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陽 董純蕾
1??從農田走上藥學路
金國章或許自己也不曾想過,會這樣走上藥學之路。他出生于浙江永康前渡金村,七八歲時就學會了踏水車,成了祖父的務農小幫手。初中畢業后,一場持續數月的副傷寒突如其來,令他高燒七天七夜不退,甚至一度昏迷不醒。父親曾請來中醫診治,孰料卻加重了病情。可正是這次死里逃生的經歷,讓金國章對中醫藥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研究中藥,治病救人”的種子牢牢埋在了他的心底。高中畢業時,老師“科學報國”的贈言更堅定了他的信念。
那年,他在高考志愿表里劃去了曾經心儀的農業機械化專業,選擇了更感興趣的藥學。藥學在當時是一門新興學科,被寄予無限期望。盡管教職人員和實驗設備都不齊全,但浙江大學五年緊張而高強度的學習,開拓了金國章的學術視野,也為他的藥理學追夢之旅做好了理論準備。
大學畢業后,金國章分配到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工作。由于新中國要發展科學事業,藥物所正在創建藥理學實驗室,亟需科研人員。金國章成為剛從美國回來報效祖國的丁光生教授的第一位助手。丁光生教授在上海藥物所創建了藥理學科,引領金國章邁進了藥理學研究大門。1956年,在留蘇歸國的胥彬教授指導下,金國章承擔著名鎮痛中藥延胡索有效組分的藥理學研究任務,從此步入神經藥理學的研究領域。
2??奮力跑好前輩的“接力棒”
延胡索是什么?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便有闡述:味苦微辛,專治一身上下諸痛,妙不可言。金國章常說,在延胡索研究中,如果說李時珍是執棒起跑的第一人,那么趙承嘏先生是接力第二棒的人,自己只是站在兩位巨人肩上,要奮力跑好“第三棒”。
以前,人們在用中草藥防治疾病時,或用水煎、酒浸,或做成丸、散、膏等各種劑型。然而,它們的有效成分究竟是什么,卻始終是個問號。中科院上海藥物所首任所長趙承嘏院士在極其艱難的工作條件下,系統分純了延胡索的十多種生物堿,以甲、乙、丙等命名,還確定了其化學特性和結構。在戰火紛飛的歲月里,他將這些珍貴的生物堿精心保存,使得金國章對“延胡索乙素”的研究成為可能。
經過8年多艱苦卓絕的精心研究,金國章和胥彬教授闡明了l-THP是中藥延胡索鎮痛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又找到新的藥源羅通定,均被臨床驗證所確認。l-THP研究成果被譽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成功的第一個神經系統藥物,也是科學整理中藥取得成功的一個范例。后成為新藥,列入國家藥典,載入多版藥理學教本中,沿用至今。
這項成果也被納入建國十周年國慶獻禮項目。1959年10月1日,金國章作為上海市科技界代表之一,在天安門觀禮臺觀看了國慶十周年閱兵式。此事,令他終生自豪。“時隔半個多世紀之后,每每談起這次精神嘉獎,金先生總是難以抑制激動之情。”上海藥物所所長蔣華良院士回憶。
3??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左旋延胡乙素(l-THP)獲批成為鎮痛新藥后,該藥的新穎作用仍然縈繞在金國章的心頭。金國章先生通過大量的大鼠、犬和猴的動物實驗,發現它不是抗炎鎮痛藥;不同于嗎啡鎮痛,無成癮性;有助眠作用,但不是催眠藥;最終確定l-THP具有明顯的“安定作用”,這超越了中醫藥文獻所有記載,也超越麻醉性鎮痛劑嗎啡的藥理作用范疇,其實質又是什么?
“藥物作用機制的指導作用,往往會超過具體藥物,影響面更大,時間更持久,作用意義更深遠。”困惑中,時任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藥理學科學術委員的張昌紹的一席話,讓金國章如飲醍醐。在日后工作中,這個科學哲理也讓他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科研工作理念——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1978年,“科學的春天”到來。經過慎重權衡,金國章決定回歸研究l-THP的安定作用機制,他順利地證明了l-THP安定作用的實質就是多巴胺受體阻滯劑的作用。l-THP的多巴胺受體阻滯作用對科學整理中藥延胡索的神經藥理,具有關鍵性的意義。“中藥科學研究的核心是明確有效組分的化學結構。左旋延胡乙素具備了明確的結構與功能的構效關系,這為上海藥物所現在的多個臨床獲批的新藥提供了最有價值的先導化合物,奠定了理論基礎。”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研究員李揚介紹。
以l-THP的作用為源頭,金國章與藥物化學家嵇汝運、陳凱先、蔣華良院士合作,開展構效關系研究,成功地開拓了四氫原小檗堿同類物作用于多巴胺受體的研究領域。
更有意義的是,從中發現左旋千金藤啶堿(l-SDP)對多巴胺受體既有激動又有阻滯的新型藥理作用。對于這一特定試驗條件下的偶然發現,金國章敏銳地意識到意義不凡。又經過7年深入不懈的研究,他明確了l-SDP對多巴胺D2受體是阻滯作用,但是對D1受體的激動作用需要受體超敏的情況下,才能表現出藥效。這是在國際上的首次發現,且超出了當時主流觀點的范疇,直到20多年后人們才真正理解了金國章的先見之明。
金先生在1987年正式明確了l-SPD的“兼容作用”,1997年又提出了“匹配治療”的觀點。然而,當年學術界和制藥界相信“單靶點、高親和”的策略,很少有人敢于認可和接受“匹配治療”的觀點。實際上,在隨后的十多年里,科學家們陸續發現療效好的的神經系統藥物往往具有多靶點的特征。最近六年來,美國FDA陸續上市的抗精神分裂藥物,也都是多靶點的藥物,基本符合金先生提出的“匹配治療”觀點。事實證明,金國章提前20多年為抗精神分裂癥指出了“匹配治療”的開創性研究方向,可謂“大智大勇”。
更難能可貴的,日后的研究進一步說明,“匹配治療”的思路不僅針對抗精神分裂癥,對抗抑郁焦慮及抗帕金森氏癥的研究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已成當今新藥研發的重要指導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