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設計實驗,學生通過投影儀投影觀察實驗現象,根據培養皿中四氯化碳液面上的有色水滴和水層上面有色植物油滴是否跟隨帶電玻璃棒運動,驗證了水和植物油的極性,使“極性”這一抽象的概念直觀形象化,促進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關鍵詞:分子極性;實驗探究;直觀形象
文章編號:1008-0546( 2019)08-0097-01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doi: 10.3969/j.issn.1008-0546.2019.08.032
人教版教材中沒有驗證分子極性的演示實驗,文獻上也未曾報道過分子極性的驗證實驗,而“分子極性”這一概念很抽象且難于理解。筆者通過設計實驗,用直觀明顯的實驗現象,證實了水分子帶電而植物油分子不帶電。從而將“極性”理解為“電性”,化難為易,促進了學生對“分子極性”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具體做法如下:
取一直徑為9.5cm的培養皿,注入40mL四氯化碳液體,用膠頭滴管滴入一滴經藍黑色墨水染色的水滴,扁圓形的藍色水滴漂浮在四氯化碳液面上方,將經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在藍色水滴的正上方移動,發現水滴能迅速跟隨玻璃棒的運動方向一起運動。經多次實驗探究,對蒸餾水染色所用的墨水必須是水溶性墨水,不能用白板筆或記號筆墨水,這兩種墨水中的黑色顆粒易從水中沉降至四氯化碳中。將水滴染成藍色,是因為水滴和四氯化碳液體均為無色,投影時幾乎觀察不到明顯的投影現象。本實驗將水滴染色后在投影儀上投影,現象非常明顯。
另取一直徑為9.5cm的培養皿,注入40mL蒸餾水,用膠頭滴管滴入一滴萃取過碘水后的植物油,扁圓形的淺紫色植物油液滴漂浮在水面上方,將經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在植物油液滴的正上方移動,發現無論怎樣移動玻璃棒,植物油液滴均紋絲不動。經多次實驗探究,用植物油液滴現象最明顯。如改用四氯化碳液滴代替植物油液滴,由于四氯化碳液滴密度大于水,四氯化碳液滴不能飄浮而且向下沉浮,會產生沉浮的四氯化碳液滴本身就不易移動的假象,不利于和上一實驗現象對比。將密度大于水的四氯化碳液滴改為密度小于水的苯液滴時,由于苯的表面張力小,苯滴迅速在水面上擴散成一薄層,無法形成漂浮的小液滴,從而無法進行本實驗探究。本實驗將植物油液滴染色后在投影儀上投影,使水層和植物油液滴的區分非常明顯。
通過本次實驗,讓我認識到思辨和探究對學習知識的重要性,也體驗到了探究性學習對學生領悟知識的重要作用,教師應該盡可能多給學生創造探究性學習的機會。
參考文獻
[1] 呂宏宇.對一個異常實驗現象的探究[J].化學教學,2005(7-8):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