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維娜,張 靜,桂艷紅,白鉑亮,劉雪紅,馬紅俠,張美麗,王惠萍
(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陜西 西安 710004)
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是專門救治出生28天內危重癥患兒的場所。在新生兒期,特別是非正常新生兒(早產兒、低體重兒、先天性發育不全等)是醫院的易感人群[1]。極低出生體重兒(very low birth weight,VLBW)是指出生體重低于1 500g(不包括1 500g)的活產新生兒,其各個器官發育不完善、免疫力低下、生活能力極弱,易發生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肺透明膜病等疾病,住院時間長、各種診療護理性操作多,病原體易通過環境、醫護人員手接觸而導致醫院感染和爆發流行。嚴重感染常常導致新生兒敗血癥而延長治療時間及出現各種并發癥,甚至威脅生命[2]。醫院感染大部分是通過醫護人員的手傳播,手衛生是預防醫院感染最簡單、經濟和有效的方法,也是預防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3]。研究發現,良好的手衛生可以減少70%的醫院感染;因醫務人員雙手為媒介傳播病原體所導致的感染大約占醫院感染的30%[4]。手衛生是指洗手、衛生手消毒、外科手消毒的總稱。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洗手的“五個時刻”,即接觸無菌物品前,接觸患兒前,接觸患兒后,接觸體液血液等污染物后,接觸患兒周圍環境、物品后。本研究提出寶寶空間(Baby space)即床單元的物品(如暖箱門和操作界面、注射泵操作界面、心電監護儀操作界面等容易接觸的地方),統一做藍色標識,對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在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NICU住院的60例極低出生體重兒進行研究,討論創造Baby space對患兒院感率的影響。
選擇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期間在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NICU住院的極低出生體重兒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①出生體重<1 500g的活產新生兒;②入住NICU時間≥48h、出院48h內的極低出生體重兒。
排除標準:①出生體重≥1 500g的活產新生兒;②入住NICU時間≤48h的極低出生體重兒。
監測內容包括:患兒基本信息,病原學監測,導管相關感染[尿管、氣管插管、經外周靜脈植入的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其他感染。
1.2.1 分組方法
在征得患兒家屬同意后,按照極低出生體重兒住院時間順序分為兩組。單數組為對照組,共30例患兒;雙數組為觀察組,共30例患兒。
1.2.2 監測方法
采用目標性監測方法,按照《醫院感染監測規范》,設計《新生兒醫院感染目標監測記錄表》,由經過培訓的醫生、護士共同完成監測及資料的收集。監測人員按設定的監測內容,每天負責收集資料并逐項填寫表格。發現醫院感染者通報全科醫護人員,打印感染檢測化驗單,粘貼在目標性監測記錄表上。
按照衛生部2001年頒布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4]診斷醫院感染病例,對監測確認的醫院感染病例,統一填寫《醫院感染病例登記表》,并整理分析數據。
1.2.3 干預方法
對照組執行普通手衛生規范;觀察組在執行普通手衛生規范的基礎上,對所有人員反復進行手衛生知識培訓,給極低出生體重兒床單元容易接觸的部位、重點部位貼統一藍色標識,警示所有醫護人員,接觸有藍色標識的區域時必須先手衛生。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和秩和檢驗,計數資料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兒的體重、胎齡、性別、分娩方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的基本情況比較結果[n(%)]
對照組應手衛生次數低于觀察組,對照組實際洗手+衛生手消毒次數也低于觀察組,對照組手衛生依從率顯著低于觀察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研究期間共發生感染5例,其中對照組4例(13.3%),觀察組1例(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實施手衛生依從性比較結果
注:手衛生依從率=實際手衛生次數÷應手衛生次數×100%[實際手衛生次數=實際洗手+衛生手消毒(同一時刻既洗手又手衛生只算1次)]。

表3 兩組患兒發生醫院感染的比較結果
NICU之所以是醫院感染發生率較高的區域之一,與患兒病情危重、早產、先天性缺陷、自身抵抗力低下、侵入性操作等密切相關[5-6]。尤其是極低出生體重兒,各器官系統發育尚不完善,無法抵御外部致病菌的侵犯,特別是在醫院環境中,醫護人員的手和空氣中含多種致病菌,醫護人員的手經常接觸患兒,手部帶有的常住菌與暫居菌有可能引起醫院內交叉感染[7]。據相關研究報道顯示,高危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是醫院感染,也是影響臨床提高治療水平的瓶頸[8]。
本研究提出Baby space的臨床概念,即在NICU中,給極低出生體重兒床單元的物品、儀器等經常接觸的地方貼藍色標識,表示藍色區域為健康清潔區域,并稱之為Baby space。Baby space手衛生預防醫院感染具有目的性和針對性,每日用醫院規定的消毒液擦拭患兒暖箱、注射泵、心電監護儀、呼吸機等床頭標配儀器的外表面及提高對手衛生的監督力度有助于幫助預防患兒感染的發生。
有研究顯示,護士手衛生依從性普遍高于醫生,可能與NICU中護士相對固定、工作時間長、經過反復多次的洗手培訓,較好的接受了手衛生的理念,形成了良好的手衛生習慣等有關[9]。
一項選取全國9省市17所三級NICU醫務人員手衛生依從性的多中心研究顯示,總體手衛生依從性為80.4%[10],我國臺灣地區為62.3%~73.3%,國外發展中國家僅約為46%[11-12]。
本研究還發現醫護人員對于傳統的手衛生概念模糊不清,并且手衛生依從性不高,特別是進修、規培、會診等流動人員,接觸患兒床旁物品、儀器前未執行手衛生規范。針對流動醫護人員手衛生依從性差,感控小組不但應加強知識培訓,還應有專人進行監督。Baby space藍色標識醒目,對流動醫護人員、本病區人員能夠達到警示作用。
調查結果證明:在同樣知識培訓、監測方法和目標、醫院感染統計方法的條件下,傳統的手衛生與Baby space手衛生相比,傳統手衛生依從性是50.2%、醫院感染率是13.3%,Baby space手衛生依從性是90.4%、醫院感染率是3.3%,Baby space醫院感染率顯著下降,表明Baby space具有實用性和持續發展性,可以達到降低醫院感染的目的。
由此可見,通過對傳統手衛生方法與Baby space手衛生方法相比較,發現Baby space手衛生可降低極低出生體重兒醫院感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