教育了,你能不能為解決大學教工住宅做些什么?孟曉蘇立刻回答說,中房集團有一個藍旗營項目,位置就在清華大學南門外,我就低價提供一批住房吧。李嵐清興奮地問:能提供多少套?孟曉蘇說,總共是20萬平方米,低價提供6萬平方米,大約600套。李嵐清又問:價格能不能在每平方米3000元以下?孟曉蘇邊計算邊答:可以。李嵐清說:項目既然在清華南門,是不是就給清華大學?孟曉蘇回答:我是北大的。李嵐清笑了笑,馬上拍板:好!那就兩個學校一家一半。
當即,李嵐清給兩個校長打電話,告知了他們這個好消息。兩個學校非常高興,都極力爭取多要房。經過協商后,孟曉蘇最后決定:20萬平方米的藍旗營小區項目全部都給北大和清華。最終,兩所學校共2000戶教師以每平方米1900元的價格買下了房屋產權,清華北大教師的住房困難從此成為歷史。
一路走來,孟曉蘇見證了新中國居民住宅的變化。從城市到鄉鎮,中國人的居住空間和住房條件都得到了改善,城鎮人均住宅建筑面積從80年代初的4.6平方米增加到現在大約40平方米。這個數據讓孟曉蘇深感欣喜。
“新中國70年來國民住房的巨大變化離不開老一輩領導人的努力。”孟曉蘇感慨道。1982年,孟曉蘇從北大畢業后不久,來到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萬里身邊,工作了8年之久,經歷了那個時代中央一系列重大經濟決策制定和出臺的過程。“在領導人身邊的工作經歷對我的影響太大了,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他們都非常接地氣。”
孟曉蘇清晰記得,改革開放之初,他陪萬里下鄉考察。在福建的一個農村,萬里走進一間民房,農民們赤著腳涌進來,把手里干活用的扁擔隨意堆在門邊,然后席地而坐,有的甚至直接站在桌子上。“萬里同志非常隨和地和大家聊天,問大家:明年你們還想要什么政策?對政府有什么要求?在場的農民就討論起來。你看,領導人多接地氣,能親自走到農村,走到農民中去。”
《環球人物》:70年來,在讓“居者有其屋”的路上,我們實現了巨大的進步和變化。您覺得政策制定者身上什么樣的精神促進了這種變化?
孟曉蘇:最重要的就是我剛才說的接地氣,老一輩領導人能切身體會到百姓的需求,所以他們能義無反顧地推動改革。現在中國的普通老百姓也能夠有房有車,特別是今天的年輕人,能有現在的生活條件,是老一輩70年奮斗得來的。

1968年,孟曉蘇進入北京汽車制造廠當工人(孟曉蘇供圖)

1984年,孟曉蘇(右一)陪同萬里(中)在莫斯科訪問(孟曉蘇供圖)。
《環球人物》:70年后的今天,人們的住房需求有了哪些新變化?
孟曉蘇:今天的老百姓對于居住面積和質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我認為,我們國家的人均住宅面積還不達標,我國現在人均住宅面積大約為37平方米,只有美國的一半。再一個,房屋的品質也存在很多問題,房屋的環境、配套設施應該提高。
《環球人物》:房地產去庫存已經推行幾年了,您認為成效如何?
孟曉蘇:房地產去庫存的成效是顯著的,不光積存的房子銷售給了老百姓,也有效拉動了正在下滑的鋼鐵業、煤炭業、電力以及其他現代制造業。但是我們也要警惕,城市規劃要考慮長遠,現在商業開發和工業建設造成住宅地供應大大減少,導致建房拿地成本增高,這些高價成本最后都變相加到老百姓頭上了。因此,我認為應該繼續增加城市的住宅用地。
《環球人物》:您提出過“以房養老”,您覺得 “以房養老”還需要從哪些方面健全??
孟曉蘇:還有兩個方面可以完善。第一是“以房養老”推廣得還不夠廣泛,很多保險公司擔心房價會跌,不敢去做,如果能讓保險公司都參與進來,那么很多等待入保的老人就很容易找到適合自己的產品。第二個是“以房養老”覆蓋的人群還不夠。部分想入保老人的房產受到諸多限制,比如“共產房”“期產房”,這樣的房子不能拿來入保,所以我們要進一步推動住房改革。
《環球人物》:“房住不炒”是如今的一個流行詞,您怎么看?
孟曉蘇:“炒房團”今年基本都消失了,原先出現過特別有名的“炒房團”,利用政策漏洞賺了不少錢。現在各地的限購政策對“炒房團”的打擊力度非常大,基本遏制了這種現象。政府強調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房子要回歸居住屬性,因此,我們需要同時推出住房保障體系,推進老舊小區改造,用以彌補民生的短板。
《環球人物》:您建議年輕人盡早買房,不過大城市的高房價有時會讓年輕人難以負擔,您怎么看待這種發展中的問題??
孟曉蘇: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六個錢包一起買”刺激了消費,但我不提倡大家都走這條路。為解決好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的問題,我特別提議兩點:第一是建立租購并舉的制度,讓有租房需要的人能夠租得到房;第二就是繼續完善住房市場體系與住房保障體系,切實解決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困難。我們國家已推出不少政策,比如舊城區改造和“拆遷安置房”來改善住房條件;一些城市推出“共有產權房”,讓年輕人用比較低的價格購買住房部分產權,以后有錢了再慢慢購買其余產權,幫助人們提前圓自己的購房夢。
孟曉蘇1949年出生于蘇州,原國務院副總理萬里的秘書,原中房集團董事長,幸福人壽保險公司創辦人。現擔任中房集團理事長,匯力基金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