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厚民 柴俊杰
“九曲黃河十八彎,神牛開河到偏關,明燈一亮受驚嚇,轉身犁出個老牛灣。”作為黃河入晉的第一縣,偏關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山西省十大深度貧困縣之一。近年來,偏關縣立足實際,合理布局,大力推進扶貧增收產業,確保貧困戶穩定增收,如期脫貧。
產業布局因地制宜
歲末年初,偏關縣天峰坪鎮小蒜溝村的66戶貧困戶166名貧困人口每人分到500元的年底分紅,這筆錢來自該村綠益養殖專業合作社。
小蒜溝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胡建軍告訴筆者:2016年,小蒜溝村支村兩委結合本村實際,經過反復考察、商議,最終通過村民同意,把投入相對較小、風險相對較低的蛋雞養殖作為全村發展的第一項產業。在縣、鎮的大力支持下,投資63萬元的扶貧養雞場于2017年底順利投產運行。養雞場采取村委監管、合作社負責經營、全體貧困戶享受分紅的運行模式,是偏關縣養殖規模最大的自動化養雞場,雞存欄數達到一萬余只,目前已經成為該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
在偏關縣脫貧攻堅的產業布局藍圖中,小蒜溝村的蛋雞養殖屬于“規模健康養殖產業”的一部分。
據偏關縣農委主任劉文斐介紹,為破解傳統養殖“小、散、低”困局,偏關縣出臺新發展1000戶大畜養殖戶、1000戶養羊戶、1000戶養豬戶、1000戶養雞戶的“四個一”畜牧業扶貧舉措,以扶貧農牧專業合作社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規模健康養殖產業。
同時,在特色種植增收產業布局上,該縣以益生元、宏鉅大磨坊等加工收購企業為龍頭,簽訂特色種植增收訂單,建設以關河、縣川河無公害“裕佳牌”脫毒鮮食馬鈴薯面積1萬畝,以南堡子“恒堡余”為主的優質莜麥面積0.5萬畝,以南北兩山為主的滲水降解地膜覆蓋谷子面積5萬畝,以關河為主的地膜覆蓋小黑豆面積1萬畝,以黃河沿線為主的地膜覆蓋谷子品質提升面積3萬畝,以東山、南山為主的地道中藥材面積0.5萬畝,以天峰坪為主的優質高粱面積0.1萬畝。共在全縣發展特色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貧困戶戶均10畝。
產業發展政策到位
在地處高寒地帶的偏關縣,新關鎮高家上石會村是全縣少數幾個能夠種植水果的村子之一。去年春天,該村抓住縣里大力支持發展產業的機遇,推廣種植梨樹1000畝、桃樹300畝、葡萄200畝,并從山東引進水果新品種,成立專業合作社,實現了“人人種果樹、家家有果園”的目標,成為該縣名副其實的“水果村”。
此外,為了推動“四個一”規模健康養殖產業發展,偏關縣制定“養驢牛每頭補3000元、養母羊每只補600元,養豬每頭補750元,養雞每只補30元”的畜牧業補助辦法,通過引龍頭、建基地、聯農戶,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科學化發展。
在發展特色種植增收產業方面,為了消除貧困戶擔心因天災造成農作物減產和因市場波動造成增產不增收的顧慮,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2018年,在認真落實為貧困戶免除玉米、馬鈴薯自然災害個人保險繳費102萬元的基礎上,偏關縣脫貧攻堅領導小組還出臺了谷子保險特惠政策,即由縣財產保險公司為谷子產業提供收購價保險,張雜3號谷子保底價1.4元,張雜13號谷子保底價1.5元,共繳納350.84萬元保險費,為全縣貧困戶增收提供了保障,此舉屬忻州市首創。
在偏關縣,有一項“實現了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全覆蓋”的“光伏扶貧產業”。“這項產業能夠在全省率先走出‘集中式共用‘聯合式同用‘分布式戶級三種模式發展光伏扶貧產業,同樣得益于縣里政策的強有力支持。”項目所在地天峰坪鎮鎮長李彥明說。
產業壯大群策群力
陳家營鄉樺林溝村村民楊永富在2017年成立農牧業發展有限公司,將公司經營范圍擴大到全縣10個鄉鎮233個自然村,選擇具有一定產業基礎、致富愿望強烈的2000戶5000名農民加入“公司+合作社+農戶”運營模式,公司給養殖農民提供優質種羊、技術培訓與服務、統一購買種羊保險、統一回收羔羊與銷售,農戶利用自身勞動與自家農副產品作為粗飼料優勢,進行養羊生產。公司還定期收購農戶羊糞并統一發酵生產,然后再免費分發給農戶,進行有機雜糧種植。在公司的帶領下,全縣5000多名農戶走上了致富路。
在偏關縣“堅決打贏全縣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中,涌現出了很多像楊永富一樣的產業帶頭人,山西益生元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千厚就是其中之一。
成立于2007年的益生元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充分利用黃河老牛灣、護寧寺一帶旱地良田、以及無污染的生態環境,以“公司+基地+農戶+品牌”的產業化經營模式,發展小米綠色種植1.7萬余畝,生產出富硒小米、紅皮谷小米等小米系列品種,小米苦蕎陳醋系列產品,小米陳醋漬黑豆系列產品,雜糧石磨面系列產品等。現在,益生元生物科技公司擁有完善的化驗檢驗設備,建立了嚴謹的質量管理體系,開發出了不同規格、不同酸度的小米陳醋系列產品。目前產品線下主要銷往呼和浩特、鄭州、南京、廣州、成都等地,并先后與“北京老農部落”“蘇寧易購”等電商平臺合作在網上銷售。
劉文斐告訴筆者,推動全縣扶貧產業發展的眾多力量中,扶貧干部的作用不可忽視。
據胡建軍介紹,小蒜溝村的脫貧產業除了規模養雞外,還先后成立了造林、養殖、農牧三個合作社,率先完成了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注冊登記,通過電子商務渠道上市銷售包括小米、雜糧面、羊肉等在內的“品味山村”系列特色農副產品,已初步形成了以村級光伏電站收益和合作社經營為主要收入來源,以股份制為基礎覆蓋全體貧困人口的利益聯結機制。而村里的產業能在兩年內得以快速發展,是和第一書記陳磊的努力分不開的。
縣、鄉、村三級干部殫精竭慮、協調作戰,農村帶頭人、企業家、扶貧干部“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使得偏關縣的扶貧增收產業在發展中不斷壯大,為全縣打贏脫貧攻堅戰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