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慧云


摘 要:文章對現代建筑設計大師勒·柯布西耶在其建筑作品朗香教堂中的光影處理手法進行解析。柯布西耶在教堂運用堅固的混凝土構筑,使得教堂實現了一種雕塑般的效果,通過對朗香教堂的空間設計、細部裝飾以及光影應用的研究與分析,發現其光影的運用在朗香教堂隨處可見,建筑設計方式大膽新奇,處理光影的手法細微打動人心。朗香教堂以其細膩的空間氛圍和獨特質樸的設計造型為后世建筑重新定義了光與建筑的關系,對現代教堂建筑有著深刻的影響。
關鍵詞:勒·柯布西耶;朗香教堂;光影;空間
1955年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設計創作的朗香教堂(Ronchamp chapel)落成,隨之在世界建筑界引起巨大轟動。英國著名建筑師查德·羅杰斯說:“建筑是捕捉光的容器,就如同樂器如何捕捉音樂一樣,光需要可以使其展示的建筑。”許多優秀的建筑都善于為光留出展示的舞臺,而光的靈動多變也成就了這些偉大的建筑。柯布西耶建筑作品朗香教堂就是這樣一座完美地用光雕琢出來的神圣空間。在同時期大量的現代建筑作品中朗香教堂別具一格,突破了以往宗教建筑的建筑模式,建筑的細部設計深刻影響了現代建筑設計中的思考與發展,為其提供源源不斷的創作思路,成為現代建筑設計的精神源泉。
一、勒·柯布西耶的建筑理念
現代建筑設計史上,柯布西耶是西方現代建筑的代表人物,其思想奇葩卻又富有爭議,他不斷進行內心的自我否定與自覺的創新。他豐富多變的建筑作品和充滿激情的建筑哲學深刻地影響了城市面貌和當代人的生活方式。柯布西耶20世紀20年代初出版的《走向新建筑》一書中提到:“建筑成了時代的鏡子。現代的建筑關心住宅,為普通而平常的人關心普通而平常的住宅。它任憑宮殿倒塌。這是時代的一個標志。”柯布西耶對建筑的理解超越時代的步伐,尤其是對光與建筑之間關系的獨到理解,不論是從早期的作品薩伏伊別墅建筑、馬賽公寓再到朗香教堂,再從《走向新建筑》到《模度》,他的建筑設計思想不斷變化與進步,不斷突破以往建筑設計的思維模式。他把教堂建筑視作聲學器件,使之與所在場所溝通,信仰者來教堂是為了與上帝溝通,聲學器件也象征人與上帝聲息相通的渠道。柯布西耶獨特的建筑思想對現代建筑設計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從思想到設計,到精神,再到理念都對后世宗教建筑產生了深刻影響。
朗香教堂(圖1)是在二戰后(1950—1955年)設計修建的,柯布西耶生平僅僅設計并建成過兩個宗教建筑作品,朗香教堂是其中之一,另外一個是柯布西耶在1960年修建的拉圖雷特修道院(La Tourette)。這兩座宗教建筑所蘊含的表現力十足,構成了柯布西耶在宗教建筑領域的全部成就。朗香教堂與他之前的現代主義作品風格相背離,教堂沒有采用現代主義建筑的設計風格,反映了柯布西耶對現代主義建筑設計態度發生轉變。
二、“光”之朗香教堂
早年時期柯布西耶游歷了意大利、希臘和土耳其,并在其寫生本上描繪了伊斯坦布爾清真寺以及希臘土耳其當地建筑和龐貝古城。在希臘的旅程中,雅典衛城使柯布西耶感到強烈震撼,他驚嘆于古代神廟基于數學規律的均勻美感。游歷過那么多的古城建筑群,他總結出“光、大理石、單色”,這些元素也成為柯布西耶的后期設計風格和美學原則。朗香教堂的設計反映出“光、大理石、單色”在建筑中的運用和體現。教堂建筑造型的現代化、混凝土材料、光影在空間關系中的微妙變化成為其作品的主要設計風格。
“光”的主題總是能夠打動人心,柯布西耶非常了解光對教堂和信仰者們的意義,在教堂中采用光來打動人心,造就了不管是造型還是精神上都給信仰者們深刻印象的建筑。教堂的采光主要采用了三種方式:屋頂與墻體之間留有縫隙、屋頂上三個半圓采光塔、墻體上大小各異的窗孔。自由無形的光通過這些方式在室內形成光線、光面、光點等可見的形狀,通過合理的明暗對比、精心的造型設計和細節與色彩的搭配,可見柯布西耶控制光線和運用光色來營造教堂的空間氛圍。光亦是一種表達手段,通過光傳達不同的心境,引人祈禱與思考,光與建筑形式之間的相互作用也愈來愈在現代建筑中體現。
(一)屋頂之光
柯布西耶道:“情感來自人所看見的,也就是指體量;來自身體所感受到的,這要通過觸壓墻壁本身而得出印象;再接下來,通過感受光,而光密度或柔和度是依照場所指向來確定的。”光影的交界亦是教堂空間中極其微妙的界限,將教堂中的神圣與神秘的氣氛發揮到極致。神圣空間的一絲一縷的光線,象征著希望與光明,具有積極的精神象征意義。
在朗香教堂中,柯布西耶有意將曲面的墻體與下垂的曲面屋頂脫開。屋頂亦是教堂室內立面的突出特點,墻體和屋頂之間有一定間隙(圖2),從視覺效果上看屋頂似乎把空間的高度壓低了,沉重的落在教堂的中殿上,但是實際上從另外的角度來看屋頂似乎是懸浮在空間上的,這是由于墻體與屋頂之間留有一條窄縫,形成了一條光帶,視覺上使人感覺似乎有些自相矛盾。與此同時教堂的三個半圓采光塔把屋頂照射的光線引入室內,在室內形成了非常奇特的光影效果,從而產生了一種微妙的神秘感。柯布西耶希望墻面、地面和天花都能過接受光的反射,似乎想要將整個空間陷入光中。
光是“空間的統治者”,它的變化是時間流逝的標尺。朗香教堂對光的掌控和應用十分出色。朗香教堂的參觀者游覽建筑時,在室內與在室外的感受大不相同,世俗空間與神圣空間之間存在的可能是一扇彩色的門又或是彩色的玻璃窗,參觀者必須要圍繞建筑四處走,深刻體會各個立面,才能感受到宗教建筑的精髓。建筑室內空間氣氛的營造多有賴于光影的處理,從而使參觀者有著不同的感受體會。
(二)幾何之光
教堂入口的正立面由曲線墻壁組成,教堂主要的入口為繪有彩飾的門,建筑墻壁表面充滿了復雜性,參觀者能夠立刻感受由彩色的玻璃窗以及混凝土的運用產生的建筑形式上的對立。這在兼顧結構并且對舊的文物保護的同時,體現出設計師對龐貝式對墻的崇拜,又體現了對光影關系的高度敏銳。房頂的三個半圓采光塔將陽光照射進入教堂空間,這種方式的采光受到中世紀哥巴洛克宗教建筑的影響,在造型上柯布西耶避免了復雜的結構設置,從其造型和采光方式我們可以感受到柯布西耶希望建筑與自然緊密相連,空間與光融合。哥特式建筑教堂所采用的框架式結構使立面墻有更大的利用空間,以至哥特式建筑立面都為大片的窗戶,陽光經過彩色玻璃窗戶折射而照射進教堂,光線變得色彩斑斕。大片的彩色玻璃窗折射的光線投灑在地面,點點的光斑使地面鋪滿了彩色的星光空間變得光怪陸離,整個教堂都沉浸在彩色光斑之中(圖3)。
朗香教堂中窗戶的大小不一,形狀呈內大外小或內小外大的楔形并且采用蒙德里安式構圖,楔形窗極少出現在宗教建筑中,楔形窗設計在建筑的南立面產生穩定的幾何秩序。楔形窗的利用能夠有效地將缺乏方向性的光線整理成光束,透過彩色玻璃再經過不同的窗孔斜度射入教堂室內,下斜的窗孔增加了四壁的進深,下斜的洞壁所形成的角度使彩色玻璃的光影效果能夠被教堂內的人清晰地看到。
(三)自然之光
朗香教堂的不同采光構件在不同的時間段不斷轉換著主角,教堂永遠都有光線的射入,所體現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永恒。自由無形的光被建筑立面的各種孔洞捕捉,在室內形成的光斑、光點、光面不同的形態。柯布西耶選擇無色玻璃窗,以及少數彩色玻璃窗,體現出他的獨具匠心和對光的獨特理解,他認為光是界定室內體量的基本要素,所以他對光的使用非常講究非常嚴格。窗戶擁有構成房間的所有元素,更是光線射入室內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所以柯布西耶在設計窗戶的形狀大小風格時都會考慮到接受光的影響。
“將體量置于光中,產生精巧、得體、華麗的相互作用,這就是建筑。”對于柯布西耶而言,光是聯系某件建筑作品中所蘊含不同的語言表達。光影關系作用于空間內部的各種形態,利用光影讓教堂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季節呈現出不一樣的氣氛,使建筑空間保持生氣,亦是一種隱喻的象征方式。光影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猶如素描畫一樣的強烈效果,光影的應用為朗香教堂營造出了一種凝思和靈性的基調。
三、結語
柯布西耶對現代設計態度的轉變以至于其后來的建筑作品造型獨具特色,為后世的建筑提供更多想象更多可能性,給人們帶來了豐富的遐想以及意猶未盡的視覺感受。現代主義建筑在不斷走向高科技和理性化的過程中,喪失了太多傳統和情懷。朗香教堂的成功之處在于柯布西耶突破了傳統宗教建筑設計思想,打破了以往天主教堂慣用的建筑模式,通過運用現代建筑材料混凝土構筑,試圖通過現代人的思維方式表達對宗教的不同理解,也從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哥特式教堂的特征,既能滿足現代宗教信仰者們的精神需求,更是在視覺上突破了以往的建筑模式,提升了宗教信仰者們的審美追求。
參考文獻:
[1]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2]吳煥加.論朗香教堂(上)[J].世界建筑,1994(3).
[3]黃虹,顏勇.西方設計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