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新元
所謂政德(亦可稱之為官德),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說,就是“從政道德,是為官當政者從政德行的綜合反映”。古人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在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的今天,加強中國共產黨人的政德建設,成為一個越來越亟須和具有現實價值的問題。
新中國走過70年,一個發展階段過去了,迎來了一個新的70年和新的發展階段。習近平總書記于5月份在江西考察時指出,“未來70年,關鍵是未來30年。這正好是我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時間。”關鍵的未來30年剛好就是我們所處的新時代,怎樣如期實現這“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是擺在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面前全力以赴要完成的核心任務。新時代,黨的建設的一個關鍵性任務,就是抓好政德建設,要持之以恒、久久為功。9000萬黨員特別是縣級以上的黨員干部的政德如何,直接決定著黨和人民的事業。如果我們的政德建設抓出了成效,9000萬中國共產黨人的巨大威力就猶如9000萬個單個原子融合而成的核聚變產生的威力。這個巨大威力不是能用數學公式計算出來的,也不是西方所能想象得到的。我們只有4萬多黨員的時候,就能取得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勝利;120多萬黨員的時候,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新時代新長征,如果9000萬黨員都能成為中國道路的堅定領路人、中國力量的堅強內核、中國精神的鮮明標桿的話,未來30年、未來70年,甚至未來的更長時間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屹立在世界舞臺中央、引領世界社會主義走出低谷、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等系列任務,會一個接著一個實現和完成。
簡單講,政德就是“為官之德”。常言道,“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官無德不為”,中國古代就有注重道德教化和“德治”的傳統。早在1990年3月,時任福建省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應福建省領導科學研究會之邀暢談從政體會,便論及“為官之德”。他提出,“當領導要以德服人”。在這個“德”之中,不是單純的道德,而主要指的是政德。
政德作為從政的道德,它在整個社會道德體系中是居于一個主導地位。2018年3月10日上午,在來到重慶代表團參加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領導干部要講政德。“政德是整個社會道德建設的風向標”。也就是說,有什么樣的政德,就有什么樣的社會道德表現,或者說,有什么樣的政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風氣。良好的政德對于加強社會道德建設、構建良好社會生態具有直接的作用。反之,則會產生另一種結果。如果一個地方的官員特別是主要領導為官不正,那么這個地方的整個社會風氣也會跟著發生變化,可能導致政治生態和社會生態環境變壞、經濟增速變緩或停滯甚至整個社會崩潰的危險。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塌下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基于政德在社會道德體系中的重要位置,全社會都應該來關心和關注政德建設,研究探析加強政德建設的方法、路徑,督促構建加強政德建設的制度體系,形成政德建設的良好氛圍,推進和發揮好政德建設在整個社會道德體系中的引領帶動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重慶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領導干部要講政德。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在這里,立政德是擺在第一位的,即突出強調一個“立”字。那么,如何讓領導干部樹立政德呢?立政德,需要發揮典型示范教育的作用,為此,要用好的典型和好的案例,深化開展黨內教育,樹立擴大為民情懷。
在這三者之間,“明大德”是從理想信念和黨性修養層面提出的要求,關鍵是要“明確”和“明白”,因為只有在明確明白之后,才能“堅定”。“守公德”是與領導干部執掌和行使公權力的行為直接相聯系,包含了為誰用權和如何用好權的問題。而“嚴私德”是從領導干部個人修身層面提出的要求。“明大德”是從精神境界層面提出的要求,作為黨員干部,如果沒有一定的精神境界,本身是不合格的。而“守公德”則是從領導干部做好本職工作、“八小時之內”的要求,“守私德”則更多的是對領導干部加強自身操守、“八小時之外”的要求。
古語云:“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意思是為官從政始終要把貧苦大眾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他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官員。中國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政黨,它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它的宗旨就是為人民服務,中國共產黨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它要求黨員干部在施政過程中始終要踐行“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標準。
早在2004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就在《求是》雜志撰文闡釋政德的引領作用,明確了政德作用于社會的兩條路徑:一是執政者以德施政、善待民眾,二是執政者以自身的道德行為去教育和感化百姓。2005年,他在《弘揚“紅船精神”走在時代前列》中提出,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政德,真正干出有利于黨和人民事業的政績。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檢驗黨一切執政活動的最高標準。”2018年3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4000多字的內容,84次提到“人民”,淋漓盡致地闡釋了中國共產黨人的人民立場。
“德才兼備”是我們黨一直堅持的選人用人的重要原則之一,黨的十九大再次強調德才兼備原則,以德為先的原則,并且在德的方面尤其“突出政治標準”。
德是前提,決定著“才”發揮作用的方向,決定了領導的性質。“以德為先”是新形勢下針對選人用人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所提出的。黨的十八大以來,查處的領導干部中,出現了大量“能人腐敗”的問題,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德”的缺失。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什么樣的人該用,什么樣的人重用,都要把德放在首位”,并進一步明確涵蓋政治品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社會公德四德并重的選拔標準。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選拔領導干部的標準,其內容大多與政德要求相關。在2013年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提出了選拔任用干部的五個方面的標準,即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這幾點都可以算作政德方面的要求。2014年3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安徽代表團參加審議時,提出了“三嚴三實”即“既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又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其中,嚴于修身、嚴以用權和嚴以律己恰好對應的是大德、公德、私德三個方面。2015年12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提出了四鐵干部,即鐵一般信仰、鐵一般信念、鐵一般紀律、鐵一般擔當。很明顯,“四鐵”也主要是就增強政德的角度去說的。之后,又把好干部的標準凝練為忠誠干凈擔當。這三點也都涉及政德內容。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更加突出了對全黨和組織部門把重政德放在選拔任用干部的首位,并將之作為黨的組織路線的核心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原則。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持黨管干部原則,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堅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賢,堅持事業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標準落到實處。與此同時,習近平總書記還提出,要加強道德修養是人生必修課。2014年5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指出,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實,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務必把加強道德修養作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課,自覺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老老實實向人民群眾學習,時時處處見賢思齊,以嚴格標準加強自律、接受他律,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贏得人心、贏得事業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