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霞
[摘 要] 教師范讀課文是提升學生朗讀水平的有效策略,但在實際操作中,范讀被簡單地安排在課始或課末的低效教學行為并不鮮見。范讀課文要緊扣學段朗讀目標要求,準確地把握學生在朗讀中的癥結和困境所在,及時、有針對性地體現出示范的原汁原味來,使之貼近學生的成長需求。
[關鍵詞] 范讀課文;時機;學情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范讀課文像板書一樣,對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來說,既有現場直播的效果,又有年深月久的影響力。小學六個年級分成三個學段,朗讀的要求在螺旋上升中有明顯不同。該在什么時候進行范讀,用什么方式進行,要根據具體學情而定,不能簡單地處理成“課始”或“課末”這種非此即彼的方式。
對于起始年級的學生而言,教師范讀課文比其他年級要更多更全面因而更重要。雖然在學習閱讀課文之前,他們的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口語水平,但口語的表達是臨時和可變的,使用的場合中關注的人群是家長或其他人,沒有誰為了一個字或一個詞的運用不同去較真;而讀課文則是訓練規范的書面語表達,與之對話的是教師和同學,這樣哪怕是一個字的讀音聲調不夠準,都在糾正之列。與之相應的朗讀要求也正是:讀準每一個字的音;讀通句子(不多字、不少字、不錯字,不顛倒、重復字句);讀準標點符號的停頓和表達的語氣,讀好長句子中詞語間的停頓和難讀的句子;流利朗讀,并有一定語氣。落實這樣的朗讀要求,光靠在課始的一次范讀無疑是不夠的,課堂上它需要教師在學生隨時出現誤讀或讀得不夠規范時,用范讀來引領(當然也可以發揮小老師的作用)。如教學生讀課文中的長句子,教師先要把長句子分成短語領著學生讀,然后再串起來把句子完整地讀,多讀幾遍;時間長了,學生自己遇到長句子時要想一想怎樣分成幾個短語去讀,從中漸漸學會讀長句子的方法。只有遵循規律,把低年級的朗讀要求落到實處,踏踏實實訓練好每一步,學生的朗讀能力才能循序漸進,穩步提高。
即使到了中高年級,學生的朗讀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在具體的課文學習中,教師也要關注學生朗讀的具體情況,不能一概而論或只看大多數,否則就可能忽略一些學生在朗讀中出現的新問題。這方面,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常常在初讀環節中抓住學生出現的具體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用范讀解決問題。
我們看看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第一次抱母親》的教學片段:
師:通過預習,哪位同學能把課文正確流利地讀一讀。
生:(讀)母親病了,住在醫院里……
師:停一停,讀讀課題。
(生再讀,句與句之間還是沒有停頓。)
師:讀課文要學會停頓,沒了停頓就沒法思考,讀書就是要思考,要想象(板書:思考、想象)。大家聽老師來讀一、二、三句。
師:(范讀第一自然段后)讀完一句話要停頓,這樣就給自己留下了思考的時間。同樣,讀完一個自然段,停頓的時間要更長一些,像說話那樣自然。大家輕聲地讀一讀第一自然段,試著一邊讀,一邊思考、想象。
師:(眾生讀后)下面老師再請剛才這位同學讀讀第一自然段,相信他肯定有進步。
(生讀時,注意了停頓,語速適中。眾生鼓掌。)
師:真好,請你試著讀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師:(生讀后)越讀越有感情了。這段話中有兩個地方不好讀,一個是“擔子”的“擔”讀四聲,另一個“背上背著妹妹”。大家跟著老師讀一讀。
(師領讀課文,生跟著齊讀)
于永正老師的這個課例中,學生在讀中沒有停頓是誤以為讀得熟、讀得快就是讀得流利,于老師就停下來指導,在分析原因的同時又進行了示范,還講解了進一步讀好課文的要領所在,然后讓所有學生按要求進行練習,最后讓先前讀的學生再讀,通過對比來確認學生朗讀的進步。學生的朗讀有不斷的進步,得力于于老師最貼近成長需求的范讀引領。
由此可見,無論是低年級還是高年級,課堂上教師準確地拿捏學生在朗讀中的癥結、困境所在,并借助范讀進行指導,才能讓范讀及時有針對性地體現出示范的原汁原味來。如果僅僅是課始或課末來上一次音頻或視頻,就無法解決學生在朗讀中出現的具體問題。
參考文獻:
[1]汪潔琴.范讀課文,用在需要處[J].江西教育,2015(5).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