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彥舒 提賽德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
本文主要圍繞致胖型食物環境展開討論,梳理了一些政府采取措施改善食物環境的例子,并為中國食物環境的改善提出建議。
現如今,許多國家的肥胖癥患病率正在上升,肥胖已被視為一種嚴重的流行病;而更糟糕的是,肥胖還會誘發很多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和結腸癌等。《2019減肥白皮書》指出,近年來,中國肥胖人群急速增加,已經超越美國,成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國家。2002—2017年的十五年間,中國人口的超重率增加了約17%,肥胖率增加了約11%;中國2017年度調查數據顯示,中國人肥胖率再度飆升到17%。導致肥胖水平上升的因素有很多,本研究將重點分析致肥環境中的食物環境。“致胖環境”的定義是“環境、機會或生活條件對促進個體或群體肥胖的影響的總和”,而它的3個主要影響為:生物影響,行為影響和環境影響。通俗來說,致胖型食物環境就是鼓勵不健康飲食行為的環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超市、便利店、速食餐館和外賣業務開始占領人們的生活,考慮方便因素,人們更愿意外出就餐或點外賣而不是自己做飯。在這種飲食習慣下,人們會不知不覺攝入過量的卡路里,而同時營養素又攝入不全面,從而極易導致肥胖。在食物環境中,本文主要關注4個元素:社區營養環境(食品店的類型和位置)、消費者營養環境(健康選擇、價格、促銷和營養信息的可利用性)、組織營養環境(家庭、學校和工作場所)和信息環境(媒體和廣告)來概念化食物環境(圖1)。本研究主要從可利用性、可訪問性、可承受性、可接受性和可調節性5個維度的理論框架(表1)來進一步探討食物環境的影響。
英國政府要求各大食品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減少糖的用量進而減少食用者卡路里的攝入。該計劃實施后,取得了顯著成果。從表2中的數據可以看出,以下在英國社會消費量居高不下的食品類別成功實現了減糖。預計在2020年減少這些產品中20%的糖。
紐漢是倫敦3個最貧困的行政區之一,該地區6年級學生的肥胖水平在英國排名第五。該政策旨在改善該地區的致肥環境,用雞肉替代品來代替真正的雞肉,而報告顯示該政策非常成功。絕大多數消費者對雞肉替代品的口味非常滿意。此外,該項目還為年輕人提供了工作機會,幫助他們獲得工作經驗。

圖1 食物環境的4個元素

表2 英國食品含糖量的變化情況
以上案例表明,改善食物環境的有效方法有很多種。然而,這些政策也有不夠完善的地方。例如,盒裝雞確實改善了紐漢學生的致肥狀態,但是,該政策是否被授予達到某些場所的營養標準規劃許可,還有待考證,而這同時也需要對相應的法律進行實質性修改。至于其他一些地區的不成功政策,它們具有的共同特征包括:作用時間長但效果不明顯。解決肥胖問題存在緊迫性,也更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以下措施也許能對創造良好的食物環境產生積極影響:餐館在菜譜上標明菜品所對應的熱量值,幫助消費者了解自己所攝入的能量;超市同類食品,例如面包,按能量高低進行分區,方便人們選擇;而提高當地超高卡路里食品的價格也可能有所幫助。研究表明,大多數消費者(64%)關心價格,這意味著如果提高軟飲料的價格,人們將不會像以前那樣大量購買。此外,有證據表明,健身活動與健康的食物環境結合可以獲得更好的效果。城市可以在居民區多建社區園地,因為種植水果和蔬菜直接有助于改善飲食,而園藝可以為人們提供鍛煉的機會。
總之,致肥性食物環境已引起了社會關注。為了解決肥胖問題,許多已在實施的社會政策都注重降低肥胖在不同方面的負面影響,包括各種患病率。從結果來看,他們在降低區域肥胖率方面確實取得了進展。然而,致肥性食物環境仍然相當復雜,并且與其他環境影響相互作用,因此,解決全社會肥胖問題不僅要關注人們的飲食消費習慣,同時也要關注健身活動環境;生活環境等其他環境的建設一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