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冬生
[摘 要] 語文課堂中加入游戲形式、浸潤游戲精神就是要把握語文知識體驗化、信息資源生活化、語用訓練情境化、深奧問題趣味化的整體性原則,在增強情境度、體驗度的基礎上,促進游戲與課程的高度融通。本文提出要順延故事情境,在融通中豐富學習形式;運用兒歌形式,在融通中促進能力生長;運用直觀繪圖,在融通中豐盈圖像記憶。
[關鍵詞] 豐富形式;能力生長;豐盈圖像;游戲精神
縱觀當下教學實際,游戲與課程的融合不足,導致當下語文教學中的游戲與課程完全兩張皮。語文學習中游戲教學的形態眾多,本文選擇幾種重點形態進行交流,談談實踐與思考。
小學教材中故事類文本占據較大的比例,對于學生來說,閱讀故事會有效地激活大腦皮層,能夠起到強化記憶、關聯經驗、激蕩情感的作用。不管故事的類型如何不同,其本身就蘊藏著可感的情境性和邏輯性。因此,游戲的介入無需另起爐灶,而只需要契合故事情境,悉心組織即可。
比如《我要的是葫蘆》一文描述了主人公一心只要葫蘆,從來不治葉片上的蚜蟲,最終導致小葫蘆一個個掉光的故事。教學這篇寓言故事就可以緊扣貫穿故事前后的信號物——葫蘆,設置如下的游戲板塊:首先,設置“猜葫蘆”的游戲,借助直觀圖片區別葫蘆植株和葫蘆果,巧妙地突破文本理解的難點;其次,通過“送葫蘆”的游戲,在通讀課文中幫助學生完成對故事的整體性感知,表現突出者教師獎勵葫蘆圖片;再次,借助于游戲“掛葫蘆”,將含有生字的詞語插入葫蘆狀的空框中,使生字詞學習在不經意間融入游戲的過程中。由于“葫蘆”這一游戲元素的支撐,學生即便知道是假的,但仍舊會為了得到獎勵的葫蘆而使出渾身解數,在不知不覺之間識記了生字,了解了植物生長的規律;最后,緊扣故事的結尾,設置了“摘葫蘆”的游戲,將設置有理解性的問題“裝入”游戲情境之中,組織學生通過自主采摘的方式,關注下一節課的教學重點,從而激發了學生的閱讀期待。
這節課中所運用的游戲,既有外顯形式的“葫蘆”主線,同時游戲板塊更與故事情節、教學內容息息相關。這種契合故事情境、融入游戲形式的教學策略,巧妙地滲透了游戲精神,使教學事半功倍。
兒童對兒歌的喜愛是與生俱來的,更是自身認知的需要。實踐證明,以兒歌的形式展開教學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如教學《要下雨了》時,就可以緊扣小白兔、燕子、小魚和螞蟻的對話,其間穿插文本知識,最后以兒歌的游戲形式貫穿其中。比如,燕子與小白兔的對話,就可以穿插因果關系的訓練,運用“因為……所以……”的關聯詞,將“要下雨”“空氣潮濕”“蟲子翅膀沾了水珠”“飛不高”“我正忙著捉蟲子”等元素串聯起來,在從扶到放的過程中提升學生語言表達的條理性,逐步洞察了雨天燕子低飛的原因,教師則相機以兒歌的形式概括:燕子低飛要下雨。再如,小白兔與小魚的對話,除了延續上述方法洞察小魚浮出水面透氣的原因之外,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學會有禮貌的對話,并概括兒歌:魚浮水面要下雨;而小白兔與螞蟻的對話就可以緊扣“消息”一詞,進行信息轉告,在角色對話和表演中進行兒歌概括:螞蟻搬家要下雨。
最后,在回歸統整文本時,教師將這三句兒歌統整成為一首兒歌,并以“大自然,真奇妙”作為總結。朗朗上口,極富有節奏,在動作表演中,不僅讓學生理解了文本,訓練了語言概括能力,更是讓學生百學不厭。
由于學生直觀性思維的特質,文本閱讀需要將文字圖像化、視覺化,才能更加富有生趣。因此,語文教學可以嘗試運用簡筆畫這一游戲形式,訓練學生的圖像記憶。
以《青蛙賣泥塘》為例,這篇課文情節相對豐富,假如一味穿插表演性游戲,必然會導致課堂的混亂,筆者采用根據情節發展繪制簡筆畫的方式不斷完善學生的圖像記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首先,解題時借助真實圖片豐富對池塘的感性認知,并在黑板上繪制簡易池塘;隨后,伴隨著情節的發展,教師將先后出場的小動物圖片張貼在池塘邊,羅列出故事發展的結構圖;緊接著,對應故事情節,利用老牛對青蛙的建議,教師相機繪制“碧綠小草”,緊扣野鴨的建議,勾勒出畫竹引水……隨著小鳥、蝴蝶、小兔等動物的逐步登場,黑板上的簡筆畫越發引人入勝,教師相機組織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夸一夸、贊一贊美麗的池塘,讓學生在語言實踐的過程中回顧文本內容,歷練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黃永紅.游戲精神融入語文教學的策略淺釋[J].語文天地,2019(6).
[2]任敏.小語課堂:用“游戲精神”彰顯兒童自然之態[J].小學語文教師,2018(10).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