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艷華

當下,除了文化素質教育之外,美育是家長最關心的熱門話題。
孩子沒藝術細胞,要不要上藝術培訓班?
上什么培訓班更好?鋼琴、聲樂,還是繪畫?
到底要不要考級、比賽?
……
從這些問題來看,家長都知道藝術學習的重要性,所以現在的藝培機構非?;鸨?。但很少有家長清楚:“藝術教育并不等同于美育”,“美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也正因此,很多家長給學生報培訓班時很迷茫,不知道學什么好。這直接導致從幼兒園、小學到中學學生上培訓班,學習藝術、音樂、舞蹈繪畫,淪為一種功利性的學習。
就像上世紀80年代廣為流傳的那句話:“學遍數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爆F在家長讓孩子學習藝術,很多都是為了讓孩子多掌握一門生存技能。
為此,2019年7月27日,重慶龍湖時代天街D館,由同遠攝影集團和《家人》雜志聯合舉辦的第五屆“728親子節”,邀請來自教育學、心理學、哲學、美術設計領域的三位專家,分別從心理學、哲學、藝術設計三個維度,圍繞孩子的美學教育做了精彩的現場討論,談了家長最關心的幾個問題:
1、美學教育缺失的現狀和對孩子的影響?
2、美學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有什么幫助?
3、如何對孩子進行美學教育?
心理學博士、西南大學美學和美育博導,中國美育學會美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高師美高教育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心理學會教學心理專委會委員。
四川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四川大學通識教育專家組成員,長期講授全校公選課《西方藝術哲學》,負責《愛,美與死亡:跨學科視野中的生命議題》金課,組織十位不同學科專家共同授課。
陳瀅竹四川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副教授,專長為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文化創意與品牌衍生、插畫設計與實踐延展),曾獲四川美院優秀教學成果獎、四川美院“教學之星”等多項榮譽。
美無處不在,但是我們并不一定具有發現美的眼光和心理。如何去發現美的東西,確實需要教育才能夠得到。
目前中國人審美能力和美學教育相對較弱。因為一直以來,我們的應試教育都以升學為中心,除了升學其他都不太重視。認為“美”又不能吃,又不能穿,也看不見,它不實在,所以家庭和學校教育都不夠重視,因為它不在升學指標里面。
但是,隨著物質生活的發展,我們每個人都向往美好生活。而這種感覺需要審美教育,也就是說需要提高你的精神世界才能達成。
過去,學校的審美教育是一個空白,現在正在扭轉。有了社會各界的參與,再加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美學教育就可以擰成一股力量,建成具有中國特色家庭和社會有機連成一體的中國美學教育體系。這是2015年國家關于家庭教育的發展目標。這非常重要。
就現在很熱門的話題“垃圾分類”來說,也是一種美的創造活動。垃圾本來是丑的,又臭又臟。我去過西藏很多次了,布達拉宮很美,但你進去就感覺很臭,就是因為它的垃圾。
布達拉宮自從建廟以來所有垃圾都放在下面,如何能夠把這樣又臭又臟的一個東西凈化,不是用化學東西撒在上面,而是用心靈凈化它們,我覺得非常有意義。
現在很多公共空間,比如機場、社區都組織了撿垃圾活動,有很多家長愿意帶著孩子參與進來。
當孩子用他們的巧手把垃圾分類,不僅凈化了環境,更重要的是心靈得到凈化,把丑的東西變成了美的東西,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美好了。這其實就是一種美學教育的過程。
我從小學畫畫,在書香門第的家庭長大,受到父母的熏陶,環境的滋養,我一直也是在美育這條路上。到了四川美院任教以后,也一直在美術教育系從事設計教育教學這個專業。
我想借用一些名人的話來告訴大家,美學教育的缺失到底有多嚴重。
第一個是徐悲鴻的兒子,徐慶平。
他說:“一個偉大的民族一定是一個懂得審美的民族,如果一個人不懂得審美,就是一個有缺陷的人,藝術教育將使一國國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高于他國,那么我們現在都在講競爭,我們在財力上我覺得這個是可以做到的,提高多少GDP,但是真正競爭是審美力?!?/p>
著名的美學家張世英老師說:“人生有四種境界,預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審美境界,那么最高的就是審美。對美的麻木,對實用性的追求,美學教育的缺乏,使我們喪失了審美能力,當代社會的美學這個美盲的情況,正在毀掉三代人?!蔽矣X得是一個非??膳碌暮粲?。
著名的美學大家木心說:“沒有審美力,是絕癥,知識也解救不了,我可以有文化,有知識,但并不代表我們擁有審美的素養?!?/p>
馬云說了一句話,更加觸目驚心。他說:“未來孩子不懂藝術,就沒飯吃?!彼倪@句話雖然很簡單,但是卻非常有力量,因為未來是人工智能的時代,機器可以替代很多的工種,人們要失業,但只有一種職業永遠不會喪失,那就是具有創造力的職業,具有審美素養的職業,因為那個是人工智能所替代不了的。
我看過一篇文章,《為什么中國人很少去逛美術館?》,文中提到,從意大利到西班牙、到法國,除了著名的巴黎盧浮宮外,其他世界著名的美術館、畫廊、藝術空間都很少有中國游客的身影;而更諷刺的是,在奢侈品打折村里,90%是中國游客。
這就是審美力的缺失。為什么中國有大款,有富豪,卻沒有貴族呢?因為貴族不僅是物質的的富有,更多是精神上的審美,也就是高級感。
審美力影響三代人,這個是非常值得我們深思的。
現在很多家長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帶孩子去報很多藝術培訓班,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但還不夠。
不夠的是什么呢?主要是不夠專業,因為如果缺乏專業的引導,有些時候,可能會適得其反。從專業的角度來說,上培訓班對孩子到底起到怎么樣一種良性的引導,對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有沒有得到一個恰當的回報?我覺得需要探討一下。
把孩子送到補習班,或者繪畫班,那種模式真的能培養人的審美力?如果只是為了獲得證書,有一個憑證,得到一個敲門磚,而沒有變成真正內在的提升。那相當于又增加一門課程,又是應試教育,這是美學缺失一個很殘酷的現狀。
一直以來,不管從學校、家庭或者社會,一直到大學教育,都存在美學教育的缺失。從學校建筑到學校課程都是如此。但是,現在學校已經行動起來了。
四川大學,目前已經開設了中華文化系列課程,這個課程包括了文學、哲學、歷史,前年又增加了一門“中華文化藝術課”,這個很難得,也代表了一種進步,之前一直強調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的文學很重要,但是發現中國的藝術一點都不比西方藝術更差,只是我們沒有重視,也沒有進行好好的教育。
剛才陳老師說很多中國人不愿意去看藝術館,因為學生去了覺得現代藝術很“丑”,沒什么好看的。
她說的“丑”是兩個含義:
第一是直觀印象和刻板印象當中美的事物不一樣;
第二是不知道怎么看待那個事物的美。比如現代油畫,不知道文化變遷的過程,不知道表達方式的變化,就沒辦法感受它的美,就看不懂。
我們美的缺失的現狀很普遍,處處都可以發現。現在現狀稍微好一點,包括美術、音樂這種審美,都有提升,我覺得這是很好的體驗。
我覺得弄清美學的重要性,首先要理解四個概念,簡單來講。
第一,什么叫“美”?美是古今中外,從古希臘一直到現在,給它定義的很多,我歸納為和諧。和諧是一個體系當中,所有東西可以有機整合起來。而且這個有機整合,要產生一種效益,并且令人感到身心愉悅。
第二,什么是“美學”?美學就是研究美的規律和本質。
第三,什么叫“美育”?美育就是用美的本質和它的規律去教育學生,并且用各種美的形式教育他。
第四,什么叫“藝術教育”?藝術教育是美育和審美的積淀。藝術的靈魂是美,藝術應和美緊緊地結合在一起,如果脫離了,就是一個技術教育。有的孩子鋼琴考到了十級,卻只是掌握了技能,有的孩子雖然只考到了二級,卻能讓人從中感受到美感。
理解了這四個概念,就能看出來,美育對兒童成長,特別是審美力這種核心競爭力的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幫助。
首先,美學是預防抑郁癥最好的正能量。中國現在的抑郁癥很普遍,從小學到中學,十幾歲的小孩就有了抑郁癥,而通過美學教育,培養孩子的審美力,就可以重新激活孩子的生命力,讓他在平凡生活里,發現不尋常的生活,找到生活的意義,充滿正能量。
第二,美學是未來人工智能時代留給孩子的一片凈土。人工智能發展得很快,可以代替人做很多事。但是機器永遠不能替代人的是美感,不是它做不到,而是人類不讓它做到,這個空間是留給我們人類的,永遠。所以,我經常給學生們說,以后你們出去就是國家的頂梁柱,你的所有技術唯一就是不能讓機器侵犯人性和美感。
第三,美學可以提升孩子的審美素養。審美是最深刻的教育,我們的孩子很缺乏。而美學教育可以讓他們獲得這種素養。
美學教育對孩子有怎樣的幫助?我給大家一起分享一個案例。
我前幾年到日本考察,參觀了日本從幼兒園到高中的一個美術大展,非常震撼。我在里面待了整整一天。里面展出的作品,全部都是用環保的塑料盒做的,有日本的傳統繩編、精致的木盒,還有素描、木雕、漆畫,這些既傳統又有創造性的作品,充滿了日本的本土文化氣息。
而這些鋪天蓋地的作品,都是各個年齡段的學生在美術課上所呈現出來的一種狀態。沒有好壞,沒有評獎,所以每個孩子都在享受,他的“享受”,又呈現在作品里面,我覺得這點是特別好的。
因為沒有比賽、評獎,所以孩子能夠靜下心來,觀察這個社會,觀察自然,觀察人,觀察自我內心,然后再用這樣無拘無束的作品去表達他們的心靈。
如果這個孩子不觀察生活,他怎么去做這樣的作品?這樣的孩子從小就心靈手巧,不管他長大以后做什么職業,他真的就是能夠去表達自己內心的東西,他真的不會感到孤單。因為一個有美學素養的人,是不會孤獨的。
這是日本美術教育的領先之處,他們走了前面。不僅僅是日本,包括德國、法國、美國,他們在美學教育這塊,都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也有很多很多的案例。
而國內總是用考級來評價孩子,仍然是應試教育體制的一些問題,我真的希望孩子能夠在這個過程中感到快樂,感受到真正的收獲,而不是為了一張考級證書。
我從小就學畫畫,但是我從來沒有考過級,我小孩現在也是從來不參加。
美學教育可以培養孩子的審美力,提升孩子的綜合呼吁,也需要父母轉變意識。素養,讓孩子成為一個更豐滿,更全面的人。
今年,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對高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
未來孩子們,一定要參加美術考試、音樂考試,就像體育考試一樣。這不是為了讓你獲得敲門磚,而是為了倒逼孩子綜合素質的提升,真的讓這個人成為一個更豐滿,更全面的人。
學校教育有一定的局限性,學校的課程都是國家規定開設的,但只是開設,具體怎么教?很多老師也都不知道。
很多從美院出來的學生,嚴重缺乏審美教育,他們只能按照一些標準的格式來學習。因此需要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來拉動,來輔助學校教育。
社會教育可以更充分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因為他可以不受限制。學生在這里找得到他另一種發揮的空間,不要局限他,稍微加以引導他。
家庭教育是社會教育的重要補充,怎么進行審美教育,家長也要真正地重視起來,參與進來。
總之,各有各的功能。重要的是發揮自己的長處,把幾大板塊有機形成一體。
如何進行美學教育?我給大學生上的第一節課,首先就是觀察,向生活學習,向自然學習,不要他們畫,而讓他們出去拍,發現生活里邊美的東西,和充滿構成感的東西。
學生就是拿著手機走出校園,走到任何地方去拍,去發現。因為我覺得,藝術是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他們去拍了以后,帶回了很多的片子。
學生們對這樣上課,也覺得非常有興趣,因為他們之前從來沒有像這樣過。
學生為什么會這么做?我會教給他們觀察的思維和角度,不僅是對美院的學生,我們每個人如果要從事這樣的美育和提高自己的美學修養,首先還是要去做到觀察。有幾種方法分享給大家:
●眼睛看世界,看到的是外在的、寫實的、整體的;
●微觀看世界,看到的是內在的、局部的、放大的,就像通過顯微鏡看一樣。
●宏觀看世界,是從高處看,看的是空間。
●結構看世界,是組合的、規律的、秩序的,這里面會找到很多的構成關系。
●時間看世界,是流動、變動的,能看到故事。
●想象看世界,是解構的、綜合的、混搭的,這個就是天馬行空了。
這幾種觀察世界的方法,是孩子學習“觀察”的一個非常具體的方法。作為家長,你也可以試一試,用這樣的方法教孩子,告訴孩子該怎么看世界。
日本有一個王牌電視節目《啊,設計》,這是日本連續做了七年的一個美育方面的王牌節目,可以說全日本半壁江山的設計大師都擔當過這個節目的設計總監,由他們給小孩講什么是設計,用小孩子能看懂、聽懂的語言,給他們講生活里面需要哪些設計?怎么看待生活里的這些細節。孩子很接受。
由此可見日本從政府到社會、學校,對整個美學教育的一種重視程度,他們投入了相當多的人力物力財力,讓他們孩子從小就能在設計這樣的氛圍里面成長。我們國內孩子沒有這樣的福利。
我有一種沖動,特別想做小學生設計教育義務課。因為給大學生做有的時候晚了,如果從小在設計方面進行教育,會讓他們的未來更加有創造性,判斷力。
但是我有時候真是覺得有心無力,需要社會更多的美學教育可以培養孩子的審美力,提升孩子的綜合呼吁,也需要父母轉變意識。
美育或者說藝術教育從兒童到社會,無處不在,我們不要小看這種精神生活,這是小孩都可以擁有,而不是只有專家學者才可以擁有。
怎樣對孩子進行美學教育?我覺得要用社會的美育和家庭美育來引領學校教育,甚至可以影響到學校教育,不一定非要教,而是在社會當中影響,讓他們看到,學校應該往什么方向改變。
兒童的成長會給我們最強的一種生命力,包括小草小花都可以給我們一種生命力的象征。
一個小朋友在研究一個螞蟻洞,琢磨了一個下午,他可以研究,究竟螞蟻觸角之間是怎么交流的?它們是怎么搬運東西的?發現兒童的美,讓兒童發現美,也是一種生命教育、審美教育。
怎么理解生命?各個學科給出的視角不一樣,從美的角度肯定生命,以及從生命的角度看待生命的美,這是美學教育當中最重要的內容。
還有就是意義教育,很多學生都抑郁了,為什么呢?因為他覺得老師除了想讓我們賺錢,沒有講任何東西,我不是生下來就要去賺錢的。意義教育貫穿其中的話,這個孩子邊爬山攝影還能鍛煉身體,同時還發現美,看到美的設計理念,又能夠給他意義感,整個生命就豐富了。
如果從小能夠由這么一種生命開始,將來積淀起來不得了,未來中國人的孩子真的是有希望,我們是愿意生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