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悅 何朝安
(東華大學人文學院,上海 201620)
英國技術專利制度起源于12世紀英國國王亨利三世時期。英國波爾多市一市民發現了一種有色布料的生產方法,極大地提高了色布生產效率,英國國王亨利三世于1236年給這位市民授予了為期15年的有色布料制造壟斷權[1],這就是技術英國專利制度的雛形。
英國是農業大國和羊牧業大國,以羊毛為代表的紡織行業在英國經濟中占據了很大比重,1300年英國羊毛出口額占據了出口總額的93%。到了13世紀,英國紡織行業發展出了龐大的壟斷性商業行會,行會為了自身利益排斥國內外紡織技師在英國從事紡織工作,極大地阻礙了英國紡織行業和其他手工業的發展,導致英國的紡織技術實力和經濟發展速度一直落后于周圍其他國家。英國為了鼓勵新技術的發展,打破行會壟斷,英國皇室開始給國內外帶來新技術的技師和工匠頒發公式令狀[2]。公式令狀在當時被稱為“Letters Patent”,專利的英文原文Patent就是來源于此,擁有公式令狀的人能夠在指定行業中享有特權,可以不受英國行會的限制,但要求他們向英國工人傳授這些技術。
最早的公式令狀是英王愛德華三世于1331年頒發給一位英國紡織工人的。為了引進先進的紡織和染色技術,1364年英王又為三位國外紡織工匠頒發了公式令狀,允許其在英國從事與紡織行業相關的工作。這種專利制度刺激了英國紡織業、鐘表業、鹽鐵業等產業的發展,對英國科學技術和經濟實力的快速發展有積極作用。這個時期一批新型高效的紡織工具被發明創造和推廣應用,例如梳毛機、紡織機、水力漂布機,推動了英國紡織工業快速發展。1470~1510年,英國紡織產品出口額年增長率達到了25%以上[3],英國制造的紡織產品幾乎壟斷了歐洲市場,為英國創造了大量經濟收入。
英國專利技術制度初步形成于16世紀。在英國女王伊麗莎白時期,皇室對專利的授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火熱時期。此時圈地運動盛行,羊毛產量隨著牧場的擴大而大幅提高,紡織行業利潤暴增,紡織工生產的羊毛呢布產品遠銷海外,1565年英國毛紡織產品出口額已經占出口總額的79%[4],國內外越來越多的人希望獲得專利授權經營紡織生意。英國皇室在對專利授權的同時會收取一定的費用作為交換,因此專利授權也成為英國重要的經濟來源,緩解了當時的國家財政危機。但由于當時皇室擁有絕對的專利授權權利,導致專利授權被當做增加皇室收入的途徑而被大肆濫用。為了增加收入,一些毫無技術含量的產品都被頒發了專利權,皇室甚至把專利權作為一種獎賞賞賜給皇親貴族和王公大臣,而真的需要得到專利授權的新興資產階級卻很難得到授權[5]。這種專利制度的異化和濫用不僅嚴重阻礙了英國經濟的發展,還導致國家不斷出現政治騷亂。
為了限制皇室濫用授權權利,1623年英國女王撤銷了大部分被授權的專利,并頒布了《獨占條例》[6]。這部條例在世界專利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國內外很多學者認為是世界上第一部正式發布的具有法律效益的專利法。
17世紀以印度棉織品為代表的亞洲紡織品由于色澤斑斕、質地優良、種類豐富且價格低廉,開始風靡英國,僅1684年一年英國就進口了數百萬件的印度棉織品[7],這對英國紡織行業造成了極大沖擊,英國的經濟命脈遭受了嚴峻的挑戰。在這一背景下,英國下令大幅縮減國外紡織產品的進口量,對進口紡織品征收高額關稅,并通過專利授權引進國外先進的棉紡織技術,大力培養本國棉織品企業。這一政令大大刺激了國內對紡織產品的內需和棉織品產業的發展。
18世紀年到19世紀,一大批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技術專利不斷涌現,技術專利不斷被應用到工業制造中,實現了技術轉移,提升了科技水平,增強了經濟實力,激發了產業革命。紡織業作為英國經濟的排頭兵和科學技術的應用集中領域,出現了很多發明專利和具有代表性的新型紡織設備,1700年到1800年期間紡織業發明數量如圖1所示[8]。

圖1 英國紡織業發明專利數量
1733年,英國工程師凱伊發明制造了飛梭織布機,將織布效率提高了1倍多。1768年,紡織工人哈格里夫發明了能同時紡織8條紗線的珍妮紡織機,將織布效率提高了8倍。1769年,理發師奧克萊特發明了由水車的動能提供動力的水力紡織機,提高了效率并減少了人工成本。1785年,瓦特通過蒸汽機驅動織布機,使英國紡織行業迎來了一場工業革命,一座座機械化紡織工廠在英國興建起來。19世紀40年代,依靠紡織技術的不斷發展,英國的紡織技術水平和市場份額已躍居世紀頭位。英國近代專利制度形成了“發明—專利授權—應用—改良—再應用”這樣的良性循環并創造了崇尚科學技術的良好氛圍,整個紡織行業完成了機械化升級,通信、冶金、鋼鐵、裝備制造、造船等其他領域也開始進行產業升級和工業革命。
18世紀中期,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圈地運動和殖民掠奪為英國的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政治條件和資本條件。18世紀后期到19世紀中期,一場對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有著深遠影響的工業革命在英國大陸上興起。一批以紡織業為代表的行業完成了從手工向機器代工的轉變,工作效率、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大幅提升,英國的經濟基礎和產業結構也有了很大的調整。英國的自由思想浪潮和工業革命引起了英國經濟基礎和民眾意識形態的變化,過去的法律制度已經不能滿足當時的需求,一場轟轟烈烈的司法改革序幕就此拉開。
1852年英國正式成立專利局,并發布了《專利法修正案》,將過去繁瑣復雜的專利申請流程大幅簡化,將高昂的專利申請費用進行削減,提高專利申請效率,降低申請成本。
隨著英國近代專利制度的確定、工業革命的繁榮和紡織技術的發展,英國紡織品已經在全球紡織品市場獨領風騷,甚至對其他紡織業大國的經濟造成了重大打擊。例如1810年到1840年,英國向印度出口的紡織品至原來的增62倍,在英國紡織品的強勢輸入下,曾經的紡織品出口大國印度的紡織業迅速崩潰,國家經濟支柱遭受嚴重破壞。19世紀英國紡織品出口情況如圖2所示[9],19世紀中葉,英國加工了全球將近一半的棉花,英國制造的紡織品的出口量已經占據全球總量的六成以上,創造的利潤占據了英國經濟總量的一成以上,到了19世紀末,英國紡織品出口占比已經高達74%。1820~1860年英國紡織業概況如表1所示[10],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這四十年間英國紡織品消費量、紡織品產量、紗錠數量以及從業人員都有著高速增長,英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全球紡織業的頭號強國。
經過了幾個世紀,英國技術專利制度從萌芽逐漸發展到成熟,最終發展到先進的近代技術專利制度。英國國力能稱霸世界數百年,400多年的專利保護制度功不可沒。紡織行業作為英國的支柱產業,在專利制度的扶持下快速健康地發展,紡織技術的發展也讓專利制度不斷完善。英國專利制度的發展是尋找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平衡點的過程,其成功經驗對其他國家專利制度的發展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和研究價值。

圖2 英國紡織品出口量占總產量的比例

表1 1820-1860年英國紡織業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