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6日,建筑界“華人之光”貝聿銘先生逝世,享年102歲。他傳奇的一生,也和他的傳世作品——法國巴黎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美國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日本萬國博覽會中國館、蘇州博物館新館一樣,越是經歷時間的洗禮,越是熠熠生輝。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貝聿銘卻是個名副其實的“富15代”。早在乾隆年間,貝氏家族就是蘇州四富之一,鼎鼎大名的蘇州園林“獅子林”便是貝家的祖宅。10歲那年,貝聿銘隨父親工作調動搬到上海,見證了上海國際飯店拔地而起,他深深為這座“遠東第一樓”著迷。貝聿銘日后坦言:“從那一刻起,我開始想做建筑師。”
1935年,18歲的貝聿銘遠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攻讀建筑學,和另一位中國建筑大師梁思成成了校友。結果,因為討厭畫圖和枯燥的古典建筑理論,僅僅兩個禮拜后,貝聿銘就“落荒而逃”,跑到了麻省理工。在麻省理工,貝聿銘終于找到了學習建筑的樂趣,并且憑借謙和的性格和高超的社交技能,結識了不少建筑大師,畢業后又到哈佛深造。
從哈佛畢業時,貝聿銘先是留校當了助理教授,但他覺得紙上談兵很不過癮,只干了3年就“下海”,加入了地產巨商柴根道夫的建筑公司,也破了美國建筑界沒有中國人做建筑師的歷史。之后,他設計了一系列美觀又實用的大眾化公寓,開始在建筑領域有了一些名氣。
1955年,貝聿銘自立門戶創立了自己的建筑師事務所,并將設計逐步拓展到巨型公共建筑領域。
1963年,時任美國總統肯尼迪想要建一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圖書館,卻在參觀了選址基地一個月后便遇刺身亡。他的遺孀杰奎琳·肯尼迪想完成亡夫遺愿,在葬禮后不久便開始了圖書館的籌備工作。為了在杰奎琳拜訪事務所的過程中留下好印象,貝聿銘做足了功課,不僅特意將事務所粉刷一新,還事先了解杰奎琳的喜好,在不大的接待處擺放了一束她最喜歡的花。杰奎琳拜訪時果然注意到了這一點,她問貝聿銘:“你們常放置這么美的花嗎?”貝聿銘老老實實交代,那是專門為她買的。這種細心讓杰奎琳大為贊賞。
更重要的是,貝聿銘的設計理念是“場地、環境應是建筑先決條件”,因此在初選入圍的其他建筑師都闡釋了自己的設計想法后,貝聿銘卻說,在沒有勘察地點以前,自己沒法給出任何概念或意見。有人猜測,或許正是貝聿銘的這種設計理念和熱情坦誠的態度,打動了肯尼迪夫人。
1979年,在經歷了15年漫長的變更選址和修改后,肯尼迪圖書館終于落成。造型大膽的設計讓外界好評如潮。
1979年中美建交之后,貝聿銘屢屢被邀重返中國設計標志性建筑。當時,有人邀請他為北京設計一座高層建筑,地點是長安街沿線,“在中國留點紀念”,但貝聿銘拒絕了。他說:“我的良心不允許我這么做——從紫禁城墻上往上看,你看到的是屋頂金色的琉璃瓦,再往上就是藍色的天空,中間一覽無余,那就是使紫禁城別具一格的環境。假如你破壞了那種獨樹一幟、自成一體的感覺,你就摧毀了這件藝術品。”也是從那時起,北京市才出臺限高令,禁止故宮周圍修建高層建筑。
后來,貝聿銘在參觀居民建筑時發現,中國建筑已徹底走進了死胡同。當時,中國人開始追求建筑現代化,造出的中國建筑變得不倫不類。他下定決心,要盡力找到一種新方式,形成一種嶄新的中國本土建筑風格,開啟中國建筑的復興。
最后,貝聿銘選擇了北京西北郊的香山。當年,年事已高的貝聿銘對大部分項目都是出個想法,然后讓助手們去執行。香山飯店卻不同,他常常手握鉛筆在設計桌前冥思苦想,在這個項目上下的功夫是以往國外項目的10倍。
最終,貝聿銘用簡潔樸素的江南民居為外部造型,把西方現代建筑風格巧妙融合進來,讓香山飯店成了中國傳統建筑與現代主義相結合的典范,更為當時剛剛走向世界的中國建筑設計師群體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