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豪 劉金偉 劉慶慧
摘 要: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的背景下,城市濱水環境中洪澇災害、干旱缺水以及水質污染使得天然狀態下水文機制和水文循環被不斷破壞。海綿城市概念正是解決當前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理論,城市濱水景觀同樣是影響城市生態體系改善的重要因素。文章以“海綿城市”理論為基礎,從濱水景觀規劃設計的角度出發,深入分析“海綿城市”理論在徐州呂梁風景區段黃河故道生態綠道濱水景觀規劃設計中的具體應用與研究。
關鍵詞:海綿城市;生態綠道;濱水景觀;帶狀景觀;雨洪管理
一、課題背景及意義
(一)課題背景
近年來,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在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的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的氣候變化、生態環境污染等問題。為應對這些問題,國際上提出以彈性城市為核心展開研究,進行有序的區域性的規劃建設。因此,英國、美國、德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等發達國家,近半個世紀以來就紛紛開始在低影響開發雨水處理方面,積極探索高效的雨水利用發展模式。
我國于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與區域發展科技論壇”中,首次提出“海綿城市”的概念。我國官方文件明確提出“海綿城市”的概念,代表著生態雨洪管理思想和技術從學界層面走向社會管理和應用經濟層面。由此可見,“海綿城市”理念正是立足于我國的水情特征和應對我國水問題的突出背景,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而提出的。
黃河故道流經徐州已有600余年,為徐州境內主要水系之一,水系治理既關系著城市整體基礎設施的建設,還體現著城市自身的生態建設水平和形象建設。因此做好城市河道濱水景觀設計與城市河道綜合整治至關重要。
(二)課題意義
在本方案設計中,打破傳統的濱水景觀設計模式,將海綿城市理論滲透到黃河故道呂梁風景區段生態綠道濱水景觀設計中,需以道路景觀和濱水景觀為載體,使之成為連接現代城市與自然景區的“生命紐帶”“過渡空間”。
黃河故道呂梁風景區段生態綠道濱水景觀設計是運用海綿城市理念,將道路景觀、生態廊道與濱水景觀、生態綠道三者有機結合,從而構成優美的視覺景觀和完整的生態綠地系統。
二、項目方案設計
(一)設計主題
“道可道,非常道”為本方案設計主題,此句出自老子《道德經》。在方案中其主要包含以下三重含義:
一是生態廊道,指徐州X307縣道。旨在打造一條連接現代城市與自然景區的快速交通景觀生態廊道。
二是生態綠道,指黃河故道。旨在營造一條富有地域歷史文化特色、生態修復性、可持續發展的濱水景觀生態綠道。
三是制景之道,指解決場地現存問題的方法以及目標景觀設計的方式。
方案整體設計貫穿“道可道,非常道”的中心思想,以道教思想為起源、以黃河孕育為背景、以徐州歷史為延續、以生態建設為重任,運用時空位移敘事性的設計手法,營造一條有生命力的城市生態綠道濱水景觀序列。
(二)設計理念
1.基于“海綿城市”理論的濱水景觀設計理念
本案突破傳統的濱水景觀設計,注重將海綿城市理念應用到本方案設計中,設計雨水花園、生態濕地、生態滯留池,應用路面透水鋪裝等,使濱水景觀不僅擁有良好的景觀視覺性,同時保持其生態修復性與可持續發展性。
2.低碳理念
方案設計中引入“慢行系統”,同時滲透海綿城市理念。慢行系統道路采用透水瀝青鋪裝,道路路面設有生態植物池,道路兩側設有植草溝,與周圍雨水花園等形成對雨水的層級凈化。慢行系統不僅承擔著園區一級道路的角色,而且將園區四大節點及各種空間形態貫穿起來,是一條有生命力的生態綠道濱水景觀序列的紐帶。
3.文化傳承理念
景觀是文化的載體,不同地域的景觀與當地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將本土文化滲透到景觀設計當中,能為景觀文化載入更深層次的內涵與生命力。因此在本案設計中注重徐州地域文化的融入,將道教創始人張道陵(東漢豐縣人,今徐州豐縣)的道教思想、流經徐州數百年的故黃河文化及徐州歷史文化脈絡歷程,以建筑、景觀小品、道路鋪裝等形式融入到方案設計中,使人們在觀賞景觀的同時能感受到濃郁的歷史文化氣息。
(三)設計過程
1.現場調研及分析
在確定選題后對徐州呂梁風景區段故黃河多方面進行實地勘察,經過分析可以發現,其主要存在交通系統、水域系統兩大問題。
(1)交通系統問題
一是道路問題:徐州X307縣道是本方案生態綠道濱水景觀設計的重要交通干道。該道路原始寬度為7米,是承載從徐州市區通往徐州呂梁風景區客流量的主要交通道路。經調研該道路具體存在以下問題:
問題1:道路面路過窄,已無法滿足現有交通流量。
問題2:道路橫向連接數條路段通往周圍村莊,有較多的居民步行穿過此道,人車混行,十字路口處的信號燈設施不完善,交通事故頻繁發生。
問題3:道路上方架設立的高架橋,以及與徐州X307縣道橫向連接的橫跨黃河故道的跨河大橋,均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隱患。
問題4:道路系統綠化率低,景觀視覺效果差。
問題5:道路鋪裝系統透水性差,對雨水控制靈敏度低。道路北側緊鄰黃河故道,沖刷路面的雨水不能經有效的凈化而直接排入黃河故道,導致水域被污染。
二是停車問題:徐州X307縣道兩側散布有村落、采摘園及農家樂等,對停車需求量要求較高,停車系統優劣對本方案設計有著深遠的影響和千絲萬縷的聯系。經調研該道路停車系統具體存在以下問題:
問題1:道路兩側沒有系統合理的停車規劃,車輛隨意停放,容易造成交通堵塞及交通事故。
問題2:停車系統基礎設施簡陋,綠化率低。
問題3:景觀視覺效果、生態性差。
(2)水域系統問題
本案設計中呂梁風景區段黃河故道由于地形限制,水域呈狹長形帶狀,黃河故道周圍有數個池塘、水庫,但是水系功能單一,缺乏綜合管理與利用,生態景觀效果差。以水口水庫為例,水口水庫位于本方案中黃河故道南側,通過暗渠與黃河故道聯通。但由于長期缺乏維護以及暗渠連接口過小,無法良好地起到水域間聯通、景觀視域的作用,以及洪汛期、干旱期排洪抗旱作用,生態性、可持續性差。
2.方案設計解決問題及海綿城市理念的滲透式應用
(1)交通系統
一是道路交通系統安全優化設計:在本方案設計中將原始寬度7米道路擴寬至26米,將原始的雙向2車道向南擴寬至雙向4車道,增設非機動車道與人行道,實現人車分流。在交通樞紐處完善信號燈設施,在人流密集、高頻橫跨馬路點設立過街天橋。對現有存在安全隱患的橋梁進行修復與重建,以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性能。
在本案設計中分別在四大節點設置大型生態停車場,并在農家樂、采摘園等較密集區域規劃設立生態停車場,用于滿足本方案規劃設計中黃河故道濱水景觀的游客需求,以及周圍居民和其他游客需求,從而解決停車系統紊亂問題。
二是道路交通景觀視域系統設計:道路交通景觀優化不僅可以豐富道路系統的景觀效果而且可以緩解道路行車行人的視覺疲勞,還有豐富城市天際線、改善區域小氣候的作用。道路兩側行道樹以及植物林橫向上可以形成天然屏障,在冬季時可以為道路兩側村莊擋風阻沙;縱向上可形成狹長型“生態廊道”,夏季氣流通過“生態廊道”的壓縮,可為徐州市區輸送涼爽氣流,優化市區氣候。因此在本案設計中增添道路綠化帶系統以及道路兩側行道樹和植物林。行道樹中優選徐州市市樹——銀杏,以體現徐州地域特色。在植物搭配上采用喬灌草復層模式,大量選擇本土植物以及耐活性、抗污染性強、凈化空氣及雨水指數高的植物。植物色彩上,喬木優選色葉樹種,灌木選用秋季開花的樹種,常綠灌木與落葉灌木搭配種植,以營造四季有景、三季有花的道路景觀。
三是道路系統規劃中海綿城市理念的應用設計:海綿城市理念應用于城市交通道路系統中可以有效補充地下水資源、減小峰洪流量、降低雨水徑流污染。海綿道路可以對雨水實現滲、蓄,雨水通過路面滲透到基層,經過路面、土壤及內部微生物吸收消化,層層過濾滲透,最終能實現對地下水的有效凈化和補充,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城市排水系統的壓力。
首先是道路鋪裝措施。在本方案設計中道路交通車行路面及停車場地面鋪裝中以透水性瀝青鋪裝、透水性混凝土鋪裝為主,人行路面鋪裝以透水磚鋪裝為主,與道路綠化系統中的生態植物池相結合,達到對雨洪的有效控制及對雨水的有效凈化,涵養地下水資源。
其次是植物綠化措施。在本方案設計中植物規劃種植在不妨礙行車視線的基礎上進行,以中分帶以及道路一側綠地的植物配置為主。為豐富植物多樣性,在兩車位之間以及車尾處空間著重進行綠化設計,以鄉土植物、喬灌草復合種植模式為主,大量選用抗污染性強、凈化能力強的植物,如櫸樹、銀杏、廣玉蘭、欒樹、國槐、洋槐等,提升停車空間生態化景觀的可持續性。
再次是雨水收集措施。在停車空間內設置雨水花園、植草溝、地下蓄水池等,可用于雨水凈化與收集,水質經過處理可用于綠化澆灌與車輛清洗,提高節能環保性。
(2)水系系統
一是水系景觀系統優化。在本案設計中擴大水庫與黃河故道水域連接面積,將黃河故道與水口水庫之間的暗渠改造設計成明渠,將人工痕跡明顯的水庫改造成較為自然的水庫形態,重新規劃水口水庫旁的綠地,豐富其植物種類多樣性,使之與綠道景觀有機結合。這不僅完善了水域系統,又借水庫寬闊水域景觀彌補了黃河故道帶狀水域景觀的單一性,起到了很好的借景作用,使防洪排水功能更加完善的同時又加強了景觀效果。還應加固兩水域之間的水壩,并在外顯式連通水域上方設立景觀橋保證交通的通達性,豐富綠道的橫向景觀視覺效果。
二是海綿城市理念在河道水系生態治理中的應用。作為“大海綿”的城市河道水系是吸蓄雨水的重要載體,對城市的生態建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方案設計中以保證河道對雨水發揮更好的“吸”“蓄”“滲”“凈”作用為首要原則。
首先,完善河網水系系統建設,加強水系溝通。將緊鄰呂梁風景區段黃河故道周圍大小河道水系與黃河故道加強水系聯系,擴大水域面積,保持河道通暢,使水體活化,以提高水體自凈能力,并為河道排洪除澇奠定基礎。
其次,加強河道生態駁岸建設,設計能適應不同環境下的多種生態駁岸。為滿足河流水體與河岸土體之間的水體自動調節和水體交換作用,駁岸設計以可滲透性的天然河岸基底和自然河岸的蜿蜒岸線為主。
為保持河流及周邊環境生物物種的多樣性,就生態駁岸結構設計而言,生態護岸多采用卵石、圓木等天然材料,借鑒國內外新型技術,如固土植物護坡、多孔質結構護岸、網石籠結構生態護岸等。該生態駁岸結構設計不僅有利于水生植物生長而且可以積蓄一定雨水以及保護河道生態系統。
再次,加強水、陸植物群落及生物物種多樣性建設。陸域植物群落配置遵循本土物種優先原則,在豐富植物物種多樣性的基礎上,注重植物的生態習性,以提高陸域植物凈化水體功能,從而改善河道水系生態景觀效果。
陸域植物:在平面配置設計上利用不同植物物種在時空上的差異特征進行搭配組合,形成喬灌草復層模式及季節分明的植物配置。陸域植物在立面配置上根據植物自身生態習性構建適水梯度變化的植物搭配,以達到層級凈化雨水的效果,有利于河道水系的生態保護。
水域植物:水域植物按生態習性可分為挺水植物、浮葉植物和沉水植物。將其搭配種植,如蘆葦、香蒲、睡蓮、銅錢草、金魚藻、苦草、黑藻等搭配,有利于建立穩定的水生植物群落來提高水體自凈能力,從而保持水系的生態性。
水、陸植物群落物種的多樣性不僅能凈化水體,還能為生物物種多樣性提供良好的棲息地與生活環境。優質良好的水體也能促進植物的生長與生物的繁衍和生存,而生物物種的多樣性又能提升水體的自凈能力,因此能形成一條有機的生態鏈條,從而提升濱水景觀的生態修復性與可持續發展性。
3.項目方案調整及深化項目方案整體空間規劃
本案設計注重對整體空間的全局把握,整合空間,著眼大局。確定四大節點分布后,運用植物造景、濱水景觀、建筑設計、生態建設構建一條秩序與變化共生的生態綠道濱水景觀序列。局部景觀采用區域文化符號演變、提取元素運用到景觀設計中,濱水景觀設計中則注重通過植物圍合體現“聽水-聞水-觀水-親水”的景觀序列。
項目方案細節深化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節點一:溯流求源,追尋事物本源。道家思想為我國哲學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張道陵信奉并發揚了老子的思想,徐州作為張道陵的家鄉,在今天的文化傳承中,景觀設計的任務是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該規劃區段采用“提取-抽象-具體”的手法,將太極、五行八卦等道教文化元素運用到景觀設計細節之中。
節點二:鐘靈毓秀,寓意孕育。黃河,中國的母親河,滋養孕育了華夏子孫,源源不斷地為祖國大地輸送著活力與生機。徐州段故黃河作為黃河支流孕育著歷史悠久的徐州城,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徐州人,是徐州的母親河。該區段的規劃重在提取水、黃河等要素,將黃河文化融入到設計之中。
節點三:發榮滋長,寓意成長。這所指的成長是徐州歷史文化發展歷程。該規劃區段以建筑設計為主,植物、濱水景觀為輔,將兩漢文化、彭祖文化融入到建筑、景觀雕塑、道路鋪裝以及景觀細節設計之中。
節點四:慈烏反哺,寓意回報。人類文明在進步的同時,生態環境也不斷地遭到破壞,時至今日,我們一直向大自然索取。黃河孕育了古老而偉大的中華文明,作為中華兒女的我們更應懂得保護我們的母親河,樹立生態保護意識。該區域以生態景觀為主,治理黃河故道水域狀況。
四大節點設計手法新穎獨特,打破只注重親水性、景觀視覺效果、景觀體驗感的傳統濱水景觀設計?!捌鹪?孕育-成長-回報”像一條生命軸線貫穿于整個方案設計之中。本方案以道教思想為起源,以黃河文化為背景,以徐州歷史為脈絡、以生態建設為重任,打造出一條有生命力的生態綠道景觀序列。
參考文獻:
[1]卞俊騰.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濱水景觀設計探討[J].城市建筑,2016(11).
[2]李文婕.基于低影響開發的城市濱河景觀設計:吉林市溫德河景觀設計[D].北京林業大學,2016.
[3]俞孔堅,胡海波,李健宏.水位多變情況下的親水生態護岸設計:以中山岐江公園為例[J].中國園林.2002(1).
[4]俞孔堅,張蕾,劉玉杰.城市濱水區多目標景觀設計途徑探索:浙江省慈溪市三灶江濱河景觀設計[J].中國園林.2004(5).
[5]汪輝.2015園林規劃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6.
[6]伍業鋼.2015海綿城市設計:理念、技術、案例[M].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
[7]唐田.海綿城市理念下的城市綠地系統研究[D].青島理工大學,2016.
[8]王曉俊.風景園林設計[M].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9]張海洋,吳佳玲.基于地域文化的濱水景觀設計研究[J].規劃與設計,2018
[10]邱嵐.城市濱水綠道空間特色營造策略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5.
[11]趙斌.2011園林工程[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
[12]過秀成.2010城市交通規劃[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
[13]崔彥權.寒地城市濱水慢行系統規劃研究:以哈爾濱三家灣為例[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3.
[14]羅萍嘉,潘燕,鄧思洋.綠道概念下徐州市黃河故道濱水區生態空間構建[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