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宏
在身體感覺吃力的情況下,每天跑步一個小時,可能會因運動過度導致受傷,還可能小幅增加患心臟病的風險。
乒乓球和羽毛球是中國最普及的運動,但近年來以健康為旗幟的跑步似有后來居上之勢。據統計,2018年中國共舉辦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賽事1581場,參賽人次達583萬。
以跑步鍛煉的人群中,很少有人付昂貴的費用請教練或參加專門的培訓,多是依靠免費獲得的健身信息作為指南,因而存在不少誤區。
人們跑步的理由五花八門,有人是為了健身,有人是為了參賽贏獎牌,還有些人跑步是為了出去透透氣,但無論出于何種目的,跑步的人一般都不會拒絕“稍跑快一些”的誘惑。
在不少“跑步圣經”里,跑步被描述成一場意志的修行,認為只要跑到一定量,意志就能升華,成績也會越來越好。事實上,跑步用不著太多。一項關于跑步與健康的研究顯示,每周只要慢跑5~6公里,就能顯著改善身體健康,也能提高跑步成績。
美國新奧爾良奧克斯納醫療中心的心臟康復與預防專家卡爾·李維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只要每周跑5~6公里,效果就很不錯了,和不跑步或者少跑的人相比,跑步者的體重普遍較輕,而且肥胖風險也小。不僅如此,跑步者也不易患上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中風、癌癥、關節炎等疾病。
當然,如果想要跑得更快,那么每周多跑5到6公里也是可以的,但這也僅僅是說每周跑10到12公里就足夠了。一些證據表明,在身體感覺吃力的情況下,每天跑步一個小時,可能會因運動過度導致受傷,還可能小幅增加患心臟病的風險。
有些人在參加比賽前會加強訓練,但研究證明在比賽前兩周減少訓練量,可以使成績平均提高40%~60%。很多馬拉松訓練項目都建議在賽前最后兩周內減少跑步量。對很多人來說,這似乎有違常識,但這樣做能大幅提高成績。不過需要強調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跑步者都能把成績提高40%,這是指提升的平均幅度。
運動開始的時候,如果打開相關的App,總會有個柔和的女聲在提醒“運動前請熱身一下”或“運動后請拉伸下”。于是在操場邊或者公園里,總會看到一些跑步的人在路邊或者長椅上壓腿,做一組又一組的拉伸運動。如果忽略他們的臉色,很難一下辨認出他們是已經跑了10公里還是整裝待發。因為在這方面存在兩個流派:跑前拉伸派和跑后拉伸派。
上過小學體育課的人都有這樣的體驗,上課鈴一響,首先就要先壓腿和活動關節,在充分拉伸后才進入激烈運動的環節。長大后,游戲規則好像發生了變化,現在跑后拉伸也成了新潮流。起碼上百萬馬拉松愛好者都知道跑后拉伸的重要性,因為一旦拉伸不充分,在跑步結束后的三天里,運動員基本得靠無障礙通道才能出行。
有人認為拉伸是熱身的最好方法,拉伸能讓僵硬的肌肉活泛起來;也有人堅持認為,運動之后做拉伸對身體有更大的好處。
作為一名資深跑步愛好者,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的生物學家克里斯·洛爾蒂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做了分析,得出的結論讓人大跌眼鏡:拉伸并不會讓人跑得更快。拉伸雖然有助于提高柔韌性,但如果拉伸的目的是希望在跑步時取得好成績,那就是浪費時間。
專業教練認為,在比較放松的情況下,四肢肌肉松弛可能更容易受傷。只有在受傷恢復時,拉伸才有意義,因為它能幫助肌纖維在愈合時拉長。而如果沒有受傷,做拉伸的意義并不大。
拉伸不會讓人跑得更快,這對某些跑者來說未必是一個好消息,因為這些“裝備黨”們只有在拉伸的時候,才表現得和跑步大神們一樣專業。
跑前的拉伸運動有一個功能是讓身體熱起來。但研究發現,在長跑前做點降溫工作,實際上可以帶來積極的影響。
在跑馬拉松的過程中,經常看到在一些補給點,主辦方會發放冰水濕巾或者冰塊讓運動員降溫,但如果把降溫程序提前到起跑前,會同樣有效。研究人員發現,如果跑步的人把冰塊放在脖子后面,身體受到冷的刺激,會誤以為很冷,大腦認為在開始跑步時基礎溫度已下降,而不是上升了,因此發出指令,讓身體更加用力地運動。
這種預冷方式使運動員的身體在開始出現過熱之前,有更多時間跑得更久更快。其中的機制被解釋為:它推遲了身體的自我保護措施,而這些措施會抑制肌肉活動,以應對身體過熱。
此外,冷卻也可以減少乳酸的積聚,這就是為什么在結束跑步后大家會用冰袋幫助恢復。
然而,對于想提高跑步成績的人來說,最好堅持在跑步機上做輕微的慢跑。因為相關研究表明,跑步后的次日,那些稍做鍛煉的人,其表現好于坐在沙發上放松的人。無論何時,主動恢復的效果總會好于被動恢復。
(摘自《瞭望東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