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美玲

抗日戰爭爆發后,南京各大機關紛紛轉移至內地。當時,30歲的神經生理學家張香桐是國立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國難之時,研究所面臨隨時被毀的可能,張香桐主動請求運送珍貴儀器和圖書至安全地帶。
從南京到桂林,張香桐和一名同事冒著槍林彈雨悉心保護圖書和儀器。到達廣西時,兩人決定在丹洲的一個江心小島停留。島上有一座破廟,暫時成為圖書和儀器的避難所。第二天,張香桐早早將小廟收拾的一塵不染。日上三竿時,醒來的同事發現張香桐已經在顯微鏡下觀察動物組織切片,香案上放著觀察結果記錄。同事驚奇地問道:“你是不是準備在這個破廟中搞科研?”張香桐說:“是啊!戰爭不知道要持續多長時間,與其整日人心惶惶、無所事事,不如靜下心來搞研究。”說著,他指著桌上的標本說:“你看,這些常用的動物腦組織連續切片標本我一直隨身攜帶,一路走來,它們毫發無損。”
江心小島如同世外桃源,絲毫沒有受到戰爭影響,張香桐得以專心致志做研究。半年后,研究所通知兩人前往良豐地區。此時,張香桐已經完成刺猬腦干內細胞核團的觀察研究,并形成一部專著。在破廟中,張香桐的神經解剖學知識有了飛速提升,他甚至能將每個動物的神經結構和周圍組織倒背如流。張香桐常對年輕人說:“不可否認,頂尖專家有人是天才,但大多數是資質平平的人。資質平平的人之所以能夠在行業中出類拔萃,是因為他們擁有自強不息的精神,加上勤學苦練,最終積累了豐富的專業知識。不瞞大家,我就是后者。”
(編輯/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