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津瑄

知禮,懂禮,守禮,乃是儒家倡導的行為規范,也是國人崇尚的德行基準。我們平素特別看重的教養,其核心內容便是禮。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不懂禮儀,則寸步難行;沒有教養,則無以立身。
對于一般人來說,教養似乎并非“生活必需品”,不是糧食,不是空氣,但毋庸置疑的是,教養就像我們在潔白的襯衣上打上領帶,會使我們擁有全然不同的氣質和高雅的品位。
回首人類歷史,那些成就大事者無不以教養立身;縱覽歷史畫卷,大凡創立偉業者莫不是彬彬有禮的謙謙君子。教養,縱然無法直接給我們帶來利益,但可以助我們取得成功。
在一場面試中,華擎科技中國區分管總經理梅塞爾,親手給一名名牌大學畢業的高才生蓋上了不合格的印章。事后,有人向他問起這樣做的原因,梅塞爾說:“我絕不會把公司重要的職位交給一個只會對老板甜言蜜語,而對一個擦桌子的服務人員態度粗魯的人。”教養是自內而外的滲透,而非表里不一的表演,一個毫無教養只會戴著虛偽面具的人,一個時時處處虛與委蛇的人,是很容易被拆穿的。而這種虛偽的行徑折射出的,不僅是這個人教養的缺失,更暴露了這個人的信用危機,而這常常比沒有教養更容易激起人們的反感,從而對其加以拒絕。一個人無論他有多高的學歷、多好的背景,一旦沒有教養做底色,所有的一切都可能化為烏有。
教養不是裝出來的,也無法速成,它要靠天長日久的修煉才能達成。正如巴爾扎克所言:“當一個暴發戶,一個晚上就夠了;當一個貴族,必須經過三代的教育才成。”良好的家庭教育,學校的陶冶滋潤,自身的靜心修煉……這些都是我們獲得教養的途徑。
希臘神話中有這樣一個故事:種子女神珀爾塞福涅,從小就被農業與豐收女神德墨忒爾施以良好的教育,讓她學習禮儀,這成就了珀爾塞福涅雍容典雅的氣質和儀容,使她在被哈迪斯綁架到冥界之后,能以自己優雅的言談舉止打動了哈迪斯,獲得了哈迪斯的尊重乃至愛慕,進而成為冥后。由此可見,獲得教養,可以優化自身,也會贏得他人的尊敬。
《論語》中記載了一則故事,陳亢問伯魚:“你在你父親那里聽到過不同的教誨嗎?”伯魚說:“沒有。有一次我父親曾獨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跑過時,父親說:‘學《詩經》了嗎?我回答說:‘沒有。‘不學《詩經》就不會講話啊!我便退下來學《詩經》。另一天,父親又獨立院中,我又快步跑過時,父親問:‘學《禮記》了嗎?我回答:‘沒有。‘不學《禮記》就無法立足于社會啊!我便退下來學《禮記》。只聽到過這兩次教誨。”陳亢下來高興地說:“我問一個問題,卻得到三個收獲,聽到了學《詩經》的道理和學《禮記》的道理,還聽到了君子對待自己的兒子與別人的孩子相同的事情。”學詩可以優化人的語言,讓人談吐優雅,口舌生香,先聲奪人;學禮則能優化人的品行,讓人風度翩翩,氣質不凡,贏得他人的尊崇。
教養立身,此言不虛。
指導教師 ?王淦生
(編輯/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