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一些城市陷入簡單的搶人大戰。我問一個問題:搶來了干嘛?沒有“仗”打,就只是搶來一批房客。有“仗”打,才能搶人,搶來人才要有用武之地。一座城市,需要全球奮斗者在這里集聚,并不斷有新的奮斗者進來,城市才有長久的活力和長久的競爭力。
——在近日舉行的“面向全球、面向未來:上海愿景與靜安方案”跨界高端研討會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經濟學家周其仁發表了上述觀點。
長久以來,我們關心的只是對我們有幫助的事情,經常有人問我黑洞有什么用,一旦回答沒有用,大家就沒有興趣了;但其實,100年前如果你問愛因斯坦相對論有什么用,愛因斯坦也回答不出來,因為科學家做的就是刨根問底、“杞人憂天”的事情。
——在廣州舉行的2019年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上,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雙南這樣談過度強調實用主義給科學帶來的危害。
中國故事是宏觀的,如何能讓人聽得進、聽得懂?關鍵在于兩點:一是寫出中國人特殊的經驗和感覺,二是注重日常細節。現在很多作家想象力很豐富,常常是天花亂墜,但真正能用中國細節填滿的故事并不多。
——福建社會科學院院長、中國文藝理論學會會長南帆這樣談“新時代文學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當我們年輕時,當我們對于人生的認識還比較膚淺的時候,我們總是把外部的問題想得很困難。但其實,隨著我們人生閱歷的增加,對生命體悟的加深,對于世界復雜性認識的加深,我覺得最難的還是面對自己、戰勝自己。
——著名作家阿來在“奮斗者·新傳奇”演講中這樣說。
在學習其他文化時,我們需要放下自己的偏見,換位思考,才能真正地深入其中。深入其中并不夠,還需要出乎其外,與其進行持續平等的對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完成打造新文化的使命。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顏海英在中歐深圳校區“人文中歐·博約講堂”上這樣表示。
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相信在克服短期困難和挑戰以后,華為會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不管在什么情況下,華為都將堅持開放合作,不會走向封閉和狹隘。
——華為公司董事長梁華在2019年上半年業績發布會上這樣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