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祖春
一位20歲的女白領,右大腿上突然長了一個腫塊,開始約1厘米大小,逐漸增大,無疼痛,未引起重視,2月后發現增大到2.5厘米左右,在某醫院門診于局麻下行右大腿腫塊切除術,術后未行病理檢查,即告知家屬該腫塊為“良性”。一年后,原手術部位再發腫塊,無疼痛,大小約5厘米,至原醫院就診,經針細活檢為滑膜肉瘤,這才恍然大悟,原來身上的腫塊是一種惡性的軟組織肉瘤。
軟組織是相對于“硬組織”(骨和軟骨)而言的,可以理解成人骨架外覆蓋的“筋、皮、肉”,它包括纖維、脂肪、肌肉、滑膜等間葉組織。來源于這些軟組織的腫瘤,醫學上叫做軟組織腫瘤,皮膚上的軟組織腫塊,俗稱“疙瘩”。
軟組織腫瘤分為良性和惡性,惡性的軟組織腫瘤稱為肉瘤,它與胃黏膜、食管黏膜等上皮組織所長的腫瘤有所區別,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稱為癌。軟組織腫瘤的發病率不高,約占全部腫瘤的1%左右,但它大概有50多種亞型。
常見的軟組織良性腫瘤有脂肪瘤、皮脂腺囊腫、血管瘤和皮下纖維瘤等。
1.脂肪瘤 皮下脂肪瘤是常見的皮膚病灶,由正常脂肪細胞集積而成,占軟組織良性腫瘤的80%左右,常發于皮下,也可發生在內臟等深部組織。一般常見于頭、頸、肩部以及背部的皮下脂肪層,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但40~60歲多見。根據數量可分為孤立性脂肪瘤和多發性脂肪瘤(單個的稱為孤立性脂肪瘤,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稱為多發性脂肪瘤)。
2.皮脂腺囊腫 俗稱“粉瘤”,主要因皮脂腺排泄管阻塞引起,囊內有白色豆渣樣分泌物,有異味,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但以青壯年多見。好發于頭面、頸項和胸背部。一般突出于皮膚表面,無自覺癥狀,如伴發感染則出現紅腫、疼痛、化膿癥狀。
3.血管瘤 先天性良性腫瘤,或稱為血管畸形,由胚胎期間成血管細胞增生而形成,多見于嬰兒出生時或出生后不久。好發于口腔頜面部,約占全身血管瘤的60%,其次是軀干(25%)和四肢(15%),女性多見,男女比例約為1∶3~1∶4。常見者有兩個類型:一是毛細血管型血管瘤,平坦或稍隆起,俗稱“紅記”,一般不需處理;二是海綿狀血管瘤,由一團粗大壁薄的血管組成,容易破潰,出血不止,應及時切除。
4.皮下纖維瘤 該腫瘤可發生在身體任何部位的大肌肉,以腹壁的腹直肌及其鄰近肌肉的腱膜最為常見,好發于妊娠期和妊娠后期。腹壁外者多見于男性,好發于肩胛部、股部和臀部,較小、質硬、光滑。發病年齡多在30~50歲,兒童和青少年也不少見。
惡性的軟組織肉瘤,為一類少見惡性腫瘤,以四肢和軀干體壁多見,肢體的近端比遠端多見,即大腿較小腿多見,上臂較前臂多見,最常見的表現是進行性增大的腫塊,往往伴有疼痛,可發生靜息痛(即在靜止時疼痛)和夜間痛。發生在關節周圍的軟組織肉瘤可引起關節的畸形和功能障礙,發生在腹膜后的軟組織肉瘤可引起腸梗阻和輸尿管梗阻癥狀,如果已經發生肺轉移則有胸痛、咯血等癥狀。軟組織肉瘤往往位置較深,用手感觸腫物時邊界不清,活動度差,與周圍組織粘連。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觀察腫塊是否為惡性?主要有以下6點:①腫塊較大;②生長較快且有一直生長趨勢;③局部皮溫高,可見皮膚表面靜脈擴張;④疼痛逐漸加重;⑤腫塊近期發生明顯變化,如潰破、突然生長較快等;⑥出現相應功能障礙。
對于良性單發性脂肪瘤,較小時可以觀察,大于3~5厘米,可以考慮手術切除。對于多發性脂肪瘤,一般不推薦手術治療,建議低脂飲食,加強鍛煉,注意勞逸結合。對于皮脂腺囊腫,建議手術切除,否則易逐漸增大及增加感染機會,若伴發感染,需消炎后再手術。對于血管瘤,治療方法較多,應根據年齡、類型、部位和深淺等因素而選擇治療方案。
當懷疑腫塊為惡性時,建議到專科醫院進行診治。由于軟組織腫瘤種類繁多,生物學特性復雜,加上發病率較低,非專科醫院醫生治療經驗較少,局部復發率高,建議到有一定規模的大醫院進行規范的外科治療。
1.影像學檢查。超聲、CT、磁共振以及PETCT,都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另外,對于切除的軟組織腫瘤,需進行病理化驗,以明確診斷。
2.活檢。具體有2種方式,即針細活檢和切除活檢。針細活檢,優點是時間較快,缺點是準確率不如切除活檢高,大概85%左右,若是腫塊位置比較深,還要在CT或者B超的引導下進行穿刺。切檢的優點是準確率較高,缺點是要手術,且時間比較長。
3.盡早治療。治療以手術為主,輔以化療、放療、靶向治療和生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