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210037)
地鐵壁畫作為公共藝術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出現在大眾生活中,它不同于一般的壁畫形式,它經過創作者的精心設計,獨特的創作感,再加上繪畫手工藝制作以及數字媒體等方式在地鐵公共環境中運用。地鐵壁畫是提升一座城市的標志,可以通過其體現獨特的城市特色。作為公共空間中的公共藝術,他還有著提升地鐵空間和城市形象的重大作用。借此契機,本文從南京地鐵一號線的《燈火秦淮》站點出發,開展主題式壁畫和其帶來的歷史積淀的研究,以貢實際運用參考。
目前公共藝術已經作為一個獨立存在的藝術形式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公共藝術具有極大的公共性,符合大眾的審美特征,在大眾的可接受范圍內。隨處可見的公共藝術已經成為我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雖存在于地鐵的嘈雜,巨大人流量的環境中,但是仍然可以帶給他們一種視覺的沖擊感,具有裝飾活躍空間氛圍,提高視覺審美,改善視覺品質,來增添地鐵環境中的藝術氛圍的作用。南京地鐵一號線共為九個站點,為我市地鐵文化又增添的別樣的色彩。這些壁畫用自己獨有的藝術感,承載著獨特的歷史文化與人文情懷。南京地鐵一號線連接這座城市的頭尾,不同地方的地鐵壁畫賦予他們不同特色的設計感,為原本節奏很快的地鐵環境增添了趣味性。地鐵藝術已經成為南京公共藝術最具藝術形式而且較為成熟的公共裝置。《燈彩秦淮》是地鐵一號線的三山街地鐵,此站作為一號線比較有特色的一組壁畫,全長足有60平方米,這樣的大行壁畫在南京地鐵中也是極少出現的。這幅驚為天人的壁畫作品出自南京著名藝術設計家速泰熙先生之手。燈彩主題,內容豐富,多姿多彩。背景為白色打底,各種各樣顏色的彩燈出現在觀者的眼前,一群手持花燈的娃娃一片歡聲笑語,畫面極其熱鬧。整幅壁畫印入眼簾的更是一片盛世祥和的節日氣氛,熱鬧非凡。給我們帶來濃濃的年,味彰顯了民俗傳統。壁畫色彩鮮艷,色調和諧,娃娃們造型優美體態多姿。近距離觀賞可看出畫工精細,了讓人止不住腳步去感嘆去欣賞這秦淮、這燈彩。
秦淮燈彩最早形成是在六朝時期,在帝王之都的健康,每到大年三十、元宵佳節,燈火通明遍布全街,成為全國彩燈最多的地方。秦淮燈彩主要分布在秦淮河一代,南京著名景區夫子廟就是秦淮河的流經地帶。古時期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作坊,以此可以大批量的生產。所以到了繁盛時期,也就是明代,彩燈的數量以經高達好幾百種,并運送到浙江,安徽等周邊進行販賣。制作花燈的匠人主要居住在,秦淮河兩岸地區。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手工藝制品的興起,這一燈彩風俗在世界各個地區也有了顯著的發展。南京作為秦淮河的發源地,每到大年三十夜晚降臨之時,南京市燈火通明,開始了五彩斑斕的燈海,大大小小的彩燈,男女老少手持彩燈紛至沓來,一通觀賞秦淮風光。在秦淮河的兩岸,璀璨的彩燈與夫子廟相襯托。秦淮燈會也有一方面美好的寓意,點燃紙燈,虔誠的許下美好的愿望,自己的心之向往以及寄托自己對家人的祝福。南京傳統手工藝制品不僅有彩燈還有差不多的同一藝術類制品,雕刻、皮影等。秦淮燈會已經成為了南京歷代人民群眾風俗的延續,和歷史傳承的一項重要而有趣的活動。長時期發展以來,秦淮燈會,已經成為一種文化,是秦淮文化的一部分,燈會穿梭在南京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之中,形成了一種獨有的藝術形式與內涵。秦淮燈彩的浪潮再次在南京掀起,大量吸引了世界各個地區的游客來到這滿腹詩情畫意的秦淮河盡情觀賞。
秦淮燈彩可以說是有著非常久遠的歷史,它的歷史發展了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日漸繁榮、由盛及衰、百廢俱興。漢武帝在位時,將正月十五作為元宵節,又稱作“燈節”,這一天宮里的每個地方都要燈火通明,但是因為上層階級在宮里實行“霄禁”,燈會就僅僅局限與深宮大院中。等到了東晉,北方豪門為了躲避匈奴的侵略舉家南遷到秦淮河一帶,所以每到了正月十五元宵佳節,這些門庭貴族,富家子弟便效仿宮廷風俗,拉起彩燈照亮了秦淮河畔。到了南朝時期,皇帝劉裕登上皇位后民間便有了手工藝人制作的葛布燈籠,他最大的特點就是上下各有一個開口,這樣更方便于空氣在燈內的流通,供皇帝與六宮和前邊大臣觀賞。秦淮燈彩在明代時期達到了鼎盛,朱元璋將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延長至十夜,這也是歷史上最長的燈會。每到元宵節百姓們紛紛帶著一家老小,賞燈會鬧花燈,猜燈謎,南京城燈火闌珊,彩樓延綿。百姓們都會別出心裁的在秦淮河內點燃萬盞水燈,來向遠方的家人寄托美好的祝福。正如南京地鐵一號線的《燈彩秦淮》壁畫所表達的景象一般,花燈似海,鑼鼓喧天,熱鬧非凡。
一座城市的雕塑藝術的形象不僅僅局限于超大的高大雄偉,經濟發展水平等硬性條件,更重要的是要表達這座城市悠久的文化底蘊和人文情懷與歷史積淀。簡而言之,就是要加強公眾的公共意識,時代觀念等軟實力打造。古都南京是燈彩秦淮的發源地,秦淮河更是一大特色,因此燈彩文化對人們的影響頗深。而南京地鐵一號線的主題壁畫更是表達出了歷史上燈彩秦淮的那般的繁華與熱鬧。壁畫藝術很有效果的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起來,為每一個站點營造出不同的場域感與設計感,緊跟時代的發展潮流,提高群眾的藝術審美和增多群眾對歷史文化的認識。通過壁畫的形式來表現出城市的群眾素養與城市文明。
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