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造建筑工作室以推已及人的體驗作為出發點和落腳處,希望在工作里保持一種慢工出細活的狀態,保有N-@統的感情,將人們生活的愿望進行細致而耐心的梳理,使之成為扎實的創造,成為指向美的建筑語言。
夏天的意大利中世紀古城里,大大小小的廣場像細密的城市街道匯集的湖泊與海洋。在威尼斯奎里尼-斯坦帕尼亞基金會Fondazione Querini StampaIia展示室里,掛著大大小小的油畫,畫著威尼斯城里朝暮晨昏的角落,廣場投入各種功能的使用狀態。
廣場那么引人入勝。廣場的主題,在群體與個體,神圣與日常,日常與戲劇性之間隨時切換。十一月圣馬可廣場會漲水,貢多拉能行至廣場上。七月錫耶納市政廣場賽馬時會鋪上黃土。在電影里我們曾看到那些戲劇性的時刻,在中世紀的古城中漫游也能體會到。
有一種建筑設計的傾向是,收集建筑的陌生化類型。畢竟,從歷史揀出重疊著時間痕跡的片段,從他鄉揀出的圖像類型,都和現實產生了距離,成為陌生化的圖像預設,也是生成新體驗的可能。
廣場讓人目不暇接:鴿子,圍觀者,回聲,即興演奏,即興跳舞,歷史碎片的沉默或言說,凝結在角落里的時間,穿過廣場的風,場地的高差與傾斜,具象的符號,抽象的類型學?!冻侵砟睢防镌俅位仡櫫肆_馬的城市史傳說。創建羅馬城的哥哥羅慕路斯殺害了弟弟勒慕斯,原因是后者想要跳過一處神圣不可侵犯的場所,也即用來奠基的城墻。
諾伯格一舒爾茨在《西方建筑的意義》中認為,古羅馬存在眾多建筑類型,巴西利卡、圓形競技場、跑馬場等。單體和群體卻有著共同的基本特征?!霸诹_馬,直交或圓形元素被結合進來,形成一種復雜的以軸線結合的整體?!鋵τ谑覂瓤臻g的拓展和多樣化的使用,與其“積極的”外部空間相呼應。與古希臘建筑的雕塑性相反,羅馬建筑一般被看作是空間性的。這些表達性處理,賦予了空間一種動態的秩序。而且在普通住宅里,庭院與房間的關系,也同樣呈現出軸線、方位的對應,空間的連續性與韻律感?!傲_馬的空間把時間的維度具體化了。”
我們到達錫耶納田野廣場的時候,距離7月2號賽馬節還有幾天,臨時看臺已搭建好,周邊一圈的場地也已鋪上黃土,纖細的巷道從各個方向涌進廣場,空間仿佛順著貝殼形斜坡狀的廣場地面流淌。廣場坡度來自于三條山脊(Castellare、San Martino、Oamollia)的匯合。1349年,廣場鋪上了魚骨圖案的紅磚,從市政廳前中央排水渠口發出9條石灰華線。建筑界面嚴密地包裹圍合,似乎使得這一廣場變成了建筑的內部;就像萬神殿的圍合,反而使室內成為一個廣場。
廣場為什么會凸出表達山坡?廣場為什么允許被水淹沒?似乎恰巧出于不同類型的嫁接。使得廣場影響了建筑,建筑某種程度還包含著廣場的性格。
站在意大利古城里,我大概可以理解,羅西的繪畫中,出現的城市隱喻,由跨越年代的文脈背景,凝煉為幾何形的隱喻,用繪畫構思彌合城市的記憶。廣場這一建筑空間類型,較少在我們的傳統建筑經驗中出現。在現代城市里則俯拾皆是,但絕不該是剩余下來的邊角料。廣場包含著最多的城市特征,也是對城市最好的定義。
諸多引人入勝的廣場,原因或許就像古羅馬守護門戶之神伊阿努斯(Jaiqus)的隱喻,“他的兩副面孔使得他能夠同時觀察建筑的外部和內部。”雕塑與空間,外部與內部,也成為對立強調或彼此轉化的感知對象。這是廣場聚集人群、承載變化、引人留戀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