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館
昨天晚上,前同事阿明告訴我,老李得抑郁癥了。我心頭一震,老李一向笑容滿面,樂于助人,怎么就得了這種病。不過仔細一想,也難怪,一直以來,他都把重心放在討好別人上了。記得剛進公司,周圍人對我說,有事找老李就行。開始我不太明白,直到有一天老李離開座位去廁所。旁邊幾個同事趕緊拿起杯子遞給老李,叫他幫忙打水。老李像條件反射一樣,二話沒說,拿起三個杯子就走。
每一天,老李都在斟茶、倒水、打印、跑腿中度過,只要別人提出的幫忙,他都來者不拒。我心想,老李真是個好人。很快,我也習慣了有事找老李。一次,老李身體不舒服,趴在桌子上休息。同事像往常一樣把任務丟給他,還一直催促。周圍沒有人出面幫忙,其中一個還捂嘴竊笑。我有點心寒,一直以來,老李的刻意討好,讓所有人變得理所當然。再也沒有誰把他當回事。
生活中,我們不多不少都有些老李的影子。知名作家蔣方舟曾在節目中透露,自己是討好型人格。“即使一個人你不喜歡,也希望他喜歡你。”心理學家哈麗雅特·布萊克說過:“討好型人格是不斷取悅別人的一種癮,害怕和任何人發生對抗或沖突?!庇腥擞X得自己情操高尚,吃虧是福,實則內心缺乏力量。在潛意識里,他們是被迫的,只因沒有能力和自信拒絕別人,怕沒有朋友,遭到報復。
郭冬臨在小品《有事您說話》里,塑造了一個討好型人格形象:為幫同事買火車臥票,他在車站通宵排隊,大冷天把自己凍感冒。結果排了半天,剛好到自己票就沒了。為了不讓人說自己無能,只好倒貼200元錢,買了兩張高價票,還不敢跟人說。一次次貼錢做好事,讓媳婦非常嫌棄。
討好型人格最大的特點,是害怕失去。他們極度在意他人評價,習慣答應請求,主動示好,不敢拒絕。哪怕給自己帶來困擾,仍會咬牙硬上,義不容辭。他們希望所有人喜歡自己,經常陷入沉重的自我虧待。有句話說得好,當善良沒有底線,世界就失去了原則。只會一味討好,不是真正的好人,更不是“會來事兒”,而是一種低姿態生活方式,還很容易把自己“作死”。
責編/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