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業是我國基礎行業之一,也是當前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由于我國經濟發展較為落后,在建筑科學技術水平整體上不如西方發達國家,長期以來,我國建筑產業都采用傳統“粗放”模式發展,雖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造成的環境破壞和資源的過量消耗卻極為驚人,從長遠上看得不償失。而改變傳統的“粗放”模式,轉而采用裝配式住宅建筑在一定意義上可以達到環境保護降低資源消耗的作用。
【關鍵詞】裝配式住宅;鄉村建筑;鄉村發展
自2016年以來,國家開始出臺各項政策支持裝配式住宅建筑的發展,明確了建設新農村在農村住宅建設上的發展方向。在鄉村中應當如何改變鄉村村民關于住宅建造上的思想,推廣裝配式住宅建筑,進而達到裝配式住宅建筑在鄉村的普及,降低建筑產業對環境資源的壓力。
1、鄉村裝配式住宅建筑概況
1.1裝配式住宅建筑的特點
不同國家的裝配式住宅建筑表現出來的特點不同,發達國家的裝配式住宅建筑較為普及,其中取得顯著成就的幾個國家分別是丹麥、德國、法國、日本、美國、新加坡、瑞典,他們的裝配式住房建筑發展特點對比如下表所示:
我國的裝配式住宅建筑技術引自于蘇聯,在“一化三改”完成時起,就已經引起了中央政府各領導人的興趣,但是由于文革等原因的,在后續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都處于停滯狀態,未能取得突破性發展,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國的裝配制造技術的落后。生產規模化、專業化程度都明顯不足。我國鄉村的裝配式住宅建筑也有一定的特點,在設計和制造上帶有明顯的中國特色,注重規則、對稱、簡約;但是也具有標準化和體系化的特點,同時在結構上也側重于整體的均衡,包括設計形式上的均衡、裝飾的均衡等。
1.2裝配式住宅建筑在鄉村的發展現狀
從已收集道德數據來看,我國進入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里,農村住宅新建面積增加了2.29×109㎡,至2011年,農村居民平均住房面積為36.2㎡/人,對比2000年增長超過30個百分點。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居民始終是我國人口的主要部分,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居民的住房面積的新建率始終高于城市居民,且人均住房面積也大于城市居民。在2014年,全國農村建成的住房面積約為8.38×109㎡,對比于全國城市建成商品房的住房面積的約8.09×109㎡,多了接近3.0×108㎡,可見我國的農村住房新建面積的規模同樣龐大。
歐美國家在裝配式住宅建設方面發展比我國更早,因此其裝配式住宅建筑的普及率也更高。在政策措施方面,國內裝配式住宅建筑起步晚,而且政策出臺與更新遲滯,所以當前我國尚未形成為完善的裝配式住宅建筑法律體系,在政策措施中也尚未明確鼓勵農村發展裝配式住宅建筑。在制造裝配技術方面,關于鄉村的裝配式住宅建筑的制造和裝配技術幾乎是一片空白,缺乏設計規范,也缺乏相應的科學研究,在經濟和市場方面,鄉村裝配式住宅建筑對于經濟的驅動力遠小于當前傳統的建筑形式,不能為企業帶來巨額利潤,因此,國內涉及裝配式住宅建筑業務的企業也少之又少,就目前情況而言,既有一定代表性的企業只有北新房屋,北新房屋從國外引進產品設備,并結合中國國情開發了新型薄壁輕鋼建筑體系[1]。
2、裝配式住宅建筑體系
2.1體系分類及其發展
裝配式建筑的構成,有相當一部分是由一個個預制構件采用鋼筋套筒灌漿連接方式連接而成[2]。根據裝配式住宅建筑的材料不同,可以將區分為木結構住宅體系裝配式鋼結構建筑體系和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建筑體系,而不同的結構體系又具有不同的特點,因此,需要區別對待。
首先,木結構住宅體系中我國主要應用的是輕型木結構住宅體系,該體系是我國從日本、美國引入的裝配式住宅建筑體系,在建造技術上,直接套用了國外已經發展成熟的技術體系,但是在技術上與歐美國家還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我國通常將木結構住宅體系的層高限制在三層以內。其次是鋼結構體系,在上世紀中期,我國各種工業材料資源極其匱乏,在鋼材的生產方面也嚴重不足,而當時的鋼結構體系裝配式住宅建筑卻需要消耗大量鋼材,因此發展嚴重受限,直至改革開放極大促進了我國的發展,邁入21世紀后,我國引入并成功改進了來源于歐美國家的輕型鋼結構小住宅,形成自己的標準和技術,即輕鋼龍骨低結構體系后才逐漸成為國內鋼結構體系的主流。最后是由蘇聯引入的裝配式混凝土建筑,該體系在安裝施工、構件預筑等方面都存在明顯不足,不適宜應用,后來基本被現澆結構所取代。
2.2適宜鄉村發展的裝配式住宅建筑體系
在鄉村裝配式住宅建筑的構造中,適宜我國鄉村發展的鄉村裝配式住宅建筑通常應當滿足以下幾個要求:1.建造成本低,我國大部分鄉村村民都處于低收入水平,雖然在鄉村建設住宅相比于在城鎮購買商品房在成本上已經有所降低,但是仍然屬于鄉村村民的巨額開支范疇,因此,在選擇鄉村裝配式住宅建筑體系的過程中,首先應當考慮的就是成本問題。2.接受度要高,鄉村的思想教育相對于城鎮而言落后,在經濟發展上也處于接近半自然經濟的狀態,盡管當前“村村通”工程、建設新農村等政策的實施加強了鄉村與外界的聯系,但是村民思想上的轉變還需要時間,受傳統習慣以及先入為主的思想觀念的影響,對于裝配式住宅建筑,村民普遍認為其“單薄”、“造價高”,所以,在選擇裝配式住宅建筑體系時,為降低這種 思想帶來的影響,應當選擇知名度和接受度更高的體系,3.地域適應性,我國地形復雜,在長江黃河流域多平原,但是在兩廣地區卻多丘陵,在進行裝配式住宅建筑體系選擇是,必須考慮體系的地域適應性。4.建造設備要求,我國鄉村通常沒有大型房建施工設備,這就要求裝配式住宅建筑體系,在選擇上應當首先確保安裝的便利,選擇的裝配式住宅建筑體系應當可以通過人工或者建議的施工設備進行安裝。
綜合以上要求,在裝配式住宅建筑體系的選擇中,低層輕鋼結構體系能夠更好地適應我國的鄉村需求,滿足鄉村村民的實際需要,且在設計安裝上符合鄉村村民的審美觀念和現有機械安裝器材。
3、在鄉村發展裝配式住宅建筑的意義
在鄉村中發展裝配式住宅建筑體系是當前適應時代社會發展的要求,同時也是提高鄉村村民住房質量的要求。其意義主要包含以下兩個方面。
3.1有助于提升農村住房質量和建設速度
相比于傳統方式建造的房屋,裝配式住宅建筑可以降低施工周期,減少傳統房屋建造中產生的種種麻煩,例如是施工水、電的供應、勘察測量等細碎繁瑣的工作,而且裝配式住宅建筑在結構設計上相比于沒有相應的設計圖紙和參數計算的傳統自建房,在結構穩定性和使用性能上更勝一籌。而且裝配式住宅建筑將現代制造業的模式、工業化生產模式融入設計、制造和裝配工作中,極大的提高了房屋建造的速度。
3.2降低環境的污染和對資源的損耗
節能減排是當前我國的時代主題之一,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必須要注重對環境和資源的損耗,裝配式住宅建筑的普及,可以填補當前對農村的節能減排管理上的某些缺陷,將農村的節能減排從、秸稈焚燒等擴展到房屋建造方面。通過宣傳推廣裝配式住宅建筑,有助于提高農村村民的節能減排意識,進一步減少農村在資源利用和實際生產生活中造成的環境污染與資源消耗,為城市的節能減排引導方向。
結語: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當前的政策之一,為了推動這一政策的實施,應當從多方面著手,其中之一就是農村村民住房保障問題,裝配式住宅建筑具有成本低,性價比高,設計建造方便快捷、環境資源消耗量小等優點,在新農村建設中是值得推廣和使用的,同時,推廣使用裝配式住宅建筑也有利于更快實現國家共同富裕,埋入社會主義現代化,保障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張翩翩.裝配式住宅建筑在鄉材發展中的探索[D].2018(6).
[2]李毅拓,陳燦.對裝配式建筑建設特點的若干思考——基于成都某工業化裝配式住宅建筑項目[J].建設監理,2019(1):59-64.
作者簡介:
蘭勇,湖南楚嘉工程咨詢有限公司,湖南長沙。