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金美
秋天是人體的精氣都處于收斂內養的階段,所以運動也應順應這一原則,即運動量不宜過大,切勿搞得大汗淋漓,以防出汗過多造成陽氣耗損。

秋令時節,若堅持適宜的體育鍛煉,不僅可以調心養肺,提高內臟器官的功能,而且有利于增強各組織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體對外部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的確,抓住秋天好好鍛煉一下身體,對迎接嚴冬的考驗是非常有必要的,不過要是沒有掌握正確的鍛煉原則,在鍛煉中傷了自己,恐怕是事倍功半,因此特別提醒青少年朋友,秋日鍛煉也要講方法。
秋季和夏季不同,清晨的氣溫已經開始有些低了,鍛煉時一般出汗較多,稍不注意就有受涼感冒的危險。所以,千萬不能一起床就穿著單衣到戶外去活動,而要給身體一個適應的時間。出去鍛煉時應該多穿件寬松、舒適的外套,等準備活動做完或鍛煉一會兒,身體發熱后,再脫下外衣,以免室內外溫差太大,身體不適應而著涼感冒。鍛煉后如果汗出得多,在往回走的路上也要先穿上外套,等回到室內再脫去汗濕的衣服,擦干身體,換上干燥的衣服。秋季鍛煉時切忌穿得單薄,不熱身就背心短褲上陣,穿汗濕的衣服在冷風中逗留也容易傷風感冒,應該盡量避免。
從潮濕悶熱的夏季進入秋天,一下子氣候干燥起來,溫度也降低不少,人體內容易積一些燥熱,而且秋季空氣中濕度減少,容易引起咽喉干燥、口舌少津、嘴唇干裂、鼻子出血、大便干燥等癥狀。再加上運動時喪失的水分會加重人體缺乏水分的反應,所以,運動后一定要多喝開水,多吃梨、蘋果、乳類、芝麻、新鮮蔬菜等柔潤食物,或是平時多喝冰糖梨水、冬瓜湯等食物來保持上呼吸道黏膜的正常分泌,防止咽喉腫痛。
如果運動量較大,出汗過多,可在開水中加少量食鹽,以維持體內酸堿平衡,有條件的可以喝一些含電解質的運動飲料,防止肌肉出現痙攣。如進行長跑鍛煉,還要飲用適量的糖開水,以防低血糖而出現頭暈、出虛汗、四肢乏力等不良生理反應。
運動時補水不能在運動前或運動后一下子喝很多,運動前喝多了容易造成腸胃負擔加重,而且一運動起來胃里有振動也影響鍛煉。運動后猛喝水會帶走大量的電解質,部分電解質流出體外,對身體不好,運動時飲水最好能分次少量飲用,比如鍛煉20分鐘,喝150~200毫升的水。
對于任何一種運動來說,準備活動都是必須的,我們常常見到很多年輕人出門就開始跑,一點兒放松關節和韌帶的活動都沒有,這是比較危險的。
因為人的肌肉和韌帶在秋季氣溫較低的情況下會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縮、黏滯性增加,關節的活動幅度減小,韌帶的伸展度降低,神經系統對肌肉的指揮能力在沒有準備活動的情況下也會下降,鍛煉前若不充分做好準備活動,會引起關節韌帶拉傷、肌肉拉傷等,嚴重影響日常的生活,鍛煉反而成了一種傷害。所以無論多大年紀,在鍛煉之前準備活動都要做,時間長短和內容可以因人而異,但一般應該做到身體微微有些發熱比較好。做完準備活動后,無論進行舒緩或較急促劇烈的活動,身體都能適應,這才能達到了鍛煉的目的。
有的人覺得運動量大身體才能鍛練好、抵抗力強,其實不然,運動跟吃飯睡覺一樣,都是適度才好。運動量過大或過小都對健康沒有好的影響,只有適當的運動才能起到健身防病的作用。不運動,身材容易變胖,體內各個器官的機能都會下降,直接引起身體的抵抗力和應激能力降低,導致各種疾病;運動過度則會大量消耗體力而得不到恢復,日子久了反而積勞成疾。
秋季鍛煉和其他季節鍛煉一樣,運動量應由小到大,循序漸進。鍛煉時覺得自己的身體有些發熱,微微出汗,鍛煉后感到輕松舒適,這就是效果好的標準。相反,如果鍛煉后十分疲勞,休息后仍然身體不適,出現頭痛、頭昏、胸悶、心悸、食量減少,說明你的運動量可能過大了,下一次運動時一定要減少運動量。
從中醫理論講,秋天又是人體的精氣都處于收斂內養的階段,所以運動也應順應這一原則,即運動量不宜過大,切勿搞得大汗淋漓,以防出汗過多造成陽氣耗損。運動宜選擇輕松平緩、活動量不大的項目,要適時有度、循序漸進地鍛煉身體。當周身微熱、尚未出汗時就可以停止運動,以保證陰精的內斂,不使陽氣外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