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 徐敏 顏俊慧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雜志、電影、電視、網絡等傳播媒介將視覺文化推向了我們生活中的各個角落,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而圖像建筑正是我們所處視覺時代的真實反饋,也是一種新型的建筑實驗。文章試圖從視覺文化的多個方面分析,發現圖像建筑的生成規律,為日后創作圖像建筑、評價圖像建筑、傳播圖像建筑提供參考。
關鍵詞:圖像建筑;視覺文化;大眾傳播;建筑影像
我們現在處于一個被圖像和媒體所充斥的視覺時代,從“廣角鏡頭”“航拍鳥瞰”等攝影技術的進步到CG特效,再到虛擬技術等的不斷發展,利用技術生成的圖像越來越接近現實,甚至超越現實,成為我們生活中最直接有效且最有感染力的感知形式。各種不同的媒介塑造出各種新奇的圖像,持續不斷地沖擊著我們的視覺,并伴隨著消費文化的興起對我們的文化及意識形態的發展起到了推動和改造作用。而建筑作為我們現當代文化產品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視覺文化的沖擊,讀寫語言都發生了變化。
現當代建筑發展中,總有一些建筑師,他們在關注建筑本身的同時,越來越關注建筑的視覺化、傳播方式和影像等特殊媒介,并將其應用于現實中的建筑創作。圖像建筑正是我們視覺文化時代的最直接反饋,是一種應用圖像原理和超現實主義手法建造的新型建筑實驗,在建造時更注重空間的視覺性、表現性和象征性,建筑中也應用了大量的表意色彩、具有象征性意義的符號等來傳達建筑信息,從而試圖引發觀者的聯想與思考。圖像建筑這種新型建筑的出現,或許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視覺文化的影響:
一、“視覺化”社會的反饋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藝術和文化的大眾化以及對圖像表意傳統的繼承都促成了當代視覺文化的蓬勃發展。視覺文化是指圖像與影像占主導地位的文化形態,它涉及了我們生活中的各個領域——不僅服裝、廣告、產品等領域充斥著視覺圖像,連美食、音樂等非視覺領域也越來越注重視覺感受。我們簡直就是生活在一個被圖像環繞的信息時代,各種視覺文化向我們迎面撲來,建筑的設計觀念及方法也在視覺文化的影響下發生變化,不僅建筑實體空間開始承擔著傳播信息的功能,而且大眾感知建筑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我們在觀察和接收建筑信息時更多地是通過一張張圖像的轉述,而不再是現場觀察,人們從圖像中認識建筑。正如鮑德里亞在《消費社會》中所講到 “我并不在場,但卻能感受到最真實和最有意義的現實”[1],人們已經習慣生活在虛擬的圖像世界中。
隨著視覺文化的潛入,建筑師對建筑的表皮、建筑的形體、建筑的材料表現愈加關注,甚至有些設計師打出“形體至上”的設計原則。木蘭草原之家(圖1)在2017年網絡曝光度極高,在微信上有730余篇超過10萬閱讀量的文章,一度由于其獨特的視覺外表、動人的故事、適宜拍照的場景而被推上網絡熱搜,成為炙手可熱的“網紅建筑”。該建筑在建造時不僅應用了很多裝飾性較強的材料,而且在主體結構建造時由于當地的施工水平無法滿足形式效果,采用預制鋼結構去模仿蒙古包的形態,這種“形式先導”的做法,與以往形式服從功能的建筑確有不同。它與中國目前很多“網紅建筑”如秦皇島的“孤獨圖書館”(圖2)、福建的“船長之家”等項目背景相似,從建筑昵稱開始就有著符號學意義,指向某種空間場景意向,易于理解,并具有象征性,從這個概念出發設計師就可以設計出一整套符合視覺文化的圖像建筑。
二、大眾傳播的效應
讓·努維爾曾經設計的摩天樓“無止境塔”十分著名,但由于經濟大蕭條,該項目被取消。關于這個項目有一些效果圖(圖3、4),將建筑的數字模型與真實環境融為一體,被很多雜志和書籍收錄和傳播。由于效果圖過于逼真,人們都以為該建筑是真實建成的,并積極做出反應,從中可以看出建筑本真在通過媒介轉述的過程中發生了變異。但即使在傳播的過程中,傳播者本著還原原作的初衷,當建筑空間作為圖像傳播時,還是不可避免地發生了演繹,而且當我們從圖像中對建筑形成認識和評價建筑時,我們很少意識到這些圖像是經過演繹和轉換后得來的結果,而將它們當作是真實的,這種現象是在怎樣的規律下產生的呢?
意大利的符號學教授艾柯在自己的一書中提出建筑作為一種大眾傳播方式,直接面向大眾,滿足大眾的需求,并影響大眾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所謂大眾傳播是指媒介通過批量復制,迅速傳播信息,從而影響龐雜受眾的過程[2]。建筑正是通過雜志、網絡、影視等具有復制功能的媒體批量復制,傳播建筑圖像,使受眾人數激增,在我們之間廣為流傳。圖像建筑的出現與大眾傳播的影響密不可分,很多建筑從傳播學中提取具有傳播潛力的部分,然后進行炒作。從我國目前愈演愈烈的“網紅建筑”來看,其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了大眾最有效的接收效應,普遍都具有足夠識別的環境、適宜拍照的場景、動人的故事、有符號性的昵稱等等,非常符合大眾傳播的規律,從而獲得良好的傳播效果。
三、建筑影像市場的繁榮
電影業的持續繁榮以及數字動畫、多媒體、虛擬現實技術的逐步成熟,使得圖像、影像滲透到建筑領域的多個方面,不僅僅改變了我們體驗和表達建筑的方式,甚至影響了真實世界建筑師的思考和創作建筑的方式。讓·努維爾就曾把建筑比擬為電影,其通過材料、技術、光線的轉換使空間成為一個攜帶和傳遞信息的媒介。
相比于真實世界的建筑創作,數字技術的成熟為虛擬世界中創作建筑影像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不僅有《黑客帝國》《大都會》等以場景為主導的電影,給予我們現代建筑創作和城市規劃很大的啟發,還有通過建筑視覺的隱喻,引向我們對社會、文化、情感等的思考。
意大利著名導演安東尼奧最擅長的就是利用建筑影像來隱喻現實,特別是利用現代建筑的墻、窗與色彩等。在他的電影《紅色沙漠》中古老的石頭或磚砌暗示集中、內向的生活,玻璃幕墻則象征與外界融合的自由、被窺視及被入侵的不自由,整個影片中女主角都靠著墻走,尋求心理的安全感。女主角打開窗戶看到的便是巨大的輪船從港口啟程,隱喻了社會對個體生活空間的滲透和入侵。畫面中還大量應用了隱喻性的色彩,紅色、黃色象征著動蕩不安,隱喻現代工業文明正在摧毀人類的生活,藍色象征孤寂、冷漠,綠色則象征生機,在影片中很少看到綠色。影片中還反復應用了現代建筑的簡潔和無裝飾來強調現代建筑中人際關系的疏離。電影中的墻、窗、色彩、空間布置等等都形成一種視覺上的隱喻。無獨有偶,建筑影像為真實世界的建筑創作提供了啟發,建筑師俞挺設計的深圳“欲望之屋”(圖5、6)展示空間所表達的空間意向和《紅色沙漠》非常相像,建筑中大量應用了精心設計的墻和窗、隱喻性的色彩和有象征意味的裝置等,使建筑彷佛變成了電影中的空間布景序列,有著連續性的圖像和多條故事線。
再觀察國內情況,我們也可以從很多敘事電影中看出用場景隱喻深層的社會現實。在賈樟柯的電影《世界》中有一個隨升降機不斷上移的鏡頭,其通過不同的速度、不同的方向、不同的模式呈現出微縮的城市、建筑景觀。這種觀看視角所呈現的建筑實體與建筑細節是我們在真實的在場觀察中體驗不到的,隱喻了現代建筑圖像的真實成分越來越少,甚至有些完全脫離真實進行模擬成為純粹的模擬物。
參考文獻:
[1]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9
[2]周詩巖.建筑物與像:遠程在場的影像邏輯[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