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宗宗
人和自然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在社會發展進程中,人們不斷從自然環境中獲取資源,改變自然地理環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的不斷增加,人們從自然中獲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自然資源的再生速度,從而產生一系列的環境問題: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水污染對社會生產生活影響較大,制約社會經濟發展,影響人們的生活環境。我國通過行政、民事、刑事等法律來規范和引導人們的行為,使大眾正視水污染的嚴重性,積極地防止和治理水污染。本文通過分析水污染現狀,通過3個法律案例,討論水污染在不同法律體系下公眾的法律誤區。
一、水污染的現狀及山西水污染的現狀
根據世界水論壇提供的聯合國水資源世界評估報告顯示,全世界每天約有數百萬噸垃圾倒進河流、湖泊和小溪,每升廢水會污染8L淡水;所有流經亞洲城市的河流均被污染;美國40%的水資源流域被加工食品廢料、金屬、肥料和殺蟲劑污染;歐洲55條河流中僅有5條水質勉強能用。
在中國,水污染問題同樣很嚴重。46.5%的河長受到污染,水質只達到四五類;10.6%的河長嚴重污染,水質為超五類,水體已喪失使用價值;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嚴重。水污染正從東部向西部發展,從支流向干流延伸,從城市向農村蔓延,從地表向地下滲透,從區域向流域擴散。
山西作為全國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水污染形勢異常嚴峻。全省96條河流斷面中,水質優良的斷面僅46個,占總數的47.9%。其中,省內最大的河流——汾河,水量不斷減少,部分河段河水黑臭,而沿河的企業將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中是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
二、我國對于水污染法律體系的建立
水污染作為環境污染的一種,在1979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已經被明確提及。1984年,為防治水污染,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并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此后,《水污染防治法》又經過2008年、2017年兩次修訂,使水污染防治在行政手段上做到了有法可依。
在民法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明確規定了對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應當進行賠償,并將舉證責任倒置,增加了侵權人的舉證責任,增大了侵權人的訴訟風險,從而使侵權人時刻關注自己的行為,避免因侵權行為對他人造成損失。201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公布實施,其中的一大亮點就是將環境公益訴訟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將環境侵權上升至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高度,使程序正義伴隨著民間環境維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用第六章第六節整節的篇幅規定了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的情形,使因違規污染環境造成嚴重后果的行為能夠用最嚴厲的手段進行制裁。
國家通過制定行政、民事、刑事法律規范水污染行為的同時,國務院也針對水污染出臺了水污染防治的細則,環保總局制定了《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農田灌溉水質標準》《污水綜合排放標準》等數個國家標準,使水污染防治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公眾對水污染案件的法律誤區
盡管國家制定了如此多的法律、行政法規、標準來引導大眾防治水污染,但仍有許多人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行為而觸犯法律。筆者通過以下3個案例分析公眾對水污染的誤區及因誤區可能造成的后果。
案例一:通過滲坑違法排放餐具清洗廢水案。
2017年5月,北京市平谷區環保局對轄區某餐具消毒公司進行執法檢查,發現該公司將洗碗等生產廢水直接排放到廠區內東南側一無防滲措施的土坑內。經檢測,廢水中污染物嚴重超標。平谷區環保局依法對該單位進行處罰,并將此案件移送至公安部門,公安部門依法對該單位相關責任人予以行政拘留。
在本案中,餐具公司將廢水通過滲坑的方式排放,其負責人的行為因觸犯《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六十三條三項之規定會被處罰十日至十五日的拘留。而廢水長期通過滲坑的方式排放,使污染物隨水不斷滲入地下的含水層,造成地下水污染,污染后的地下水又會被人們利用,進而危害到人的身體健康。
案例二:中華環保聯合會訴宜春市中安實業有限公司等水污染公益訴訟案。
2018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環境污染典型案例中,中華環保聯合會訴宜春市中安實業有限公司等水污染公益訴訟案顯的格外引人注目。被告中安公司通過私設暗管的方式偷排重金屬污染物直接導致袁河和仙女湖流域特別重大環境突發事件,系直接的污染者。中安公司從事非法經營危險廢物的資金來源于珊田公司,龍天勇公司、博凱公司、沿江公司則分別向中安公司非法提供危險廢物,均應當按照其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法院最終判決各被告承擔清除污染及環境應急處置費用、生態環境修復費用、生態環境修復期間服務功能的損失、監測費用等損失合計41207354元,如此巨額的賠償在一般民事侵權案件中實屬罕見。同時也說明對環境造成污染的事件,并不是沒有具體的被侵權人便無法追究侵權人的責任,公益組織是可以提起公益訴訟追究侵權人的責任的。
案例三: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紫金山金銅礦重大環境污染事故案。
自2006年10月起,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紫金山金銅礦(以下簡稱“紫金山金銅礦”)所屬的銅礦濕法廠清污分流涵洞存在嚴重的滲漏問題,并在2010年7月3日、2010年7月16日發生重大環境污染事故,造成汀江水體污染和養殖魚類大量死亡,經鑒定,僅魚類損失就達人民幣2220.6萬元。后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人民法院一審判決、龍巖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裁定:以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判處被告單位紫金山金銅礦罰金人民幣三千萬元,并判處了相關自然人三年以上的刑期。在本案中,由于發生污染事故,造成了水體的污染,已經妨害到社會的公共管理秩序。人民法院對危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處以刑事的處罰,是對環境保護的重視。
通過上述案例可知,不正確甚至是惡意的生活行為和工業行為都能造成水體的污染,這便是水污染原因中的生活污染和工業污染。而與生活污染和工業污染一樣會引起水污染的原因還有農村面源污染,土地的大量施肥、農作物的大量用藥、畜禽養殖會產生大量的氮、磷、鉀等元素,在將含有這些元素的物質作用于土壤中時,元素的被利用率極低,大部分元素會在降雨時隨波逐流,最終匯入江河湖海或者滲入地下水,從而造成水污染。
造成水污染的原因可以分為上述的城市生活污染、工業污染和農村面源污染,但究其主觀原因,還是大眾對水污染持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認為自己的行為不會觸及到法律問題。通過筆者的分析,任何心存僥幸的行為都可能將水體污染進而觸及到法律。所以,政府應當正確引導大眾認識水污染的嚴重性,加強地方人大環境保護立法的力度,針對地域特征制定出切實可行且具有地方特色的法規,并且加大執法力度,讓大眾真正認識到自己行為中的誤區并加以改正,將水污染的防治落到實地,使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
(作者單位:山西達道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