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彥泓 大連市檢驗檢測認證技術服務中心
轉基因大豆是商品化最早、推廣應用速度最快、種植面積最廣的轉基因糧食作物。由于轉基因大豆產品可能存在潛在的環境污染、食用安全及生態風險,對人類健康和自然環境帶來不利影響[1],因此需要加強對轉基因大豆產品的有效監督、監測和管理。
目前,國內外轉基因產品檢驗方法主要有兩種:外源核酸的檢測和外源蛋白的檢測[2]。其中,核酸檢測技術主要包括定性PCR技術、實時熒光PCR技術、數字PCR技術、等溫擴增技術、基因芯片技術以及二代測序技術;蛋白檢測技術主要包括SDS聚丙烯凝膠電泳分析技術、酶聯免疫分析技術等[3]。每一種檢測技術均有其優勢,針對不同加工過程的食品或原料,可以選擇不同的檢測方法進行檢測。
目前,我國已發布的現行有效的轉基因大豆及其制品檢測方法主要有:國家標準5項,農業部公告17項,行業標準13項,農業部標準1項,還有部分地方標準4項。其中以PCR檢測方法為主,還有環介導等溫擴增(LAMP)檢測方法、試紙條法、基因芯片檢測方法等,詳細檢測標準編號見表1。除此之外,還有轉基因檢測實驗室通用標準等。這些標準方法都有各自的適用范圍,各實驗室可以按照自身的條件自主選擇合適的檢測方法。

表1 轉基因大豆檢測方法標準
目前,我國轉基因大豆的檢測方法主要以PCR方法為主。PCR實驗成敗的關鍵在于模板DNA的提取質量,對于不同加工過程的產品,應選擇不同的DNA提取方法,同時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計給出DNA的濃度及A260 nm/A280 nm的比值,以判斷其是否適合進行PCR檢測。實驗中還應該注意污染問題,建議實驗過程中注意添加陰性和空白對照。實驗室的布局以及檢測工作應嚴格遵循國家標準中轉基因通用標準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